楊鵬
摘 要:文章通過對無名氏樓閣山水圖做一個粗淺的分析,通過對印章的對比,包括技法的對比,以此一窺中國傳世繪畫的各方面關聯(lián)。其中大膽提出的理論觀點,將帶給喜愛中國美術史人們的新視角。
關鍵詞:金城;明代樓閣;界畫山水;袁江
1 關于《無名氏樓閣山水圖》的調(diào)查和幾點疑問
《無名氏樓閣山水圖》尺寸縱185.5厘米,橫51厘米,主體為絹本畫(圖1)。整幅圖分上、下兩段,上半部分為民國書畫家金城題字,下半部分為絹本山水畫。畫面有破損修補痕跡,有重新裝裱痕跡。在山水畫的左下角分別印有三方藏家私印。根據(jù)顏色的深淺變化,可以大致推斷出歷經(jīng)年代的遠近。
現(xiàn)存在幾點疑問:第一,此畫出自什么年代?第二,此畫具有什么樣的風格?第三,此畫曾經(jīng)的收藏家是哪幾位?以下將逐步分析。
2 關于《無名氏樓閣山水圖》中金城的題詩考證
在畫的最上方有金城的題詩。金城(1878—1926),中國近現(xiàn)代畫家,字鞏北,一字拱北,原名紹城,號北樓,又號藕湖,祖籍浙江吳興。生于北京,1926年9月6日卒于上海。根據(jù)年號丙午年,該落款為1906年。整個題字神氣十足,轉(zhuǎn)折提頓有序,特別是連筆做到筆斷意連,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這幅題字為金城晚年書法的精品作。
金城的題詩內(nèi)容:“仙客從來好閣居,窗開八面眼眉舒。上方臺殿隆隆起,下界云雷隱隱虛,隱幾便能窺日本,憑欄真可見扶余。摁然世事多反復。中有高人只晏如。千山掩畫擁飛樓,山水蒼蒼水漫流。”
根據(jù)詩文調(diào)查資料,此詩詞為文徵明的《樓居圖》的舊題詩詞。只是在結尾處文徵明的題詞為“摁然世事多反復。中有高人只晏如。南坦劉先生謝政歸而欲為樓居之念其高尚可知也。樓雖未成,余賦一詩并寫其意以先之。它日張之座右亦樓居之一助也”(圖2)。由此可知,金城將文徵明的題詞略有增減,使得題詞變成一首完整的詩詞。
文徵明的《樓居圖》屬于明代文人畫的技法范疇,其山水和房屋的線條比較簡練,為淺絳山水畫的體系,和此《無名氏樓閣山水圖》的繪畫風格相去甚遠,可以說金城辦中引用了文徵明《樓居圖》的詩詞而已,兩幅畫之間沒有筆墨、技法的關聯(lián)。
3 關于《無名氏樓閣山水圖》中的構圖以及技法分析
經(jīng)過筆者仔細研究分析,《無名氏樓閣山水圖》的風格屬于青綠淺絳山水畫。其樓閣技法十分工整,布局整密,屬于界畫范疇。界畫興盛于五代,有衛(wèi)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此《無名氏樓閣山水圖》的風格和清初兩袁的繪畫作品,尤其是袁江的《漢宮春曉圖》(圖3)極近似。兩幅樓閣造型都以主體高樓、附樓兩立為表現(xiàn)形式。兩幅畫中的界畫技法相似,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閣樓地基處的建構有明顯不同,近處的樹木畫法也有不同處。袁江的樹木畫法屬于工筆技法,帶有明顯明暗光線關系,亦屬于清早中期宮廷畫法?!稛o名氏樓閣山水圖》的技法為兼工帶寫,具有明顯的宋元寫意風格。不僅如此,在建筑方面也比袁江的《漢宮春曉圖》略顯粗獷?!稛o名氏樓閣山水圖》中,有的地方?jīng)]有完全描繪清楚,如建筑物頂部、樓閣中人物衣紋特征等。
袁江(1662—1735),字文濤,號岫泉,清代著名畫家,雍正時期召入宮廷為祗候。袁江是我國繪畫史上有影響的畫家之一,原為宮廷畫家,轉(zhuǎn)工山水樓閣界畫。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樓閣工整山水當以袁江最有名。而早年袁江學習仇英,后得無名氏所繪古人畫稿,當是宋元人的工筆山水樓閣畫稿[1]。
此畫和袁江的繪畫作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待進一步論證。早年袁江學習繪畫多臨摹古人無名氏畫稿,而此畫早于清代袁江的《漢宮春曉圖》,兩者又極其相似。就此,筆者可以大膽推論此畫或為《漢宮春曉圖》引用的畫稿,即是早年袁江臨摹的古人無名氏畫稿之一。
4 關于《無名氏樓閣山水圖》中收藏的印章考證
下面是對三枚印章的考證。第一枚是左上角的印章,印字為“賴古堂”。查閱資料[2],此印為周工亮的鑒定章。周工亮(1612—1672),字元亮、伯安、減齋等,河南開封人,著名的書法家,曾經(jīng)著述《讀書錄》《賴古堂書畫跋》等。其中“賴古堂”印多用于鑒定書畫時。
通過圖4、圖5的對比,可清楚地看到左上角“賴”字一角出頭,右下角“堂”字的一豎到底,此外“負”字的兩橫其中一橫略有弧度,“古”的“十”字比較橫直。通過印章和原印細致對比,基本可以判定為周工亮原有印章,再通過印章顏色的深度,大致推斷為明晚期的印章顏色。
第二枚是“賴古堂”印正下的印章,印面為“梅會里朱氏潛采堂藏書”(圖6)。查閱資料(圖7),此章為朱彝尊私印[3]。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人。清初著名詞人、學者、收藏家,也是明代大學士朱國祚的曾孫。經(jīng)著述《經(jīng)義考》《明詩綜》等書。
通過對比,可清楚地看到左上角“梅”字兩角碰頂,上面印邊框中間斷開兩段,下方“會”字碰右邊框,“會”字的一橫上翹,“里”字下橫略變粗但總體輪廓沒變,印的底框線有明顯的四條斷續(xù)的線條等。通過印章原印對比,基本可以判定為原有印章。
第三枚印章為“曹溶鑒定書畫印”。查閱資料可知,此章為曹溶的印章[4]。曹溶(1613—1685),字秋丘、鈍漢等,著名的書法家,曾經(jīng)著述《金石表》《靜惕堂詩集》等書。對比這兩款的印章(圖8、圖9),其中“曹溶鑒定”幾個字大致能夠清晰對應,“書畫印”幾字中“書”字的“日”字少了一邊。“畫”字右邊一豎略粗,和資料印款形式相符合?!坝 弊值淖笊喜康肿∮∵?,且印的邊線也有粗細變化,也和資料印款相符。由此可知,這是一幅傳承有序的書畫。
之所以“日”字少了一邊,大致可以推斷以下幾點:其一,畫字的絹本處有脫絲損壞的現(xiàn)象,并且畫中也有修補狀況,或許是后世修補過程中脫去了其中一邊。其二,同款式相同印章有好幾枚,類似現(xiàn)象筆者在其他繪畫中也有遇見,如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的“子京”印,同樣款式的印有好幾枚,依葫蘆輪廓字體大小而略有區(qū)別。其三,由于絹本比較類熟宣,吸油性弱,后蓋印章未必能全部印上筆畫。筆者曾經(jīng)為此調(diào)查過類似案例,如南京博物院書畫修復師所修復的晚明《芙蓉錦雞圖》(圖10),圖的最上方的一枚印是現(xiàn)代人所蓋,其印章中的字體,有個別橫豎字形沒有完全印上,原因是絹本類熟宣,吸水性能比較低,印泥的油性在絹本上有時候未必能完全印上。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同一方收藏家的印,在各個傳世畫上呈現(xiàn)不同的形狀,其筆畫粗細多少有點出入。
筆畫有出入不能完全作為判定印章真假的有力依據(jù),更不能因為印的真假而全盤否定畫的真假,類似如真畫蓋假印的情況筆者也有見過。這些只能作為鑒定書畫的重要依據(jù)之一,不能作為鑒定書畫最終的結論。因為書畫鑒定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這其中包括繪畫風格、技法、筆法、名人題字等,鑒定書畫者需要所有要素,綜合考證判斷,最終才能鑒定繪畫的真假。
5 關于《無名氏樓閣山水圖》中絹本的考證
這幅畫在傳承有序的過程中被重新裝裱修復,畫上修復痕跡明顯,如圖11此處為原畫缺失的地方,經(jīng)過重新裝裱的時候被修補,沒有按缺失的地方修補筆。根據(jù)上方金城的題字推斷,這幅畫在民國時期被重新修復過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該畫中所用的絹具有時代特征。宋元時期的絹較細,明代的絹總的來看比較粗糙。早期的明代絹比較薄,不容易落墨,早期畫家往往在托上紙后進行繪畫,此類書畫揭裱后往往看不清楚原有書畫狀況。明中后期有一種比較厚、密度緊的絹,這樣的絹即使揭裱也不至于損壞畫面,該畫大致在民國時期重新修復過,而畫面的原色保存完好,可以就此判斷為明中后期的絹本。
6 結論
綜上,《無名氏樓閣山水圖》在傳承過程中有明、清兩代鑒定收藏家的收藏私印,可以說這是一幅傳承有序的古代優(yōu)秀繪畫作品,加上金城的題字,讓這幅畫更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不僅如此,通過對繪畫構圖的具體分析,又和清初袁江的界畫具有相似性,可以大膽推斷曾經(jīng)為袁江學習引用的無名氏畫稿之一。這些均可說明此畫在中國美術史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筆者希望通過對此畫的逐步分析,能帶給喜愛中國美術史人的新視角。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572.
[2]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608.
[3]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292.
[4]上海博物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