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等
模擬場景:捕獵野豬
狩獵源于人類原始的生存需求,其歷史源遠流長。史前洞窟壁畫描繪的許許多多動物形象,成為人類早期狩獵活動的最好見證。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窟,發(fā)現(xiàn)于1879年,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窟壁畫遺址,150余幅壁畫集中在長18m、寬9m的入口處頂壁上,描繪的動物有野馬、野豬、赤鹿、山羊、野牛、猛犸等,千姿百態(tài),形象生動。洞窟內還發(fā)現(xiàn)了石斧、石針等工具。位于法國南部的拉斯科洞窟,發(fā)現(xiàn)于1940年,其歷史至少可追溯至14000年前,洞內總共有近1500個巖石雕刻和500余幅繪畫,其中100多幅描繪的是動物形象,內容包括牛、馬、熊、狼、鹿、鳥等,畫面大小約1~5m,風格粗獷,多為動物的外形。位于法國阿維農西北部的蓬達爾克洞窟,是1994年的重要發(fā)現(xiàn),據(jù)認為其歷史可追溯至22000至32000年前,洞窟內有超過450幅動物壁畫,與拉斯科洞窟壁畫相比,動物形象描繪得更加自然。與其他一些早期藝術作品一樣,對于洞窟壁畫的創(chuàng)作原因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但有一點是毫無爭議的,即這些壁畫都顯示了狩獵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熊,來自法國蓬達爾克洞窟壁畫,約25000年前
馬和野牛,來自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約14000年前
在遠古時代,最早的狩獵活動是從獵殺小型動物開始的,目的是補充當時以素食為主的人類飲食結構。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出現(xiàn)了使用石頭、木頭、動物骨和鹿角等制作的工具和狩獵武器,人類開始通過合作來捕獵大型動物。他們選擇邊緣鋒利的天然石塊或通過敲擊打磨的方式制成石斧、刮刀等石器武器,也通過火烤的方式將木棒銳化和硬化,制成最初的矛。冰河世紀后,在舊石器時代后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很多大型動物從北方向更寒冷的地方遷徙,人類在跟隨動物遷徙的過程中,狩獵技能有了新的提升,弓箭可能就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出現(xiàn)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后,人類掌握了以某種形式進行耕種的技能,并馴化動物,開始了種植養(yǎng)殖活動。為了留守種植的莊稼和養(yǎng)殖的動物,他們長時間停留在一個地方,跟隨大型動物遷徙變得越來越少,而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技術變得日趨成熟。到了青銅時代早期,出現(xiàn)了最初的金屬制品和武器。
①帶有燧石矛頭的投槍(現(xiàn)代復制品); ②鹿角制作的投擲器(現(xiàn)代復制品),是公元前11500年前出現(xiàn)的最早的投射工具,早于弓和投石器; ③箭(現(xiàn)代復制品),燧石箭頭用繩子和膠泥固定在箭桿上;④燧石手斧,出現(xiàn)在35000年前(現(xiàn)代復制品); ⑤月桂葉狀燧石矛頭(現(xiàn)代澆鑄),出現(xiàn)在16 000年前;⑥石斧(現(xiàn)代復制品);⑦青銅矛頭,制于青銅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1500~1100年;⑧石箭頭,制于新石器時代或青銅器時代; ⑨石斧頭,制于新石器時代或青銅器時代,最常見的早期武器和工具; ⑩燧石刮刀,制于新石器時代或青銅器時代。刮刀有多種用途,例如給動物剝皮
在這一部分展出的實物展品中,有骨制的魚叉頭、鹿角制作的投擲器、石斧、燧石刮刀、燧石箭頭、青銅箭頭、投槍等狩獵武器和工具,其中有的是該博物館收藏的原始文物,有的是根據(jù)現(xiàn)存文物制作的現(xiàn)代復制品,從總體上表現(xiàn)了早期狩獵武器最基本的形態(tài)樣式。
在中世紀早期,狩獵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補充餐桌食物,尤其是在莊稼減產(chǎn)的時候顯得格外重要。同時狩獵也是出于戰(zhàn)爭的需要,在追蹤捕殺一些危險獵物例如熊和野豬的時候,狩獵者往往置身于你死我活的危險境地,這與戰(zhàn)場上兩軍交戰(zhàn)時的搏殺并無二致,都需要勇氣、力量以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圍追堵截的戰(zhàn)術布局。因此,在中世紀戰(zhàn)爭頻發(fā)的年代,狩獵往往被視為特殊形式的實戰(zhàn)訓練。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普通的軍用武器均被用于狩獵,包括戰(zhàn)爭中使用的弓弩、刀劍、長矛等。到了中世紀后期,一些專用的狩獵武器才逐漸被開發(fā)出來。
由于中世紀歐洲土地所有制實行采邑制(Feudalism),土地所有權被分封到貴族、騎士手中,狩獵慢慢地變成了封建領主階級的特權。一些特殊的保留地被圈起來專門用來狩獵和防止偷獵者侵入。狩獵變得越來越有組織性,雖然狩獵的主要目的依然是獵殺,但逐漸發(fā)展出獨有的禮儀。
①劍,1300~1350年歐洲制造;②獵矛,15世紀北歐制造,矛頭帶有側翼
①野豬劍,約1550年歐洲制造,劍身前部帶有十字隔擋;②獵矛,15世紀后期北歐制造;③獵劍,16世紀早期德國制造;④獵狗項圈,歐洲制造,可能制造于18世紀,項圈上帶有矛刺,以防獵狗受到獵物傷害;⑤獵刀(包括一把砍刀和①
①劍, 約1500年德國制造,堅硬的劍身被設計用來突刺; ②弩箭,可能德國制造,約1500年
博物館一個較大的燈箱式展板,展出了40幅描繪中世紀狩獵的畫作。這些繪畫作品來源于法國富瓦伯爵加斯頓二世(1331~1391年)于1387年編撰的一部記述其狩獵活動的專著。富瓦伯爵加斯頓二世曾在百年戰(zhàn)爭中抗擊過英軍,也參加過其他戰(zhàn)爭,其余時間里幾乎都在位于法國南部的奧塔斯的私人領地獵場進行捕獵。他說:“我生命中全部時間都醉心于三件事:武器、戀愛和狩獵?!边@部專著以希臘神話太陽神福玻斯的名字命名,詳盡描繪了捕獵不同種類獵物的不同方式,各種類型的武器和裝備,以及獵犬、獵鷹的使用等,對中世紀狩獵場景作了非常生動的描述,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狩獵指南”。
①睪丸刀,1400~1450年歐洲制造②獵刀,16世紀中期歐洲制造
野豬矛,15~17世紀歐洲制造
從中世紀末期開始,狩獵變得越來越正式化,更加講究禮儀和排場,狩獵過程中舉行的一些儀式也充斥著神秘感。從國王到貴族都熱衷于這種體現(xiàn)激情和意志的生活方式,狩獵的坐騎,追逐獵物的獵狗獵鷹,使用的武器工具,都是經(jīng)過精心培養(yǎng)和專門定制的。有時候還會把獵捕和飼養(yǎng)的動物帶入特殊的圍場,在觀眾面前呈現(xiàn)殺戮的整個過程,這與古羅馬時期的一些殘酷游戲十分類似。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狩獵逐漸成為歐洲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富人們委托著名藝術家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制作以狩獵為題材的藝術品,比如繪畫、掛毯等,通常都會把本人及其隨從的形象描繪在狩獵場景中。
歷法劍,17世紀德國制造, 劍身刻有“ 黃道十二宮”標記和基于1686年日歷編制的“永久性日歷”
一種劍身刻有“黃道十二宮”(希臘星座劃分)標記和基于1686年日歷編制的“永久性日歷”的“歷法劍”(Calendar sword),專門用來在屠宰儀式上使用,表明狩獵時間也存在禁忌和規(guī)范,人們對選擇吉日良辰給予了高度重視。這支劍的劍柄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生產(chǎn)的,有金銀裝飾的痕跡。
一種特制的獵劍,兼具斧頭和鋸的功能,既可以在森林中砍伐樹木,用于打開通道,還可以用來分割獵物。一種狩獵匕首,全長429mm,因握柄上的卵形裝飾,看起來像似被喚醒的男性生殖器官而被稱為“睪丸刀”(Ballock knife),從中世紀開始狩獵者將其佩戴在腰帶前邊,很是拉風,但騎馬的時候往往存在很大危險。展品中,其他一些狩獵使用的刀劍和馬具都帶有金銀鑲嵌豪華裝飾,制造得非常精良,基本上都出自皇室和豪門貴族。
許多種鋒刃武器被用于狩獵,至于在狩獵中何時采用何種武器,則主要取決于針對何種獵物和狩獵場的實際情況。
狩獵矛
獵矛,主要被用來對付大型兇猛動物,例如熊和野豬。為了與獵物保持安全距離,在矛頭上一般都增加了側翼或十字隔擋,以防止刺入過深而靠近受傷獵物。類似的隔擋,也出現(xiàn)在狩獵用的長劍上。
狩獵劍
狩獵中廣泛使用的獵劍是一種劍身相對較短的劍,在英語中被稱為“Hangers”(短劍)。這個專用名詞最早出現(xiàn)在14世紀,現(xiàn)在通常指在旅行或捕獵時使用的一種劍刃稍帶彎曲的單刃劍。到了17世紀,在歐洲大陸,隨著火器制造技術的不斷進步,火槍基本取代了弩、矛和劍,成為狩獵的主要武器,短劍一般只作為防身武器攜帶,但在英格蘭地區(qū),短劍仍然是狩獵的主要武器。展出的狩獵短劍,劍柄大多是英國制造的,劍身的產(chǎn)地則很難確定。在17世紀,英國狩獵劍的劍身大量來自德國,也有一些是英國本土制造的。在18世紀中期,英國還從日本進口了一批采用本地傳統(tǒng)工藝制造的赤銅劍柄。
狩獵刀
狩獵鋒刃武器:獵刀、獵劍和狩獵刺刀
普通狩獵刀主要用于肢解動物尸體,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作為武器進行自衛(wèi),經(jīng)驗豐富勇氣過人的獵人也會用刀來捕殺獵物。從歐洲到北美,可以看到許多相同或相似類型的狩獵刀具。這里展出的主要是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制造的狩獵刀,包括獵刀的組合套件。一套德國制造的盒裝組合刀具,具有砍、切、刺、鋸、剔不同功能,類似刀具在其他博物館也有展出,但是無法判斷其具體用途,一般認為它是用來切割獵物尸體的,也有人推測可能是獸醫(yī)的外科手術刀,還有的認為是園藝師修剪花木使用的。
狩獵刺刀
盒裝組合刀具,1581年德國制造,一般認為它是用來切割獵物的,也有人推測是獸醫(yī)的外科手術刀,還有的認為是園藝刀具
插入式刺刀,約1720年西班牙制造,牛角握柄,刀身雕刻有狩獵場景和一系列紋章,包括卡斯蒂爾紋章、利昂紋章、帝國鷹紋章(注:卡斯蒂爾和利昂均為西班牙城市)
一支意大利燧發(fā)式運動步槍,約1680年制造,由布雷西亞著名雕刻家斯蒂法諾·齊奧利與加爾多內著名槍管工匠吉洛尼莫·姆托聯(lián)手制作。該槍槍身鑿刻和雕刻有葉片花朵圖案和古代人物半身雕像。
一支法國燧發(fā)式運動步槍,約1685年制造,槍托鑲嵌有雕刻的銀片,整個槍管采用純銀制造,被認為是巴洛克風格裝飾的最精美的獵槍之一。該槍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送給里奇蒙公爵的禮物。
一支英國燧發(fā)式后膛裝填運動步槍,1782年制造,是英軍上尉帕特里克·弗格森1776年發(fā)明的最早期的線膛獵槍版本,是為英國王儲威爾士親王即后來的英王喬治四世制作的,被認為是同時期英國制造的最精美槍支。
一對雙管燧發(fā)手槍,約1755年英國倫敦制造,裝飾風格為當時最時髦的中國藝術風
獵劍,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制造,銀質劍柄塑造了一個捕獵者落入陷阱的形象,該劍曾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
燧發(fā)手槍,約1695年制,英格蘭地區(qū)制造的裝飾最精美的火器之一
一支盒裝的法國擊發(fā)式雙管霰彈槍,是紐維科克伯爵在1850年委托槍匠沃內(Vethey)特制的,以紀念當年拿破侖遺體返回法國及拿破侖雕像在里昂落成,這支槍帶有典雅的裝飾,盒內還有一支可更換的槍管。
一對裝飾精美的燧發(fā)手槍,約1695年制造,可能是在英格蘭地區(qū)制造的裝飾最精美的火器之一。它出自一位法國人胡格諾教派信徒皮埃爾·孟隆之手,是在他1684年遷居倫敦后制作的,槍支上的裝飾圖案可能來自于克勞德·雅克·西蒙尼昂編繪的一部裝飾圖冊,該圖冊于1685~1693年在巴黎出版。該槍的最初擁有者是牛津郡布萊尼姆宮斯班塞家族的馬爾博羅公爵。
一對雙管燧發(fā)手槍,約1755年英國倫敦制造,精美的手槍柄頭鑲嵌有銀質蔓葉裝飾,描繪了人物形象和戰(zhàn)利品,表現(xiàn)的裝飾風格是當時最時髦的中國藝術風。
一把帶鞘的獵劍,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制造,銀質劍柄塑造了一個捕獵者落入陷阱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個古怪而又令人不快的主題。這把劍曾在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
編輯/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