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及其學術史意義

      2019-12-15 13:17:13趙成杰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修訂本詩經(jīng)長沙

      趙成杰

      王宗石(1916—2001),湖南長沙人,1937年畢業(yè)于長沙雅禮中學,1940年考入中央大學,1944年回雅禮中學任教,潛心研究《詩經(jīng)》數(shù)十年,成《詩經(jīng)分類詮釋》等著作。①王宗石除已出版的《詩經(jīng)分類詮釋》外,還發(fā)表了七篇《詩經(jīng)》研究論文:《〈詩〉義新探》(《文學遺產(chǎn)》1983年第4期)、《〈詩〉難義三則解》(《文學遺產(chǎn)》1985年第2期)、《我國最古的一首帝王感懷詩》(《文學遺產(chǎn)》1986年第1期)、《〈詩·常武〉“三事”解》(《文史》三十三輯,1990年)、《〈詩〉義新探三則》(《人文雜志》1995年第3期)、《〈小雅·都人士〉篇義深探》(《第四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進入科學地研讀三百篇的新時代》(《詩經(jīng)研究叢刊》2001年)等。此外,王宗石還有《詩義新探》一書,計劃于2001年由臺灣基隆法嚴寺出版社出版,至今未見。主張研讀《詩經(jīng)》從文本入手,重視古音韻及出土文獻資料的運用,推崇顧頡剛、聞一多、郭沫若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对娊?jīng)分類詮釋》自20 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搜集材料,至1993年付梓,歷經(jīng)三十余年的錘煉,成為《詩經(jīng)》學史上不可忽視的杰作。

      一、王宗石及其《詩經(jīng)分類詮釋》的成書背景

      王宗石自述其幼年家塾讀《詩》,不明詩義,后入長沙雅禮中學,聽邵子風先生講授“治學門徑”,方知《詩》有今、古之分。②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自序》(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頁。邵子風(1903—?),號武陵,湖南常德人,早年畢業(yè)于長沙雅禮大學,后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①趙厚勰:《雅禮與中國雅禮會在華教育事業(yè)研究(1906—1951)》,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34頁。歷任《湘潭民報》主筆、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長沙雅禮大學教授等職。1934年,與容庚、董作賓倡導成立了考古學社,精研甲骨,有《甲骨書錄解題》《甲骨論文解題》《四部源流》等著作。據(jù)《1936年雅禮中學教員一覽表》可知,邵子風在1936年前后擔任雅禮中學國文科教員,講授“人生哲學”“治學門徑”“四部源流”等課程,時王宗石正值高二。王宗石在《懷念邵子風老師》中提及邵子風講課極為重視課外閱讀,規(guī)定課外閱讀之后要做筆記,在精讀課上要求學生必備字典和難字本找難詞。②王宗石:《懷念邵子風老師》,收錄于《雅禮中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冊》(內(nèi)部出版),長沙,1986年,第22頁。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邵子風對王宗石的影響,王宗石詮釋《詩經(jīng)》多用出土文獻,諸如甲骨、金文等材料,并在訓詁上講求從文字本身入手,理解文意。③邵子風:《國文教學述要》,收錄于《雅禮創(chuàng)立三十周年紀念冊》(內(nèi)部出版),長沙,1936年,第57頁。在邵子風的影響下,王宗石考入重慶中央大學,時李長之教授《詩經(jīng)》,側重《詩經(jīng)》源流的梳理,忽略文意的解讀。李長之(1910—1978),山東利津人,文學史家,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中央大學,1938年至1943年任教于重慶中央大學。王宗石在重慶學習期間,學習成績優(yōu)良,時哲學系方東美教授開設“美學”“西洋哲學史”等課程,王宗石手寫筆記若干,如《中國人藝術的理想》原文較為簡略,今本《方東美文集》即依照王宗石本增補。④方東美:《方東美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37頁。

      1944年,王宗石從重慶中央大學畢業(yè),返回母校長沙雅禮中學任教,教授中文、英文課程,直至退休。任教期間,王宗石編選講義若干,他的講課注重“聯(lián)系歷史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講解,使學生對字的形、聲、義,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技巧均得到較深的理解。”⑤任培正:《憶雅禮母?!罚珍浻凇堆哦Y中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冊》(內(nèi)部出版),長沙,1986年,第55頁。這也反映在《詩經(jīng)分類詮釋》一書中,該書解釋《詩經(jīng)》從文字的形、聲、義入手,結合歷史、地理環(huán)境背景,客觀地去理解詩篇的意義。⑥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自序》(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51頁。如《小雅·巧言》釋“大幠”引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及《新序》《韓詩外傳》等材料證明“幠”作“憮”,通“ ?” ,“ ?”即“侮”字,輕慢之意。再如《大雅·卷阿》釋“有馮有翼”,引戴震《毛鄭詩考正》、聞一多《天問·釋天》等證古人“馮翼”多連舉,又作“幅臆”“偪億”“服億”等。

      按照王宗石《自序》的說法,起初研究《詩經(jīng)》是備課的需要。1956年教育部編高中《文學》課本,發(fā)現(xiàn)選編《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多因襲舊說,覺可疑可考可證者甚多,遂搜集材料、縷清頭緒。首先便是參考文獻的選擇,作者借助了長沙市第八中學圖書室的材料,主要有中華本《四部備要》、木刻大本《皇清經(jīng)解》(正續(xù)編)、商務本《國學基本叢書》《叢書集成》《四庫全書珍本》、殿本《全唐詩》、歸有光《百二十子》、湖南新排印本《船山遺書》以及《胡適文存》《郭沫若文集》《古史辨》《聞一多全集》等著作,又加上作者從坊間購買的朱熹《詩集傳》、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吳闿生《詩義會通》等《詩經(jīng)》學專著,可以說萬事俱備,正當作者準備逐篇研究時,不幸錯劃為“右派”,遣送株洲勞動四年。1961年秋,王宗石返回雅禮中學任教,改教初中英語,此時教學任務較為輕松,到1966年已完成《國風》部分的編寫。1966年,王宗石又被關進“牛棚”,主要藏書及手稿被抄掠一空。1971年冬,“五七干?!眲趧託w來,王宗石繼續(xù)開始《詩經(jīng)》的研究。此時面臨的問題仍是資料的不足,幸有好友寄來若干資料。張慧雅寄《辭?!贰队^堂集林》,羅季光寄《詩三家義集疏》,臺灣地區(qū)黃堅厚幫助影印屈萬里、靡文開著作,曹國中借《聞一多全集》《經(jīng)傳釋詞》,龍靖寰借《竹書紀年》《逸周書》,何澤翰借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等著作,作者又輾轉購得《皇朝五經(jīng)匯解》《經(jīng)學輯要》等。

      依照修定本《詩經(jīng)分類詮釋》而言,本書的主要參考書目分為五個部分:一、清儒著作,21種,以《清人十三經(jīng)注疏》《讀書雜志》為代表;二、《詩經(jīng)》學通論性著作,14種,以朱熹《詩集傳》、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為代表;三、民國學者《詩經(jīng)》學著作,17種,以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聞一多《詩經(jīng)通義》為代表;四、傳統(tǒng)文字學著作,17種,以段玉裁《段注說文解字》、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為代表;五、古文字及殷商史著作,35種,以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王國維《觀堂集林》為代表??傆媴⒖贾?04種,由于當時材料所限,很多著作并未列入?yún)⒖嘉墨I。

      1979年以后,王宗石改正平反,相關札記發(fā)表在《文學遺產(chǎn)》《文史》《人文雜志》上,主要篇章的字詞考釋結集成文,約四十萬字,定名《詩義新探》,由臺灣基隆法嚴寺出版社出版(未見印行)?!对娊?jīng)分類詮釋》1993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由臺灣建宏出版社出版,2001年在原版基礎上重新增訂。

      二、《詩經(jīng)分類詮釋》的編排體例及其訓詁學價值

      民國以來,許多學者就有將《詩經(jīng)》進行分類研究的打算。鄭振鐸、郭沫若、孫作云都有這方面的嘗試,仍未形成體系。聞一多《風詩類鈔》為校箋《國風》之作,將《國風》分為婚姻、家庭、社會三大類,成為分類研究《詩經(jīng)》的先驅?!对娊?jīng)分類詮釋》打亂了《詩經(jīng)》的原有順序,將《詩經(jīng)》分為三大類、二十二小類,每一類下有解題。三大類是國風、雅詩、三頌,國風下分愛情詩(52),婚姻、嫁娶詩(20),家庭生活詩(25),征人差役詩(9),征人差役家屬詩(10),政治詩(12),感懷詩(10),狩獵詩(6),農(nóng)奴生活詩(6),其他詩(10)等十類;雅詩下分周族歷史詩(8),軍事、巡守詩(10),祭祀、禮儀詩(8),頌美時王詩(12),享燕、朝會詩(14),政治、國事詩(21),傷時、感懷詩(12),使臣、役夫、思婦詩(12),婚姻、家庭詩(8)等九類;三頌下分周頌(31)、魯頌(4)、商頌(5)等三類。每一大類有總序,小類有內(nèi)容大要,如論述《國風之部》,除了交代分類,還分別介紹十五國的簡史和地域分部。如《鄘風》詩十篇,乃武王克商后,派管叔姬鮮駐于鄘所作。王宗石駁斥了王國維的說法,“以為鄘與奄聲近,鄘即魯”。又據(jù)陳夢家引《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宋城舊鄘及桑林之門而守之。”謂鄘即宋,舊鄘及桑林均在宋地,且宋、鄘為東部字,聲本相同,故而鄘為宋。

      分類方面每一小類又可細分,如愛情詩(52),可分四類:初戀詩(10)、熱戀詩(10)、失戀詩(9)、追求詩(23)。按性別分,男子的愛情詩17篇,女子的愛情詩35篇;就地域而言,鄭詩中的愛情詩12篇;就比例而言,陳詩共10篇,其中8篇是愛情詩。作者在每一類目下的提要主要介紹詩篇的具體內(nèi)容,通俗易懂。

      《詩經(jīng)分類詮釋》正文的注釋分解題、原文、注釋、譯詩、引證小注五個部分,解題主要是交代詩歌主旨大意,實則每篇詩的研究結論。凡注釋與傳統(tǒng)解釋不同,或為著者新見,均以小注說明。由于《詩經(jīng)》距今久遠,諸多字詞已不詳其義,作者遇此類難題,或參稽舊說,或引證新出材料。在作者看來,近代學人能夠全面利用新材料、新方法研究《詩經(jīng)》,且有豐碩成果者,當推聞一多先生。王宗石吸收了聞一多、郭沫若等人在《詩經(jīng)》研究上的新材料、新方法,使其融會貫通,從而使研究更加系統(tǒng)科學。

      (一)主張從文字入手,結合新出文獻考釋字詞

      作者疏通文意,主張從《詩經(jīng)》文本入手,并結合新出材料加以詮釋。如《大雅·生民》釋“畝”:“按‘嗇’字古文從來從田,小篆作 ?,與畝聲同(之部)形近致訛。音之本義為收斂,即穡之本字。嗇與稷為義近詞,與下文‘是任是負’為對文,以讀嗇為是。高亭《詩經(jīng)今注》疑畝當讀為稻,不如讀嗇為長?!雹偻踝谑骸对娊?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6頁。從文意上考察《生民》中的“是獲是畝”,作者認為“畝”應讀為“稼穡”之“穡”,表示收獲谷物,符合本意,又與下文相對,甚確。

      再如《小雅·楚茨》釋“昔”,作者認為“昔”讀為“耤”,引甲骨、金文證明《詩經(jīng)》中的“昔”代指耤禮。《詩經(jīng)分類詮釋》云:按甲骨文“耤”字正象人執(zhí)耒耜而操作之形。金文《令鼎》“王大耤農(nóng)于諆田”,耤字多聲符 ,《 鼎》官 耤田字同。(據(jù)郭沫若《甲骨文研究·釋耤》)此篇“昔”正宜讀為“耤”,正如《禮記·祭義》所云:“昔者為耤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篇中抽棘、蓺黍,皆我當時事,是耤田時之具體活動,如讀昔語詞,如字,則義不可通矣。耤禮之制,《國語·周語》說之最詳。虢文公云: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又仲山父諫宣王料民,亦謂王治農(nóng)于籍,耨獲亦如藉。作者又指出《周頌》中農(nóng)事詩各篇,蓋皆周初耤禮之實錄。②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37頁。

      又如《豳風·七月》釋“亟其乘屋”之“乘”,舊注釋為“升也”,作者引《淮南子·氾論訓》:“彊弱相乘,力征相攘”舊注“乘,加也”,釋“乘”為“加蓋”,勝過舊注。同樣《衛(wèi)風·考槃》釋“晤言”,將“晤”訓為“對”,引嚴元照《娛親雅言》“迕、語、晤、寤、忤通”。聞一多《詩經(jīng)通義》:“五、午古同字,本象交午形。后世五為數(shù)字,午為日斡字,交午之義則以互為之。寤為五之孽乳字。”③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0頁?!缎⊙拧す?jié)南山》釋“弔”為“淑”,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不弔,不淑也。金文叔字皆借弔字為之。叔、弔雙聲旁轉,故淑亦通作弔?!稌べM誓》不敢不弔,《史記·魯世家》作無敢不善,襄十四年《左傳》:昊天不弔,鄭眾注《周禮·大?!芬鏖h天不淑,是弔即淑也。④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9頁。姜昆武《詩書成詞考釋》亦引林義光將“弔”訓為“淑”。⑤姜昆武:《詩書成詞考釋》,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第164頁。

      《鴇羽》《四牡》《采薇》《北山》還有“王事靡盬”句,訓詁家大都認為“盬”有“停止”“休息”“閑暇”之意,如毛傳言“盬,不攻致也?!蓖跻督?jīng)義述聞》訓“盬”為“勞苦”之“苦”,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訓“盬”為“不攻牢不堅緻”之意,屈萬里《詩經(jīng)選注》意為“停息”。⑥屈萬里:《詩經(jīng)選注》,臺北:臺灣正中書局,1976年,第107頁。王宗石訓“盬”為“古”,并言卜辭屢見“古王事”一語,亦作“古事”,古為動詞?!肮拧奔础氨W”之本字。引《說文》:“古,故也?!庇衷疲骸肮?,使為之也。”《墨子·經(jīng)上篇》:“使胄故”,義同。“為之”當為“古”之本義。古久,古今之義行。乃更為從支之“故”以顯“為之”之義。故又用于故舊、事故,更加偏旁成此?!稜栄拧め屧b下》云:“洽,肆,古,故也?!薄夺屟浴吩疲骸八粒σ病!笔枪?、故、洽、力皆同義?!肮磐跏隆奔辞⑼跏拢ν跏?,做王事也。⑦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1頁。作者將此字訓為“古”,意為動詞“做”,大概是受了裴普賢的影響。裴普賢《詩經(jīng)欣賞與研究》訓“盬”為“古”,意為“止息”,裴氏并未言其詞性。①裴普賢:《詩經(jīng)欣賞與研究》,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8年,第158頁。劉啟益《“古王事”與“古于彝”小議》通過卜辭及新出金文訓“古”為“盬”,意為“固”,用做動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②洛陽文物二隊編:《夏商文明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7頁。作者在《詩義新探》中專門解釋了“靡盬”,不但補充了用例,還認為“古”“作”可能同源,也是值得思考的。③中國詩經(jīng)學會編:《第二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第273頁。

      (二)巧用音韻,辨析詞義

      作者訓詁常用古音通假,解決語詞上的釋讀難題。如《齊風·載驅》釋“齊子發(fā)夕”之“發(fā)夕”,舊注訓“發(fā)”為“旦”,意為“從早到晚”,于省吾《詩經(jīng)新證》亦循此觀點。王宗石讀“發(fā)夕”為“婆娑”。發(fā),古音讀如“撥”,婆、發(fā)雙聲,且同部互為平入;娑、夕亦雙聲,娑在歌部,夕在模部,歌、模古音值相同,可與薄、鄲為韻?!捌沛丁币辉~在《陳詩》中兩見,與豈弟、翱翔、遨游一律,均復合聯(lián)綿詞,與娶姍、盤桓為陰陽對轉。④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7頁。訓“發(fā)夕”為“婆娑”即是運用古音通假關系解決了《詩經(jīng)》的一大難題。

      再如《小雅·常棣》“常棣”一詞訓詁家大都釋為植物名,如朱熹認為“常棣,棣也,子如櫻桃,可食”。程俊英以為“常梨花”,“常棣”實則為“車之帷帳”,常(裳)唐同聲,帷從隹,棣從隸,古讀均歸舌頭,又同脂部,音近亦通。⑤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12頁。

      有時作者亦以語法和音韻共同證之,如《鄭風·野有蔓草》釋“邂逅”為“遇合”,引胡承珙《唐·綢繆》篇箋云:“邂逅字只當作解構,但為會合之意?!薄痘茨献印m真訓》:孰肯解構人間之事?注云:解構猶會合也。蓋君臣、朋友、男女之遇合皆可言之。言解構為同義復合詞,以音理求之,疑為“結構”,字義當與《邶·擊鼓》“死生契闊”同。⑥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頁。結構為動詞亦可為名詞,用之于人,則為結合之人也。

      (三)結合傳世典籍,考辨詩篇地理位置

      《詩經(jīng)分類詮釋》常通過傳世典籍中的水域、山脈信息考證詩篇的地理情況。如《邶風·匏有苦葉》釋“濟水”一詞,考辨濟水有二,一即桑欽《水經(jīng)》之濟水,發(fā)源于王屋山。其北濟在黃河之北,幾與黃河平行,東流入山東境與黃河合流。二為河北贊皇縣之濟,《水經(jīng)注》引應劭《風俗通》云:“濟水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廟在東郡臨色?!贬B道元雖云二濟同名,但所出不同,源流亦有差別。贊皇之濟,在河北省境、俗名槐河,入寧晉泊?!掇擞锌嗳~》言涉深濟須系匏,渡河有舟子擺渡,必為衛(wèi)國現(xiàn)內(nèi)之濟水,而非河北贊皇之濟。⑦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頁。

      再如釋“干言山”?!案裳陨健币娪凇端?jīng)注》,云:汦水又東南經(jīng)干言山。《隋書·地理志》又云:邢州內(nèi)丘縣有干言山。《御覽·地部十》引李公緒記曰:柏人縣有干言山,《邶風》所言“干言山”即為柏人縣的干言山。王宗石認為,“今內(nèi)丘縣東北有柏鄉(xiāng)縣,近高邑,光武即位于此。疑柏人為柏鄉(xiāng)之舊名?!弊髡哂滞ㄟ^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伯鼎跋》認為“邶”讀為“北”,北蓋古之邶國也,北伯諸器即出土于此,意即燕國。此詩干、言等地,皆在河北,即故燕地,正邶詩也。胡承珙、馬瑞辰諸家并謂衛(wèi)女所適國蓋在邢旁,故經(jīng)及干、言二山。據(jù)僖二十四年《左傳》,邢為周公之胤,與衛(wèi)為同姓國,可知衛(wèi)女所適并非邢國。①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1頁。

      又如《邶風·燕燕》釋“任城”,認為今山東濟州(今濟寧市)任城是其故地。魏源《詩古微·邶鄘衛(wèi)答問》云:“仲氏任只”,猶《大明篇》之摯仲氏任,自是薛國任姓之女,非陳媯之稱。聞一多云:周初以來,任姓大國,有薛、有鑄,輒定為薛,殊無確據(jù)?!蹲髠鳌焚叶荒辏骸叭?、宿、須句、顓臾,風姓也”?!锻ㄖ尽な献遄V》: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任為風姓之國。文王母太任,是其族。近年所出周代銅器《王妊簋》《豐妊盉》等記載,妊(任)為周之姻親,可知周族世代與任姓聯(lián)姻?!蹲髠鳌冯[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正義》引《世本·姓氏篇》云: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可知春秋時,任姓小國(都族)仍多存在。②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3頁。

      《鄘風·定之方中》有“說于桑田”,其中“?!弊诸H為難解。作者引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認為“?!睉獮榈孛??!对娊?jīng)通論》引蛭炳曰:“舊謂桑木,按此章通是相地形勢,似不應雜入桑木,疑桑亦地名。《鄘風》桑中,舊謂沫鄉(xiāng)中小地,今意當在楚丘之旁,與漕墟相屬,故從虛降觀之。且詩云望楚,亦第望之而已,猶未身歷楚丘,何緣便降至其下,察樹木而辨土宜哉?”③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2頁。聞一多《釋?!芬嘌云錇榈孛忿o或曰于桑,或曰田于桑,或曰田桑,或曰?。íA)桑田。是桑即桑田,此詩之桑亦稱桑田,與卜辭合。衛(wèi)國原為殷之故地,則衛(wèi)之桑田即卜辭之桑田無疑。

      《小雅·六月》釋“大原”方位,從朱熹開始就認為此為“山西太原”,王宗石通過顧炎武《日知錄》、胡渭《禹貢錐指》及《多友鼎銘》考訂詩之“大原”乃今甘肅、寧夏一代,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平?jīng)?,并未說明具體位置。據(jù)于俊德考證《六月》中的“大原”實際上指甘肅慶陽地區(qū)的“太昌古鎮(zhèn)”?!疤币喾Q“大昌”,又稱“大回原”“大昌原”等?,F(xiàn)存周代馮堡遺址、茍家遺址及當?shù)爻鐾恋摹稁煵S》《中生父鬲》證明了大原地區(qū)確為周先祖的生活地區(qū)。④于俊德、于祖培:《先周歷史文化新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9頁。

      (四)利用考古材料,解決先秦史難題

      《詩經(jīng)分類詮釋》常通過語詞的考釋解決先秦史上的難題,如考證“太伯”“鎬京”等,具有啟發(fā)意義。西周自成王開始三都并存,在西有豐、鎬;在東有雒邑,稱為成周;豐、鎬、成周見諸史實者多,然而“鎬京”歷史記載幾乎不見。王宗石釋《小雅·六月》“鎬京”為“ 京”。鎬字本作藁,從 從高,高亦聲,象草莽中建宮室之形,意指周武王在一片蒿草地種建立了都城。但今見金文多稱宗周,稱鎬者極少見。西周青銅器如《德方鼎銘》云:“佳三月在成周,延武王福自藁,成王錫德貝廿朋。”郭沫若謂藁即鎬京,甚確。王國維《觀堂集林·周方京考》以《詩》之方即 京,字從 ,從 ,為“方”的繁體本字,是在室外祀先妣之廟舍。即《云漢》篇“方社不莫”之“方”。字象草莽中建舍妣神廟舍之形,造字立意與藁同。方、豐聲同。⑤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3頁?!冻汲奖B銘》《麥尊銘》又并見宗周、京,可知“鎬京”又作“ 京”,為文王舊都“豐京”無疑。⑥邵英:《宗周、鎬京與 京》,《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

      再如《大雅·皇矣》釋“太伯”引《史記·吳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荊蠻,文身發(fā),自號句吳?!苯暝陉兾鲗氹u周圍發(fā)掘出 氏基地及遺址多處??脊艑W家認為 氏為陜南進抵渭水兩岸之巴蜀荊蠻民族。太伯自號句吳,出土金文吳人自號工?、攻敔、攻吾氏,都源于此氏,其地在寶雞吳山之下。史稱太伯、仲雍兄弟奔吳,實即來此渭水上游居 氏之故地也?!短兰摇酚衷疲褐芪渫蹩艘螅筇?,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土之《宜侯天鼎》所記,知周康王時,始改封虞侯夭為宜侯。宜地即今江蘇鎮(zhèn)江丹徒,虞侯當為周章之子熊遂,由此可知江南吳國,實始建于太伯、仲雍之五世孫。至于太伯、仲雍何以出奔,可能因季歷強大,為弟所迫逐。①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29頁。

      三、《詩經(jīng)分類詮釋》的學術史意義

      《詩經(jīng)分類詮釋》成書后雖有臺灣地區(qū)、日本等學者撰寫書評,并未得到學界的重視,王宗石先生集畢生之力,撰作此書,功力極深,其學術史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詩經(jīng)》分類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為后世分類著作樹立了典范

      郭沫若、聞一多是對《詩經(jīng)》進行分類詮釋的先驅。20世紀90年代以來,王宗石、費振剛等人依據(jù)現(xiàn)代觀念對《詩經(jīng)》進行了重新分類。費振剛《詩經(jīng)詩傳》完成于199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徹底打破了風、雅、頌的界線,把《詩經(jīng)》當成一個整體,按內(nèi)容分為五類,各類下又有十七小類,分類如下:1.愛情詩,包括思慕詩(女詞)、思慕詩(男詞)、歡會詩、失戀詩四小類;2.家庭生活詩,包括嫁娶詩、夫妻生活詩、棄婦詩、懷親詩四小類;3.社會生活詩,包括貴族生活詩、民間生活詩、行役詩、感懷詩四小類:4.政治詩,包括政治贊美詩、政治諷刺詩,政事詩三小類;5.祭祀詩與史詩,包括祭祀詩、民族史詩兩小類。②費振剛等:《詩經(jīng)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費著分類上有其可取之處,不如王著分類細致。訓詁方面,費著為普及性著作,其訓詁釋字不免淺顯。

      相比費著,《詩經(jīng)分類詮釋》分類更為合理,注釋詳瞻。該書將《詩經(jīng)》分為三大類、二十二小類,每一類下有解題。作者分類之前對每一篇的主旨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明確每一篇的內(nèi)容,才可定性分類。如《柏舟》一篇,費著先歸入失戀詩,又歸入棄婦詩,分類不定。按此詩主旨歸入失戀詩更符合詩意。又如《大東》費著歸入政治諷刺詩,王著則為傷時感懷詩,《詩經(jīng)分類詮釋》提要:“周人征服統(tǒng)治了東方民族,剝削壓迫極為慘重,曾激起多次叛亂。此詩作者以眼前事物作對比,反映了東方人民所受的痛苦災難和憤憤不平的反抗情緒,顯示了極其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雹弁踝谑骸对娊?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11頁。再如《素冠》費著按傳統(tǒng)方式將其列為懷親詩,王著將其歸入愛情詩。舊說相傳,以此詩刺不能行三年之喪,以此詩為懷親詩。然而作者引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考訂此詩寫女子追求愛人事,并言“此詩本不知指何事何人,但勞心、悲傷之詞,同歸、如一之語,或如諸篇以為思君子可,以為婦人思男亦可。”因后人不能確解“同歸”“如一”諸詞,遂為殉夫、悼亡之說。④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9頁。又如《大雅·棫樸》費著歸入政治贊美詩,王宗石考訂此詩為“周定王出師之作”,列入戰(zhàn)爭巡守詩,《域樸》篇雖未直接寫戰(zhàn)爭,但于周王出師時的禮儀記述甚詳,對《周禮》所謂“天子將出,類于上帝,宜乎社”的禮節(jié)得到印證。

      (二)繼承新成果、新材料,科學系統(tǒng)地研究《詩經(jīng)》

      《詩經(jīng)分類詮釋》后附《千年新世紀該是科學地研讀〈詩〉三百篇的新時代了》一文①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51頁。,詳盡闡發(fā)作者關于新時期研究《詩經(jīng)》的新看法,其中第四部分著重闡發(fā)了出土文獻對《詩經(jīng)》研究的重要性,并談及郭沫若、顧頡剛、聞一多、孫作云等前輩學者在利用出土文獻研究《詩經(jīng)》方面的成就。

      王宗石指出“古音韻學、古歷史學、古文字學是深入三百篇作品的手段?!蔽覀兺ㄟ^全書兩千多處注釋亦可了解作者對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重視,其引證材料除上文所列主要參考文獻,還有《爾雅》《方言》《廣雅》《玉篇》、王符《潛夫論》、揚雄《法言》、崔豹《古今注》、惠棟《九經(jīng)古義》、段玉裁《詩經(jīng)小學》、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焦循《毛詩補疏》、王先謙《爾雅疏證補》、錢鐘書《管錐編》等數(shù)百種參考材料,作者遍引傳統(tǒng)字書及韻書,甄別詞義、辨析異同。如《小雅·斯干》釋“瓦”為“紡團”,引《傳》云:“瓦,紡塼也?!庇帧墩f文》:“紡,網(wǎng)絲也”,段玉裁釋為:“網(wǎng)絲者,以塼為錘”。《說苑·雜言篇》:“然以之間紡,曾不如瓦塼?!焙戌钤疲骸伴g紡者,當是絡絲以瓦塼為錘,則間廁而不亂。《釋文》“塼本又作?!薄!墩f文》有專無塼,則紡塼應作紡專,即紡團也。②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65頁。再如《大雅·鳬鹥》釋“來宗”之“宗”,讀為“悰”,意為“快樂”。《說文》:“悰,樂也?!倍巫ⅲ骸按税纷忠病!庇秩纭囤L·北風》釋“赤”,俞樾謂古人以赤為黃,方俗之言如此。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云:黃從古文光聲,是黃者火光之色,火色在赤黃之間,故黃之本義當訓為赤色?!对姟ゑx》有驪有黃,《傳》曰“黃鋅曰黃”?!稅瀸m》傳曰:驛、赤色。是毛以黃為赤黃間色明甚?!抖既耸俊吩弧昂命S黃”,《北風》曰“莫赤匪狐”,是古又或以黃赤通稱。③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5頁。

      作者考證字詞時,除引《爾雅》《說文》等傳統(tǒng)字書外,常引林義光、郭沫若、聞一多等人的著作。林義光的《詩經(jīng)通解》是引用金文解決《詩經(jīng)》疑難的代表,郭沫若則引甲骨材料考證周代歷史問題,聞一多是近代逐字逐句著實研究《詩經(jīng)》者,其研讀《詩經(jīng)》目的在于還原《詩經(jīng)》之本來面目,用考古學、民俗學的方法帶讀者到《詩經(jīng)》的時代。④李斌:《郭沫若、聞一多〈詩經(jīng)〉研究互證》,《郭沫若學刊》2016年第2期。王以憲曾指出聞一多《詩經(jīng)》學研究的兩大貢獻,“一是開創(chuàng)了綜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與學派,繼承清代考據(jù)學的方法,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訓詁;二是讓《詩經(jīng)》回歸詩學本位,語言訓詁、文化闡釋與審美鑒賞融合為一體?!雹萃跻詰棧骸堵勔欢唷丛娊?jīng)〉研究的兩大貢獻》,《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對于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研究》,其最主要貢獻莫過于遵循聞一多開創(chuàng)的綜合文化型方法,一方面繼承乾嘉以來清儒的考據(jù)精神,進行訓詁,另一方面則結合甲骨、金文等出土文獻考證詞義。雖然《詩義新探》未能出版,但作者發(fā)表的關于《詩經(jīng)》的考證文章卻可考見作者的深厚功底。

      如作者釋《爾雅·小明》中的“共人”。作者先辨析舊注,《鄭箋》云:“共人,靖共爾位,以待賢者之君”其意含糊;朱熹《詩集傳》:“共人,僚友之處者也?!焙戌睢睹姾蠊{》亦訓朱子說法。近代學人如屈萬里認為,“共人,溫恭之人”;林義光則有精辟見解,認為此是“行役之人”⑥中國詩經(jīng)學會編:《第二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第278頁。。由此啟發(fā),“共人”必與軍旅有關。卜辭中常有“共人三千”或“共人五千”的記錄,“共人”亦稱“登人”,如“呼婦好先共人于龐”,意為呼召駐龐地的婦好先所屬共人。又如“命在北工共人”,北工亦地名??芍肮踩恕奔垂┲醒腚S時調(diào)動的常備駐軍?!肮病钡谋玖x為“供給”,《周禮》中的“共王”“共后”“共祭祀”均用“共”本字。僖四年《左傳》云:“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笔瞧淞x。由此可知“共人”“登人”皆供上調(diào)動之軍隊,主要指供中央王朝調(diào)遣的地方駐軍,原為殷人所用的名稱,周人承襲了下來。①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55頁。

      當然,作者釋讀亦有欠妥之處,《周南·關雎》原有五章,現(xiàn)僅錄三章,作者疑為漢人所增。作者認為有四點原因:

      1.從內(nèi)容看,前三章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與《陳·澤陂》類似,可稱為姊妹篇。一則以蒲荷起興比女之美,一則以雎鳩起興比女之德。則以寤寐無為,輾轉伏枕作結,一則以優(yōu)哉優(yōu)哉,輾轉反側作結。如此便意味無窮,引人懸想。如再加“琴瑟”“鐘鼓”等尾巴,便索然寡昧,此顯為蛇足。

      2.就體例說,《詩》之疊韻,不外下列幾種方式:三章詩疊詠前兩章,如《齊·甫田》;三章詩疊詠后兩章,如《陳·衡門》;四章詩前半後半各疊詠一次,如《鄭·豐》;四章詩迭詠中間兩章,如《曹·候人》《豳·九戢》。唯獨沒有像《關雎》這種將第二章與第四章、第五章跳格疊詠兩次的體例,形式與內(nèi)容極不協(xié)調(diào)。

      3.《論語·八佾》記孔子贊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后一句正指出詩人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情態(tài),全未涉及琴瑟、鐘鼓之事。即漢人衛(wèi)宏據(jù)此樂、淫、哀、傷四字,做了一大段不知所云的序文,也全未提到琴瑟、鐘鼓事,可看出衛(wèi)宏當時尚未見到有此二章。

      4.鄭玄箋《毛詩》,注《關雎》有“故育三章”一語,殆非指分章之方法,意謂原只三章,至鄭所見已為五章矣。則后兩章蓋出自衛(wèi)敬伸之夜,鄭康成之前的東漢淺人之手。②王宗石:《詩經(jīng)分類詮釋》(修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9頁。

      作者又指出,既然《關雎》如此關系圣教,而以“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作結,實在不成體統(tǒng),故而增添“琴瑟”“鐘鼓”兩章,以彰正始之道。作者疑問似有可取之處,但《詩經(jīng)》經(jīng)過歷代流傳,產(chǎn)生錯簡亦不可避免,認為后兩章為漢人所增,則值得進一步考證。

      結 語

      《詩經(jīng)分類詮釋》分類合理、內(nèi)容豐富且注釋詳瞻,在《詩經(jīng)》學史上意義深遠。一方面,王宗石遵循了聞一多開創(chuàng)的綜合性文化型研究方法,繼承了乾嘉以來清儒的考據(jù)精神,取得了重要的成績。另一方面,《詩經(jīng)分類詮釋》吸收了民國以來古文字、古音韻研究的新成果,結合甲骨、金文等出土文獻,訓詁語詞,為《詩經(jīng)》學、先秦史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誠如聞一多先生所言:“用語體文將《詩經(jīng)》移至讀者的時代;用考古學、民俗學、語言學的方法,帶讀者到《詩經(jīng)》的時代?!雹勐勔欢啵骸讹L詩類鈔》,《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57頁。王宗石先生歷時三十余年,完成《詩經(jīng)分類詮釋》,為《詩經(jīng)》的分類研究及文字訓詁樹立了典范。

      猜你喜歡
      修訂本詩經(jīng)長沙
      長沙之旅
      《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修訂本)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1-03 11:14:47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我眼中的長沙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8
      多姿多彩的“長沙窯”
      大眾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4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jīng)
      小說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
      中華版《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fā)
      霍州市| 临猗县| 孝昌县| 和平区| 乌鲁木齐县| 麻江县| 分宜县| 湟源县| 普兰县| 澎湖县| 曲阜市| 晋州市| 剑阁县| 河北省| 上林县| 沁水县| 津南区| 洞口县| 德安县| 麟游县| 平顶山市| 临漳县| 屏山县| 浦北县| 榆社县| 蓬安县| 化德县| 凉城县| 新绛县| 满洲里市| 安宁市| 鄯善县| 贵定县| 拉孜县| 丹寨县| 鲁山县| 金华市| 静宁县| 达日县| 平利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