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錦
(四川省閬中市千佛初級中學校,四川 閬中 637400)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動了海量資源的整合,利用微課模式進行高中生物教學工作的開展,通過海量的教育資源篩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通過將課程中的生物知識進行直觀的展示,增強學生生物學習的體驗感,從而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通過微課信息的篩選和反復學習,加深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拓展和轉化,從而促進學生生物科學思維及應用能力的提升。
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微課視頻的觀看,對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同時針對自己的學習重點和難點,針對性的選擇學習資料,靈活掌握學習節(jié)奏,實現了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安排,促進了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微課短小精悍、直入主題、豐富多彩的內容,也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學生對生物科學的理解能力,從而在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生物科學思維的形成。
微課所選取的教學內容,要求短小精悍、主題明確、內容簡練、指向清晰,微課通過高度凝練教學內容,建立明確的課程結構,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性進行內容的填充,因此微課資源為學生構造了一個主題明確、結構緊湊且高度凝練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在直觀的信息資源展示中實現教學目的,從而迅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且?guī)椭鷮W生在一個個明確清晰的教學情境中,開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深入思考,從而形成生物科學思維。
合理的微課設計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微課內容的有效設計。一般來說,微課的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鐘以內,確立明確的課程主題,內容清晰明確、針對性強,同時注意簡潔的設計和語言表達,增強微課的傳播性。教師在制作和篩選微課資源時,應充分考慮高中階段學生的特點,結合一些社會熱點抓住學生的興趣,從而發(fā)揮微課資源的作用,起到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思維的效果。
如《細胞的癌變》一課的微課設計,首先明確課程主題——如何預防癌癥,設計課程框架,分為癌癥的危害、癌癥的形成原因、如何預防癌癥三部分,進行內容的填充,通過我國每年癌癥病人的數據引入課題,列舉癌癥的發(fā)生對人類健康及生活的危害,通過圖表數據展示癌癥形成的因素,并提出如何預防癌癥的方法,最終喚起學生對健康生活的重視。
生物科學的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應選擇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的微課內容,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社會熱點新聞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增強學生生物科學的探索熱情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如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這一課中,通過學生熟悉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視頻或圖片引入微課教學,通過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對人類及動植物生存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所面臨的環(huán)境及資源危機,喚醒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及生態(tài)保護的深刻認知,從而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
生物實驗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了解及應用生物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物實驗,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生物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升學習興趣,并通過身親的實驗感受,促進生物學科科學思維的形成。
如《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這一課程的微課制作,可以設計為通過對成熟的紫色洋蔥鱗片進行實驗觀察,探究植物細胞發(fā)生質壁分離的情況和原因,探索不同植物的細胞液濃度,判斷不同實驗溶液對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影響作用。通過微課錄制的實驗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提前對實驗步驟和方法進行預習,并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為生物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高中生物是高中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微課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工作中,是順應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要求的必然結果。教師應不斷提升個人微課制作及篩選的能力,結合高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特點,針對性進行微課內容的設計,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熱點新聞,填充微課內容。微課的制作應充分考慮其內容的實用性,并為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積極探索,從而形成生物學科的科學思維能力,為生物學習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