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僅意味著收入微薄,與缺少金錢相連的恥辱感,讓很多生活拮據(jù)的人不愿承認自己是窮人。他們的收入水平雖然比貧困線高出一點,但依舊為溫飽苦苦掙扎,被稱為“準貧困一族”。
“我已經(jīng)20年沒有放開胃口大吃了?!鄙钤谀侥岷诘穆ダ椎隆ば莶?0年來依靠社會福利生活。
啤酒坊里半升啤酒就要4歐元,這差不多他一天的生活費。當舊友約他到啤酒坊聚會時,他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辭。他不愿對曾經(jīng)的朋友承認自己窮到喝不起啤酒。
休伯認為最糟糕的事,就是自己的貧窮被別人看出來。
在21世紀,貧困人口因為羞恥感而隱瞞自己的真實狀況,不愿領(lǐng)取社會救濟,甚至自動在社會上噤聲,從而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政客們假裝窮人不存在,倡導(dǎo)的是中產(chǎn)階級的利益;窮人只能更加辛苦地扮演中產(chǎn)階級,同時深深陷入愧不如人的羞恥中。
埃琳娜和斯特凡一家住在德國哥廷根大學(xué)城附近。他倆都是護士,有4個孩子。為了省錢,斯特凡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往返24公里。他們的家具,多數(shù)來自舊貨市場。全家人的衣服都是二手貨。他們度假的方式不是拜訪朋友就是野外露營。日常喝的蘋果汁,是他們在用在蘋果林撿來的蘋果制作的。
埃琳娜最擔心的是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在德國,孩子受教育的機會與父母的經(jīng)濟實力息息相關(guān)。雖然生活捉襟見肘,她卻從來不讓孩子申請學(xué)校的課本和旅行補助:“我擔心這會改變老師對他們的印象。”
過去的3年里,生活在德國亞琛的莫妮卡因病無法工作,只能每月領(lǐng)取404歐元的救濟金。
但是,莫妮卡堅持認為自己不是窮人?!拔矣泄⒆?,有醫(yī)療保險和清潔的用水。和世界上的很多人比,我很富裕?!?/p>
過去的14年里,莫妮卡一直是單身母親。她努力做到兼顧孩子和工作,不過手頭總是緊巴巴的。
盡管如此,莫妮卡還是盡量享受生活。她喜歡漂亮衣服,只不過是在二手商店購買。她喜歡和朋友聚會,但只能偶爾去咖啡廳。她喜歡看展覽和聽音樂會,但要等待免費開放的機會。
莫妮卡說,她現(xiàn)在缺少的只是健康。她希望自己能夠盡快恢復(fù)健康,回去工作,工作能讓她獲得自我認同感:“付出的感受比索取好得多。”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