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鄢婷
(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橋東明星小學,江西 宜春 331106)
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在新課改自由環(huán)境下方興未艾,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同時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基礎學科,找到適合其教育的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法有效的使傳統(tǒng)數學教育教學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兩者結合帶來的效果,眾心所向。因此,本人根據相關實踐及調查對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就小學數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與弊端、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合作學習的改進方案三個方面進行試析。
根據群體動力學的相關描述,在一個群體中的個體有明顯的呈現出內在推力與拉力的趨勢,而在合作關系的連接下,群體性的整體效率較非合作性群體有明顯提高。[1]同時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以其動力整體和能動建構的特性擁有其特有的優(yōu)越性,但因其任意性及整體性,組內成員之間的改變會影響小組內其他成員的狀態(tài);因其競爭性使成員之間的合作變得不再單一而是多變且不確定。既競爭又合作是小組合作的目標之一,競爭與合作并不是一對“敵對兄弟”,競爭離不開合作,因為有合作才能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收攏五指、攥緊拳頭、形成合力,才能突破孤軍奮戰(zhàn)的局限,實現小組整體的雙贏或多贏。
通過筆者對于實踐的考察,發(fā)現在現今小學數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中有如下幾點弊端:小組機制不合適、學生獨立思考時間不夠、學生參與度不高以及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把控不到位等。如在講解“線條的平行關系”這一知識點時,雖然老師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但僅僅只是做到把同學分組而已,并沒有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實質,所有學生跟著老師“首先我們拿出兩個小木棍,然后交叉放好……”的語音和動作指導學習,并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合適的機制。
在小學數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機制中,學生作為機制的主體,具有主導作用[2],所以合作學習出現問題的原因首先當從學生的合作能力入手分析,經過筆者的實地考察,發(fā)現當今小學生的合作能力比較差,處于模糊和成長階段,這類問題的產生是符合其心理成長規(guī)律的,但老師自身帶有教育勸導的職能,有理由、有義務去主動引導、帶領其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課程學習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合作學習能力。針對這類問題,筆者做出以下幾種學生的原因: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人與人之間有其固有的差異性,在小組分工合作的過程中不同學生對問題反映的快慢和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也會產生相應的不同,因此小組內部的最新發(fā)言或表達自己看法的同學或成績優(yōu)異者成為組內成員期待的對象。同時,考慮到課堂學習可能會受到同學課外關系的影響,把校園暴力或是個人偏見帶到學習中去,造成一人單干,多人不管的局面。
學生受其思想惰性的影響,本能的具有一種畏難情緒,在數學這門邏輯性強的學科上體現得尤為強烈。同時,有部分學生受其興趣的影響,只對她感興趣的學科或問題進行討論,對她不感興趣的話題其不管不顧,只聽別人的意見。諸上兩種思想方式在現在小學合作學習中體現得相當突出,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
此類學生受其個人性格的影響,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不聞不問,僅僅停留在自己的角度,這種固敘己見的現象其實是一種拒絕合作,信息流動的表現,是阻礙小學合作學習的常見形式。
所謂科學的合作學習小組機制即要求教師做到引導學生多元合作,求同存異,因材施教,既有明確的小組分工,如“小組長”、“計數員”、“派件員”等,也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如響亮的小組名字,小組研究的目標,最終結果的效果。
真正良好的合作學習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引導得到統(tǒng)一才可以把握住最適合課堂的合作時機。因此,老師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教學目標,來讓學生參與感倍增,真正體驗到合作的樂趣。
新課改的“新”體現在教育界對各類學習方法的包容,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中的“老牌項目”在當今新環(huán)境下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筆者通過一定事件調查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與弊端、原因以及改進方案進行了適當的分析和展望,但基于當今時代更迭速度之快,仍需要教育界對其變化的密切關注,及時調整不合適不恰當的地方,找到真正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