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推進工會參與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將工會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之一。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構建和發(fā)展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社會和諧。(2015.4.28)
完善政府、工會、企業(yè)共同參與的協(xié)商協(xié)調(diào)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2017.10.18)
——發(fā)揮工會組織的樞紐型組織作用
聯(lián)系和引導相關社會組織,是群團組織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的一項重要任務?!娱L手臂、形成鏈條,使群團組織成為黨聯(lián)系社會組織的一個重要渠道。(2015.7.6)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合理配置職能和資源,支持群團組織依法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把適合群團組織承擔的一些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按照法定程序轉(zhuǎn)由群團組織行使;支持群團組織立足自身優(yōu)勢,以合適方式參與政府購買服務。(2015.1.8)
——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2017.10.18)
發(fā)揮群團組織對其成員的行為導引、規(guī)則約束、權益維護作用。(2015.1.8)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群團組織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依靠;……強化群團工作法治保障,提高群團工作法治化水平。推進涉及群團組織工作的立法,加強群團工作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和執(zhí)法檢查。(2015.1.8)
第八,高舉維護職工權益旗幟
工會是為什么成立的?工會就是保護工人切身的利益和為工人的利益奮斗的機關。這個事實,便是真正工會的出發(fā)點。
——1922年黨的二大《關于“工人運動與共產(chǎn)黨”的決議案》
1994年12月全總召開的十二屆二次執(zhí)委會明確提出維護是工會的基本職能;2001年修改的《工會法》、2003年中國工會十四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修正案)》,都明確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工會要切實維護職工權益
保障職工群眾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神圣職責,也是發(fā)揮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A得職工群眾信賴和支持,必須做好維護職工群眾切身利益工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2013.10.23)
服務群眾、維護群眾權益的大旗要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哪里的群眾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哪里的群團組織就要站出來說話。同時,做這些工作不能站在純服務、純業(yè)務的角度,必須同群團組織履行政治職責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高舉旗幟,鞏固陣地,爭取人心,而不能讓那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和人與我們爭奪群眾。(2015.7.6)
——為工會維權提供支持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群團組織維權撐腰壯膽,加大對群團組織的支持力度,幫助群團組織在群眾中樹立威信。(2015.7.6)
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抓住勞動就業(yè)、技能培訓、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wèi)生等問題,關注一線職工、農(nóng)民工、困難職工等群體,完善制度,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fā)展、分享發(fā)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xiàn)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2015.4.28)
——維權方法
工會維權要講全面,也要講重點,重點就是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就是職工群眾面臨的最困難最操心最憂慮的實際問題。(2013.10.23)
第九,堅持增“三性”、去“四化”,推進工會改革
——切實保持和增強黨的群團工作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離開了政治性,群團組織就容易產(chǎn)生脫離黨的領導的傾向,就會庸俗化,就會成為一般社會組織,甚至會走向邪路。(2015.7.6)
黨的群團工作的政治性,主要體現(xiàn)在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要承擔起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為夯實黨執(zhí)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作出貢獻上。這是群團組織同一般社會組織的根本區(qū)別,也應該成為衡量群團組織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標準。(2015.7.6)
我們的工會肩負著引領工人階級跟黨走、使之成為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的使命,決不能成為西方那種“獨立工會”。(2015.7.6)
敵對勢力是在同我們打群眾爭奪戰(zhàn)、攻心戰(zhàn),同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群眾。(2015.7.6)
——切實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先進性
我們黨對自己提出要保持先進性,對群團組織提出這方面的要求合適不合適呢?我看是合適的。我們的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群團組織是黨直接領導的群眾組織,承擔著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共同奮斗的重大責任。沒有先進性,怎么能組織動員群眾前進呢?(2015.7.6)
要參加各類群團組織的所有群眾都做到先進不容易,但群團組織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成員眾多、有著幾千萬甚至幾億成員的組織,必須把保持和增強先進性作為重要著力點。(2015.7.6)
群團組織要自覺成為在群眾中、在基層凝聚人心、堅守前哨、沖鋒陷陣的戰(zhàn)斗隊、工作隊。(2015.7.6)
一個是要有強大凝聚力,把人緊緊攏在一塊兒;一個是要有強大戰(zhàn)斗力,能夠打硬仗、打難仗、打苦仗。這是黨對群團組織的十分重要的要求。(2015.7.6)
——切實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
群眾性是群團組織的根本特點。離開了群眾性,工會組織就容易走向官僚化、空殼化。……群團組織開展工作和活動要以群眾為中心,讓群眾當主角,而不能讓群眾當配角、當觀眾。(2015.7.6)
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必須克服重精英輕草根的傾向,要更多關注、關心、關愛普通群眾。(2015.7.6)
要克服自彈自唱、自娛自樂、隔空喊話、封閉運行的傾向,進萬家門、訪萬家情、結(jié)萬家親,經(jīng)常同群眾進行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的零距離接觸,增進對群眾的真摯感情。(2015.7.6)
要克服以主觀想象代替群眾真實需求的傾向,把握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少搞一些強加于群眾的活動,多提供一些對路的服務。(2015.7.6)
——切實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
要克服以點代面、以服務和維權的個別成功案例來包裝整個工作的傾向,全面了解所聯(lián)系群眾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問題。(2015.7.6)
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必須建立健全聯(lián)系群眾的長效機制。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群團組織建設的永恒主題。(2015.7.6)
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群眾性,還要注意群眾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問題。……在群團組織的常委、委員、代表以及內(nèi)部工作部門人員的安排上,要明顯提高基層一線人員比例。(20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