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游翔 王洪岳(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儒釋道三者的結合是老藤的長篇小說《刀兵過》中最富有民族傳統氣息的特色,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根脈。老藤準確地把握住了屬于我們民族特性的東西。小說不同于以菊與刀為審美核心的日本文化,不同于以狂歡為主的拉美文化,也不同于以理性為終極真理的歐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正如小說中的三圣像所寓意的那樣是孔子、藥圣和達摩的混合體,王克笙父子拜三圣像,九里的百姓個個都信仰三圣,三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信仰。酪奴堂就像是九里這個家族的宗廟,王克笙、王明鶴父子就像這個大家族的族長,家族鄉(xiāng)里之間的和諧關系依靠他們而存在,每次九里過刀兵更像是一部族長保護家族的戰(zhàn)斗史。在酪奴堂中記載有《酪奴堂紀略》,設有《彰善》與《記過》兩簿,并且立下了《九里村約》,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家族制文化的縮影。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怎樣聚集到一起,并且如何和諧共處,最后代代相傳,這是屬于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的根基。
然而中國傳統文化還遠遠不止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現世文化,還有隱藏在現實表面之下的玄學思想?!兜侗^》的玄幻現實性就在于敘述了從光緒七年(1881年)到1981年整整一百年間的歷史,他似乎是以純歷史客觀的角度講述這一百年間發(fā)生在王氏父子和九里的故事,但是這其中處處透露著玄奧的、難以解釋的現象。王克笙是通過叉瑪的扶乩找到的灘涂之地,“玄奘西行馬不停,黃陵北望三百里,水泊之上燎原火,天求遼闊地求寧”[1],叉瑪為什么能夠給出這四句乩語一直是未解之謎。很顯然,這四句乩語是九里產生的最原始因素。慈悲庵中的叉瑪向王克笙指明了一處重開酪奴堂的地址,而其中塔溪道姑和她的徒弟止玉道姑更像是跟隨了王克笙、王明鶴父子一生,在九里多次過刀兵中給王氏父子以指點,使得九里免遭刀兵之禍。如果把王氏父子看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那么塔溪道姑師徒則是道家文化的代表,王氏父子和塔溪道姑師徒之間的關系微妙而玄奧。他們更像是兩代相互扶持、相互依偎的伴侶,但最終都沒有組成家庭。王明鶴愛慕止玉道姑就像王克笙愛慕塔溪道姑一樣,他們都分別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然而只能相惜卻無法相戀。其實這不正如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史上,它們互相的補充,互相的作用,但是卻仍然各自為政,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相融一般?
因此,《刀兵過》最吸引我們的,除了王氏父子和九里這一中國傳統的家族制的關系之外,還有無處不在的道文化的因素。這種充滿了玄奧與幽思的獨特品性最能夠代表中國傳統形而上學的思想。“道”在中國文化中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我們只能用一種近乎直覺的東西去感悟它。它不似西方的理性哲學,有一整套嚴密的邏輯,哪怕是美這種感性的東西,也可以設置一門感性學或美學來加以研究?!暗馈奔內徊煌?,中國人對“道”只有通過“悟”的方式才能把握,但“悟”又是如此的神秘,因而“道”也就變得恍惚迷離了?!兜侗^》中雖然沒有明確地將“道”表述出來,但是它通過一件件具體的物象,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展示道文化的思想。
中醫(yī)講究陰陽協調,陰盛陽衰就需滋陰補陽,陽盛陰衰就得清熱瀉火。中醫(yī)的治病原理不管是針灸砭石,還是各味中草藥,其核心思想都是陰陽五行之說,五行相生相克。王克笙父子的醫(yī)術也是如此,深諳道家真理,他們行醫(yī)救人使用的針灸、砭石便是暗含疏通脈絡之用。中醫(yī)認為人的身體和天地自然是一致的,天地是個大周天,而人的身體內部便是個小周天,只有循環(huán)往復,通達順暢,陰陽自然變化,才符合健康的標準。而針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使堵塞的部位能夠順暢,砭石也是如此,使用疏通之法,讓病人身體內的“氣血”能夠自如的循環(huán),只有這股“氣血”自由運轉起來,人的身體便無大礙;若是“氣血”堵塞,人就會大病,便需要疏通。王氏家族承新安醫(yī)派,以針灸和砭石著稱。王克笙的祖先王茗告誡子孫:“牌匾不鎏金,砭石與銀針,子孫永相繼,柔弱立乾坤。”[1](3)老藤將中醫(yī)作為王克笙和王明鶴父子的看家本領,可見道家文化在王氏父子兩代鄉(xiāng)紳身上扎下了根。因為這一手醫(yī)術,治病救人,王克笙、王明鶴父子被葦地的人們尊稱為大先生和小先生。尤其是葦地經常會爆發(fā)霍亂,一旦爆發(fā)大面積的霍亂就會傳染并且死傷很多人,而王克笙對治療霍亂頗有心得,著有《霍亂金匱》,因此葦地人們對于救命恩人敬重萬分,也確立了九里酪奴堂和大先生的威望。
民國十三年,葦地爆發(fā)了大面積的霍亂。王克笙研讀醫(yī)術,尋求治療霍亂的各種療法。但是霍亂無法根治,于是他去玉虛觀求助,塔溪道姑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世上疾病,無不相生相克,有一病出,自會有一藥解,要因地制宜,別開蹊徑,霍亂自然當止?!盵1](165)中醫(yī)講究的是道家的系統論,世界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彼此相生相克,一物出必有一物降之。于是王克笙因地制宜,想到了用葦地的蘆葦治病,最終霍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這便是深諳道家真理的做法。道家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體現在了中醫(yī)的治病救人之上。西醫(yī)卻不同,它將人體看作一架機器,從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日本占領關東之后,希望能夠派開拓團進駐葦地,由于懼怕葦地的霍亂,他們抓了很多人進行可怕的活體實驗,然而卻并沒有任何成效。于是他們想得到葦地神醫(yī)王克笙的秘方,甚至挖掘了大先生的墳墓。但還是沒有找到治療霍亂的辦法,日本京都醫(yī)科大學的高材生山田一郎不惜拜師王明鶴,想要偷師,卻也是無功而返。相反卻是被小先生所影響,性情大變?!兜侗^》中王克笙父子的中醫(yī)醫(yī)術帶有濃厚的道家文化元素,深諳中國傳統道家哲學的思想??梢姷兰椅幕灤┤珪⑶彝ㄟ^中醫(yī)呈現出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老藤還抓住了中國傳統道家文化中的“茶”。茶文化和道家思想可謂是一脈相承,禪宗講究的以茶悟道,修心養(yǎng)性,靜心凝神,就是最典型的道家思想?!兜侗^》中最不能忽視的就是茶元素,全文主要出現了:酪奴茶、祁門安茶、蓬蕽茶、峨眉雪芽和宋聘號普洱。酪奴堂的“酪奴”便是一種茶,茶最初傳入北方的時候胡人頗為不屑,故以酪奴貶之。王克笙的父親王淦視茶如命,喝茶只喝祁門安茶,母親宋氏在送別王克笙的時候道出了緣由,“祁門安茶雖鄙,卻可醒腦去穢,北地膻腥重,可以此克之”[1](14)。茶和藥相輔相成,都是修道的途徑。“藥用一時,茶用一世……吃茶即修道,持偈莫如吃茶”[1](14),因此《刀兵過》中的茶元素時刻貫穿著全文,不僅從一開始就以茶道即修道開篇,而且王克笙認識的吳志甫亦是個茶商,以茶為線索。后來在九里村王氏父子愛茶遍傳葦地,祁門安茶便是他們接人待物使用的最高規(guī)格的茶葉。不同于祁門安茶是王家祖?zhèn)髦異?,蓬蕽茶卻是典型的葦地代表。王克笙初次喝到蓬蕽茶,正是他與妻子蒲娘相遇之時,也正因為這一杯蓬蕽茶,注定了大先生與蒲娘的一生的姻緣。蓬蕽是葦地常見的蘆花,用這個做成的茶能提神通腸,讓人清爽。九里人常年食用魚蟹,蘆花恰能解魚蟹之毒,取之一處用之一處,這便是道家文化中因地制宜與相生相克之理。道家講究長年的苦修,沒有經歷過歲月的磨練是無法悟道的,這體現在茶中也是如此,王氏父子酷愛之茶無不是經過長期發(fā)酵,歷經歲月的好茶。祁門安茶如此,塔溪道姑流傳下來的那一塊宋聘號茶餅更是如此。這塊茶餅似乎寓意了王氏父子的姻緣,從塔溪道姑的手中一直傳到止玉道姑的手中,后來又到了栗娜手中,最后文物級的茶餅傳給了小荻。它似乎不僅僅只是一塊茶餅,更暗含著一種人生之道。王明鶴愛茶,卻并不怎么喝戚書記送來的峨眉雪芽。峨眉雪芽是一種綠茶,綠茶講究的是新鮮,早春的第一波嫩芽,往往是最為鮮美的茶源,但是它缺少的是時間的沉淀,故為王明鶴所不喜。中國人的茶道源遠流長,姚老七之子姚松認為日本是最講究茶道的國家,卻不知東洋茶道乃唐宋遺風東漸。而飲茶自然少不了一套好的茶具。王克笙大婚,塔溪道姑送來了一套龍泉窯青瓷茶盞,又給未來的孩子留下了兔毫盞,并且九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套白瓷茶具。一套茶具,一杯茶,九里人人都開始喝茶,茶文化深深影響了九里,而茶道中蘊含的道家文化也時刻存在于九里鄉(xiāng)間。從王氏祖?zhèn)鞯钠铋T安茶到葦地特產的蓬蕽茶,還有那一塊神秘的宋聘號茶餅,老藤將茶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小說中的每個角落,茶文化背后的道家文化也因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刀兵過》中最能直接體現道家文化元素,也最為玄奧的便是王克笙對“味”的獨特靈敏性和王明鶴對“氣”的敏感性?!拔逗蜌狻笔钦嬲兰要氂械男g語,我們無法通過具體的外在感官去發(fā)現它的存在,王克笙對“味”的敏感獨異,他能嗅出常人無法嗅出的空氣中的死亡味道。這是一種對某些事情直覺性和前瞻性的先見。別人聞不到的味道,王克笙能輕易嗅出來,喜、怒、憂、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別人目視耳聞得知,他卻能憑借味道感悟。通過“味”道,能夠嗅出生死,嗅出事物的本質。在王克笙小時候,他說聞到了悲味,空氣中彌漫著僵腐之味,果然鄰居就有人過世。一次,王克笙在吳志甫家喝茶,突然聞到了一股很好聞的味道,他被這個味道深深的吸引了,這股甘甜的味道來自“野燕麥”,而葦地正好產這種野燕麥。王克笙正是順著這個味道尋到了灘涂上的九里,在這里開始了他的過刀兵的一生。這個味道似乎就像一根無形的線,冥冥之中牽引著王克笙來到九里,這也是道家文化中最為玄奧的東西。人們的命運似乎被道安排,這種形而上的道神秘又可怕。王克笙對“味”的靈敏性更像是無形中的一種直覺,一種命運的召喚。在他彌留之際,忽然睜開眼睛,他說又聞到了干草的味道,于是他尋味而去了。
王明鶴則對“氣”有與眾不同的感覺,“氣”乃是真正的道家核心術語。道家思想認為天地間存在著“氣”,“氣”有一陰一陽。陰陽二氣互相調和,此消彼長,太極八卦圖就是陰陽兩股氣互相作用的示意圖。王明鶴抓周的時候,抓了一只氣球,沒人能解釋這氣球代表了什么。這是一只沒有氣的氣球,王明鶴抓周抓到了這個,冥冥之中似乎有股氣注入他的人生,推動著他去繼承父親的遺愿。王明鶴7 歲的時候,在葦地里走失了,正當大家焦急萬分的時候,他自己走了出來。母親問他如何走出來的,他說前后左右有三面在擠著自己,母親又問是什么在擠著他,回答是一股氣。世上萬物,總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或許這就是一股氣,王明鶴對這股氣異常的敏感。西方哲學中的本源與第一推動力,在中國傳統哲學文化中則是使用以“氣”為代表的特有術語。因此,“氣”最為直接地體現了中國道家哲學的思想。王氏父子,一個對“味”有獨特的感受,一個能夠捕捉到空間中的“氣”場,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在冥冥之中對某些事物有提前的預測和感知。這種超前的直覺與道家的占卜相似,帶有直覺性的把握能力。作家用“味和氣”分別賦予王克笙與王明鶴父子以獨異的氣質與稟賦,就是將道家思想融入這對傳統的父子鄉(xiāng)紳之中。
道家文化對王氏父子最明顯的影響莫過于文中的塔溪道姑、止玉道姑和子虛道士。塔溪道姑師徒和王氏父子這一組兩兩的男女對應關系十分特殊。王克笙自從在慈悲庵遇到了塔溪道姑開始,王氏父子的命運就跟道家聯系在了一起。初見塔溪道姑的描述就深深地影響了自己兒子王明鶴的擇偶觀,預示著儒道二者在未來日子里不可分割。王克笙在《酪奴堂紀略》中記下:“慈悲庵初遇塔溪,只見一張結冰止玉的臉,如同《石頭記》中那個帶發(fā)修行的妙玉,韻致天成,讓人飄飄然心旌不豎,須臾間得道成仙?!盵1](23)王克笙將塔溪比喻成妙玉,一見鐘情,瞬間就有得道成仙之感?!敖Y冰止玉”也是后來止玉道姑法號的由來。老藤在開篇已經將王氏父子和塔溪道姑師徒的關系暗暗的交代了一筆,也預示著他們之間某種冥冥之中的宿命。塔溪道姑送給王克笙一張遼南堪輿之圖,并向他吐露了修道之言,“行走即修道,且行且悟,修心見性,循道而行”[1](30),預示著王克笙將來所到之地實為其循道而行之處。塔溪道姑又言“修心無非去念,人心有妄念、正念、無念三界,修到無念之界,便是神仙了”[1](3),無念即是無欲無求,王氏父子和塔溪道姑師徒的姻緣也因為一句無念而終無結果。雖無份卻有緣,自此塔溪道姑便和王克笙,和九里再也分不開了。光緒二十一年,九里第一次過刀兵,王克笙萬分無奈之時,塔溪道姑仿佛從天而降向他指引了一處鴿子洞,致使九里村人躲過一劫,鴿子洞也成了九里日后過刀兵的一個秘密藏身之處。之后塔溪道姑住在了離九里不遠的玉虛觀,就像保護神般保護和照應著九里。凡是王氏父子有什么困惑之處,便會想到去玉虛觀尋找解決的辦法,玉虛觀就像九里的編外之地,兩者之間關系親密。光緒二十二年,王克笙大婚,塔溪道姑送給他一套龍泉窯青瓷茶具,并送給他孩子一兔毫盞,預示他將會有兒子繼承酪奴堂。民國十三年,葦地爆發(fā)霍亂,塔溪道姑指點王克笙要因地制宜,最終啟發(fā)他用蘆葦入藥治療疾病。民國二十年,姚遠回鄉(xiāng)欲建廠,王明鶴不知如何決斷,又是塔溪道姑指點他去咨詢栗娜,最終阻止了葦地的工廠建設,使葦地幸免于難。塔溪道姑和王克笙一同扮演著九里保護者的角色,只是王克笙是以傳統儒家的家族制的方式管理九里,他為九里立村約,建祠堂,而塔溪道姑則是用道家的思想影響著王克笙,同時也影響著九里村人。
然而塔溪道姑師徒和王克笙父子之間的關系卻是錯綜復雜,一次栗娜請小先生帶領去玉虛觀看大耳狐時,塔溪道姑似乎說出了其中的緣由,雖是借著王明鶴與栗娜的關系,卻又何嘗不是在表達自己。塔溪道姑言,“道人合伴,先擇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與不戀得其中道可矣!”[1](152)王克笙和蒲娘即是先擇人而后相伴,王明鶴與止玉卻是先相伴而后擇人,因此小先生與止玉卻是不可相戀,但是他們又不可不戀。父親王克笙對塔溪道姑的描述使得王明鶴勵志要找一個塔溪道姑般的女子,顯然止玉就是那樣的女子,但是止玉一心求道,戀與不戀只為得其中道矣。王克笙對塔溪道姑一見鐘情,但是塔溪道姑是得道之人,自然看得清戀與不戀之外的道。王明鶴與止玉之間卻是多年來已經成了不可分開的伴侶,除卻夫妻之實,其他一概不分彼此,他專心行醫(yī),止玉安心修道。但是最終一旦止玉完成師傅所囑托的為小先生找有緣之人之后,她便是要離開的,那一塊宋聘號茶餅就是為小先生的有緣人而留。王克笙是幸運的,除卻塔溪道姑為她而留外,他也找到了蒲娘這個合適的妻子。王明鶴卻孤單得多,雖然止玉將宋聘號茶餅交給了栗娜,但栗娜終歸不是他的有緣人。等到小先生歸去,栗娜將文物級的宋聘號交到了他的傳人胡小荻手中,小先生一生未娶。從王克笙和塔溪道姑到王明鶴和止玉道姑,是一個傳承,儒道既相戀又不可戀,雖有緣卻又無份。
相比較兩位道姑和王氏父子之間難以言明的關系之外,子虛道士的出場就顯得比較的清晰明了。子虛的俗名是野龍,一個常年在葦地中殺人越貨的土匪。野龍和王明鶴的淵源,也是從止玉道姑開始的。野龍機緣巧合看上了玉虛觀的止玉,王明鶴出面調停。野龍敬重酪奴堂小先生的為人,專門到玉虛觀道歉。偽康德十年,日軍開拓團小頭目水谷欲打玉虛觀的主意,王明鶴無奈之下要利用野龍的響馬身份,殺人消災。野龍在此一戰(zhàn)之后,受感于韓二的救命之恩,決定改過自新,出家修道,改名子虛,駐守玉虛觀。子虛出家之后,一心修道,還出資修葺了道觀,時刻都在為自己之前的罪過懺悔。1948年,子虛還是被人認出,他為了小先生和止玉的安危放棄了抵抗,走上了刑場。從一開始的慣匪野龍到后來的子虛,道家的思想也能讓一個惡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雖然子虛最終還是得為他的罪孽贖罪,但是經過道家思想的洗禮,他有了明辨是非和善惡的觀念。
老藤的《刀兵過》將儒釋道三家思想集中體現在九里村這一百年的歷史變遷之中,王克笙父子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下的鄉(xiāng)紳,他立村約,建宗廟,辦私塾,緊守著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同時王氏父子家傳有針灸、砭石之古法,不僅是中醫(yī)世家,而且對茶文化情有獨鐘,這是道家精神在這個家族中的傳承;再者,九里每次過刀兵,無論是義和團,還是關東軍、土匪之類,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拜達摩祖師,酪奴堂的達摩像不知救過九里多少回,這是佛家精神對九里的庇護。儒釋道是王氏父子和九里的精神寄托,其中道家文化更是貫穿全文。中國人的“道”,玄奧又神秘,難以準確把握,但是老藤通過最具體可感的事物,將這難以言明的思想表達了出來。
文中的中醫(yī)元素,茶文化符合道家的陰陽五行的思想;王克笙對“味”的靈敏和王明鶴對“氣”的敏感,是道家文化中的玄奧術語;塔溪道姑、止玉道姑和子虛道士的直接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將道家的修心明悟之思想傳達給了讀者。道家文化在《刀兵過》中是一個無法忽視的思想根基,同時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我們也無法輕易將道家文化剝離開來,這就是我們自成系統的獨有的民族思想文化。王明鶴對父親王克笙衣缽的繼承,以及九里的姚韓馬姜胡三代的傳承,包括之后名聲大振的白鶴五子對《彰善》《記過》簿的忌諱,都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不可以斷了根基和傳統。因為傳統的儒釋道依舊是中國思想的根基所在,也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