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允廣
從2003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基本保持了連續(xù)14年上漲不跌的神話。
很多人說,一般的經濟學理論根本無法解釋中國的房地產價格走勢,像深圳、北京、上海等地,房價已經完全打破經濟學常識。
中國樓市越是被調控,房價似乎漲得越快。
調控政策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為什么人們總是抱怨房價高?房地產下一步何去何從?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房子還能不能買?
這些問題,我們專訪了馮侖先生。以下是其獨家分享。
在2017年樓市調控之后,北京和其他幾個大城市的房價跌了,而且下跌得慘重了一些。一些人在調控政策發(fā)布的前幾天買了房,就此被套住。
房價上漲,很多人不開心;房價下跌,同樣有很多人不開心。
如果放眼全國,中國的總體房價在2017年調控之后反倒上漲了。所以,住宅調控政策并沒有減少人們的抱怨。
我稱中國房地產調控的模式為“無規(guī)律調控”:在調控密集的時候,一個月來一次,甚至半個月來一次,也有3個月來一次的緊急時刻,可能每半年也有一次大調控。
梳理一下中國樓市調控史,我們就可以發(fā)現,在2004年土地出讓市場化改革以后,大型的房地產調控一共有4輪,分別在2006年、2010年、2013年和2017年,大致對應房地產市場每3年左右出現的“小周期”特征。
對民眾影響比較大的,還有大調控里的小調控。大調控定方向,而定了調子后實施的小調控,會在執(zhí)行層面影響到每個人。
很多人對頻繁的“國字頭”調控都不陌生:2005年5月的 “國八條”,2006年5月的“國六條”,2010年4月的“國十條”,2010年9月的“國五條”,2011年1月的“新國八條”,2013年2月的“新國五條”,2015 年的“330新政”“930新政”,2017年的“317新政”,等等。
后來,中央不統一正式發(fā)文了,改由各地政府自己制定樓市調控政策。從調研、制定政策到實施,地方政府的操作更靈活,調控頻率越來越高,無規(guī)律調控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京八條”“滬九條”“蘇十五條”“津十六條”等搞得大家都很崩潰。
中國房地產行業(yè)進入市場化發(fā)展20多年,經歷了多少次調控,根本數不清。
為什么人們還是抱怨房價高?因為大大小小的調控策略和方法,實際上在相互影響,上一次調控的效果也許很快就被下一次的調控抵消了。
全世界的房地產發(fā)展模式總共可歸納為三種:美國式、新加坡式、德國式。
美國樓市100% 靠市場去推動、調節(jié),政府極少主動干預;新加坡樓市的發(fā)展,20%靠市場調節(jié),80%靠政府調控;德國樓市的60%是福利住房,留出40%的市場空間,大部分人都去租房,在房子上賺錢的概率大大降低。
美國模式的核心是市場解決一切。新加坡模式把兩條路分開,該政府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德國模式類似于我們現在熟知的“房住不炒”。
絕大多數國家的樓市發(fā)展或者說調控都可以歸到這三種模式上。這三種模式也造成很有意思的現象。德國由政府福利制度主導,所以一個擁有8 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卻沒有什么大型房地產企業(yè)。
中國樓市調控政策在不同模式間轉換,尚不穩(wěn)定。開發(fā)商什么時候開盤,到底要不要拿地,拿多少地,為誰拿地,這些方面應該由誰決定,政府還是開發(fā)商,這個問題需要回答清楚。
中國樓市調控的初衷是好的,但房地產經濟這樣的微觀行為很難把控。如果政府在微觀細節(jié)上管得太多,一來開發(fā)商沒了積極性,二來買房者也蒙了。想兼顧每次樓市調控的目標和原則,是不可能的。
如果方向定了,無論采用哪一種調控模式都是可以的。就怕“無規(guī)律調控”把一個好好的樓市搞得“內分泌失調”,房價反而越調越高了。調控次數過多,系統就紊亂了,這就是后遺癥。
歸根結底,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太需要回歸健康的狀態(tài)了。
1. 純粹居住的房子是不是財富?
很多人說,我雖然有一套房子值1000萬,但這套房子得自己住,不可能賣。如果不算這套房子,我就是個窮光蛋,這套房子能不能算作財富?
有一個大姐,在北京三環(huán)有一套1000萬的兩居室,賣掉之后,在洱海邊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做投資,總價不到100萬元。后來她又把這套房子換成了200平方米的房子。
按照800萬元儲蓄,年化收益率6%計算,她每年的理財收入為50萬元,而每年只要花20萬元房租,她就能住到位于一線城市最好地段的房子。
剩下的錢,你可以生活、旅游、投資、養(yǎng)老,這些都是別人做不到的。如果我有1000萬現金,我就會這樣做。
2.房子里的錢,有沒有泡沫?
那么,房子里的財富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呢?到底有沒有泡沫呢?如果有,泡沫成分多大?
我的看法是,泡沫確實有,但不能夸大這個泡沫。市場經濟就像生活一樣,很多東西是相伴而生,你分不了這么清楚。更何況,泡沫是個形容詞,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劑量。
就像市場上炒鞋、炒各種藝術品,這些也叫泡沫,你穿多少塊錢的鞋子,能精確到什么程度?所以,總會有一些變化,但這個就屬于基本的樂趣,沒有了泡沫,也會少了很多樂趣。
所以,未來只要房產用來投資的功能越來越少,所謂的泡沫和波動就會越來越少。這是必然規(guī)律。
3.中國年輕人,買房太著急了
現在中國年輕人,買房太著急了,畢業(yè)三四年,二十七八歲就要去買房;買不起房子,就會說房價太貴了。
但你仔細想想,不管任何國家,大學畢業(yè)二十幾歲都買不起房子。全世界發(fā)達國家,平均買房的年齡是37歲。我35歲以前,都是租房。
如果整個社會到了37歲還買不起房子,那是這個社會有問題。但如果到了37歲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單單你自己買不起,那就需要反思自己了。
過去10年,在任何一個時間點買房的人,即便當時看上去很不適合下手,后來還是能賺回來。房價漲跌的趨勢走向是有據可循的。
我總結了8個指標,幫助大家判斷房地產價格趨勢。
第1個指標:當地的GDP水平
根據宏觀經濟研究,經濟增長一般從人均GDP達到1000—2000美元時開始。當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住宅市場逐漸飽和。
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這意味著整體住宅供應量已經處于飽和的狀態(tài),所以近幾年很多城市的住宅逐漸滯銷。
第2個指標:一個城市成交的新房二手房數量比例
如果一個城市每天賣6套房子,其中3套是新房,3套是二手房,新房二手房成交比為1∶1,這就意味著樓市接近飽和,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新房二手房成交比不足1∶1,比如說賣了6套房,其中2套房是新房,4套房是二手房,說明這個市場已經飽和,房價快速上漲的動力減弱。
第3個指標:人口增長量
人口凈流入量為正,房價上漲,反之下跌。住宅和人口數量高度相關,如果一個地方的人口數量沒有增長,那里的房子一定會貶值。
為什么說去東三省買房要慎重?東北每年有180萬-200萬人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打工,甚至到海南定居,因此東北的住宅投資價值不大。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價為什么不跌?那是因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凈增長五六十萬,而深圳已經是人口過千萬的城市,現在還在增長。在北京的朝陽區(qū),光是中央電視臺就帶來了幾萬人租房、就業(yè)、消費、娛樂的需求,所以這個地區(qū)的租金持續(xù)上漲。
第4個指標:人口增長中積極人口增長的部分
眾所周知,美國硅谷聚集了受過良好教育的科技人才。其中一些人在那里創(chuàng)業(yè),既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又帶來收入,這種人口增長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在中國,過去制造業(yè)、出口對GDP的貢獻最大,而現在服務業(yè)、科技產業(yè)造福GDP增長。
有一件事情非常有趣:天津人做了幾百年煎餅果子,當地卻沒有一家年營業(yè)額超過1000萬元。但是,北京有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利用互聯網思維做煎餅果子,公司市值高達20億元。這個創(chuàng)業(yè)者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就業(yè)機會,帶來了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5個指標:經濟的增長
近3年以來,城市經濟的增長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道老歌《新鴛鴦蝴蝶夢》——“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
“新人”是誰呢?我們叫它“五行業(y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大娛樂大健康。每一個行業(yè)都與高科技密切相關。
“舊人”是誰呢?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傳統制造業(yè)、礦產、能源行業(yè)。新舊行業(yè)的不斷更替,促進了社會進步。
現在,互聯網企業(yè)的集中度高到什么水平?數據顯示,全國排名前2000的互聯網公司有60%在北京,30%在深圳,剩下10%分別在杭州和上海,其他的城市幾乎沒有。
中國的電影娛樂行業(yè)差不多有100億美元的市場。五大互聯網娛樂公司——中影集團、光線傳媒、北京華誼兄弟影業(yè)、博納影業(yè)和萬達影業(yè)——控制了中國90%的電影行業(yè),它們都位于北京。
未來的整個經濟地圖都變了,今后的房價“高山”只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蘇州、廈門、成都等城市,剩下的地方都是房價“平原”。
第6個指標:稅收
如果房地產稅或遺產稅在中國出臺,本來你買了5套房產并打算傳給你的子孫,那現在得趕緊出手或重新進行資產配置。比如賣掉3套房子,換1套更大的房子,否則你的后代可能繳不起遺產稅。
假定1套房子價值1000萬元,按照美國接近50%的遺產稅率計算,繼承人需要繳納幾百萬元的稅,才能成功把房子過戶到他的名下。在國外,經常有人因為繳不起遺產稅,不得不先去借現金把稅繳完,再拿房子抵押貸款。
這個過程很折騰,如果被繼承人12月下旬去世,房產繼承人根本沒有時間折騰,因為來年就得繳稅。遺產稅、財產稅、增值稅的征收,導致持有住宅的成本變高,大家買房的意愿也隨之降低。
相反,在稅收比較低的地方,比如像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綜合的稅率大概為11%,那里的人就更愿意持有不動產。
第7個指標:匯率
人民幣不斷升值,在國外買房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國外房產的產權是永久的,而且貸款流程簡單,利息也很低。
但是,如果人民幣貶值,在國外買東西(包括房子)相對來說會更貴,很多人可能就不打算出國買房了,特別是大城市的高收入人群。
第8個指標:人們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長期預期
有購買力的人口如果對一個城市或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有一個良好的長期預期,他們就有意愿去那里置業(yè)。反之,他們選擇去一個地方置業(yè)的意愿降低。
顯然,這種社會心理偏好對住宅的價值變化來說至關重要。
房子,涉及每個人、每個家庭,也涉及一個人的一生,從童年的記憶到晚年的回想。也涉及到GDP增長和中國的產業(yè)結構,涉及到社會的公平與安定。
也許只有“房地產”這個詞,能涵蓋并影響這么多領域。但現在可以說,只要政策穩(wěn)定連續(xù),房子就差不多了。各種形式的房子紛至沓來,將來人們不需要再為買房擔憂。
對于租房的人,房子是租來的,生活是自己的,你也同樣可以享受美好生活。
祝好,希望你能夠對房子豁然開朗。
摘自正和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