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文
(湖南省道縣第四中學,湖南 永州 42531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產業(yè)結構的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農民轉變觀念,告別田園生活來到經濟更發(fā)達的城市務工謀生,而他們的子女大多都只能留在家鄉(xiāng)與他們的父母一輩人生活,被留在農村的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童,他們作為弱勢群體,面臨著諸多的困難,這些困境便成了農村最大的問題,不但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有嚴重的影響,也威脅著城鄉(xiāng)均衡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為,孩子的家長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督促孩子學習,而只是把孩子留給他們的祖父母照顧,而年齡偏大的祖父母,文盲所占的比例很高,不重視學習,也沒法給孩子指導和幫助,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全憑自己的意愿和自我的管理[1]。其二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到城市里務工,在家鄉(xiāng)留下了待耕的土地,對于這些土地的管理和耕種的任務,自然就落在留守兒童和他們祖父母的身上,然而,留守兒童的祖父母一般年齡偏大,甚至還有一些傷殘情況,勞動能力較弱,留守兒童可能會忽略甚至放棄學業(yè),而去幫助操持家業(yè),照顧家人。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導致孩子嚴重缺乏母愛和父愛,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關愛,便導致了性格出現孤僻、內向、自私、悲觀等一系列問題,他們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凡事都要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他們。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身心帶來的影響。這些留守兒童的價值觀也是任由發(fā)展,一些父母覺得對子女虧欠,便通過給予錢的方式來彌補,從而更為加重了留守兒童重視物質,輕視精神的價值取向。自我主義、不受約束、不懂規(guī)則、貪圖享樂等價值觀往往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充分體現。
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在出現心理問題時,首選的傾訴對象一定是同伴,但他們的同伴往往都與其年齡相仿且與他們一樣也是留守兒童,同樣缺乏生活的經驗,不能給予很好的指導和建議,這樣的交流不僅不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更加劇了他們內心的孤獨困惑和脆弱,導致消極悲觀的情緒在心里積聚生根,一旦形成常態(tài)化,會給他們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和傷害。心理狀態(tài)畸形的發(fā)展,可能會引起不良的社會行為,例如曠課逃學、打架斗毆等等,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
學校是兒童除了家庭以外第二個重要的成長環(huán)境,因此,目前農村學校對教育的重視度不夠,更不會專門開設培養(yǎng)兒童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也缺乏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關愛,從而使他們的人格缺陷問題得不到彌補。再者,農村師資力量相對匱乏,很難有專門的教師來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在家庭當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學校的重視程度不高,種種原因造成留守兒童心理缺少被關愛與被關注的情形[2]。
由于我國實施城鄉(xiāng)二元制的體制,使得大城市優(yōu)先崛起,導致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再加上政策體制的不完善,來城市務工的農民即便想將子女帶到自己的身邊,也由于戶籍制度等限制,處處存在困難,再加上務工的農民本身收入不高,更難以在城市內撫養(yǎng)兒童,往往將子女留守,是他們唯一的選擇[3]。
一方面,在政策上要打破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壁壘,讓城鄉(xiāng)的教育,就業(yè),醫(yī)療戶籍等制度逐漸走向一致,免去各種教育限制,讓進城務工的農民子女上學更加方便,享受與城市孩子同等待遇,不受歧視。另一方面,要加強促進城鄉(xiāng)發(fā)展平衡,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開發(fā)新項目,讓廣大農民不用背井離鄉(xiāng),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從而在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問題[4]。
其一是,不斷完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讓寄宿在學校的留守兒童,擁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學校要消除重大安全隱患,為兒童打造溫馨的家園。其二是,不僅僅要開設傳統(tǒng)的課程,為孩子帶來知識,打開視野,更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開設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課,聘請專業(yè)的教師,并開展相關活動,要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兒童分別進行他們所處階段相適應的教育和指導。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來自于學校的關愛,真正學習到如何健康的自我完善和成長[5]。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教育上的一大難題,也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長足發(fā)展。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與教育,要充分發(fā)揮社會和學校的雙重作用,切實為留守兒童帶來內心的關愛與呵護,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為留守兒童打造溫馨港灣的同時,逐步徹底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