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民
最近一段時間,“愛國三問”又熱了起來。中央電視臺的《開學(xué)第一課》講“愛國三問”,一些大學(xué)的開學(xué)典禮,也提“愛國三問”。
什么叫“愛國三問”?簡單說,就是提出關(guān)于愛國的三個問題,讓你來回答。一問:“你是中國人嗎?”二問:“你愛中國嗎?”三問:“你愿意中國好嗎?”
在央視的新聞節(jié)目中,我親眼看到一所大學(xué)的6000多名學(xué)生,集體回答校長提出的這三個問題。校長問:“你是中國人嗎?”學(xué)生們響亮地回答:“是!” “你愛中國嗎?”“愛!” “你愿意中國好嗎?”“愿意!”那場面,好震撼,好感人。
“愛國三問”的首創(chuàng)者,是南開大學(xué)原校長張伯苓。1935年,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在一次全校的師生大會上,張伯苓校長向大家提出這“愛國三問”,振奮了南開師生的愛國之心,也鼓舞了很多青年的報國之志。
今年1月,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調(diào)研時,特別提到張伯苓老校長的“愛國三問”,并強調(diào)說,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重溫“愛國三問”,既可以為新時代青年點亮理想之燈,又能夠激勵他們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自覺融入到愛國奮斗的事業(yè)中去。
“愛國三問”是對青年學(xué)生講的,也是對所有中國人講的。無論你在哪里,在干什么,都應(yīng)該認真地問一問自己。
“你是中國人嗎?”這個問題,看似很好回答。只要出生在中國,生長在中國,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中國人!”但也有一些人,可能羞于回答或難以回答。因為他們雖然吃的是中國飯,喝的是中國水,爹媽也是正宗的中國人,而在自己翅膀硬了之后,不愿意再做中國公民,而移身到中國之外。嚴格地說,他們依然是炎黃子孫。怕只怕人走了,心也變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你愛中國嗎?”如果公開去問,我相信,14億中國人,都會給出一個同樣的答案,沒有人說不愛國,沒有人敢說不愛國。但也確有一些人,只是愛在嘴上,而到實際行動中,卻完全變了一副模樣。比如那些貪官,你能說他愛國嗎?既然愛國,為什么還要害國?還有那些黑心老板,你能說他愛國嗎?既然愛國,為什么還要造假?愛中國,就是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祖國作貢獻。
“你愿意中國好嗎?”每個中國人,都愿意中國好,愿意中國發(fā)展富強,愿意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愿意中華兒女能夠抬頭挺胸。但對于好的標準,卻常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這樣才算好,他認為那樣才算好。還有一些人,完全以個人得失為標準,別人好了不算好,自己好了才算好。總覺得自己的財發(fā)得太慢,官做得太小。所以就不滿意,發(fā)牢騷,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張伯苓當年講“愛國三問”時提到,很多的國人,都有一個“狹隘”的壞毛病,“總不愿別人好”。大家在一塊談,談到別人的壞處,就精神百倍;說人好處,就不高興,好像不愿有好人。所以他讓學(xué)生們每天都想上三回:“我是真愛國么?我自己對國家有好處嗎?我自己對國家有害處嗎?”
已經(jīng)過了80多年,一些“個人至上”的痼疾仍在流傳。貧窮的時候,希望別人窮自己富;富裕的時候,又希望別人富,自己更富。真正的愛國,應(yīng)該是克己奉公、以身許國。以實際行動,交出“愛國三問”的優(yōu)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