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強
1920年代,是一段山崩海嘯的日子,同時給人的感覺也是一個黃金的時代。在“柯立芝繁榮”的景象中,美國人鶯歌燕舞,其中也包括炒房盛景,世界文學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描寫的紙醉金迷的世界,就是當時最好的詮釋。在東亞,新興的帝國主義日本,由于經(jīng)濟上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爭財,顯得“欣欣向榮”。而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云集的歐洲,在經(jīng)歷了悲慘的世界大戰(zhàn)之后,也于寧靜中恢復。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止于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四”,美國人的信心被打碎,中產(chǎn)階級大批破產(chǎn),年底失業(yè)人口增加了1500萬人。隨后,世界經(jīng)濟也隨之被猛烈波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1933年。這些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產(chǎn)值幾乎衰減一半,整個世界也就蘇聯(lián)由于孤立,看起來很不錯,因此一些美國人跑到了蘇聯(lián)大使館,尋求移民,有的美國工人更是公開要求建立蘇聯(lián)這樣的政府。國家陷入破產(chǎn)之中,很多企業(yè)直接消失,但是在這樣的經(jīng)濟徹骨寒冬中,竟然有一些品牌活得還不錯,甚至還打出了好一片天地。這中間,甚至希特勒都出了奇招。
薄利多銷帶來百姓可樂:百事可樂的五美分、加倍分量策略有了奇效
誕生于1898年的百事可樂,一出生就比可口可樂晚了12年,本來側(cè)身于很多可樂廠家中想分一杯市場的它,卻遇到一些不幸。要知道在經(jīng)濟大蕭條之前,百事可樂自己本身已經(jīng)夠蕭條的了。在1923年,百事可樂公司由于頂不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世界糖業(yè)價格的波動,瀕臨破產(chǎn),不得不被老板賣掉。先是賣給了羅伊·C·梅加格爾(Roy C.Megargel),但是由于新老板資金不足,重振無力,百事可樂接著又被洛夫特公司(Loft,Inc.)總裁查爾斯·古斯(Charles Guth)給買下。
好在到了古斯手里,百事可樂有了翻身的希望,古斯更新了可樂配方,請洛夫特公司的化學家重新調(diào)配了一款更受歡迎的秘方。洛夫特公司作為糖果制造商,有一些零售店,古斯想以零售店的銷售便利來換取可口可樂公司糖漿上的優(yōu)惠,但是后者拒絕了。古斯因此撤掉了零售店所有可口可樂的銷售點和機器,改為銷售百事可樂。這之后,可口可樂公司想并吞掉這個新興公司,在1922年至1933年間,曾三次提出購買的想法,都被古斯拒絕了。百事可樂由此有了發(fā)展,可是很不幸,冷遍全球的經(jīng)濟大蕭條來了。
怎么辦?百事可樂公司左思右想,堅決施行了低價策略。很長一段時期,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等飲料一樣,以每瓶0.05美元的價格,賣6.5盎司(約192毫升)的可樂。1934年,百事可樂把瓶子加大將近一倍,開始賣一瓶12盎司(約355毫升)的大瓶裝可樂。在宣傳上,從“Nickel Nickel(五美分)”的主題,推廣到“五美分能買兩份貨”的主題,狠打“大”且“便宜”的賣點。當時電臺廣告比較便宜,又面向大眾,可以全美播放,于是類似“百事可樂最受歡迎,這可是滿滿的12盎司可樂,五美分能買兩份貨,百事可樂真是我們的可樂!”( “Pepsi-Cola hits the spot / Twelve full ounces, that's a lot /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 too /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這樣的廣告語通過電臺,鉆進了無數(shù)美國人的耳朵。
大蕭條中的人們,最缺的就是錢,一樣的小錢能多喝一倍的可樂,多么開心。雖然由于低價策略使得百事可樂公司初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后期收益還是很好的,從1936年到1938年,百事可樂的利潤翻了一番,市場占有率更是大幅度提升??煽诳蓸饭倦m然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競爭調(diào)整,但還是慢了一步,在消費者的心中,百事可樂已經(jīng)占有了全美的一席之地。后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的時候,百事可樂成為了美國可樂的第二大品牌,走出了國門,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可樂。
國家逐夢擁有人民汽車:希特勒汽車夢碎卻提攜了甲殼蟲名車
在大蕭條之前,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敗國,已經(jīng)很糟糕了。英法為主的戰(zhàn)勝國刻意盤剝,更使德國不堪重負;魏瑪共和國的糟糕治理,使得情況令人不滿。在1920年,希特勒及其領導下的納粹黨人,為了獲取全德國的支持,拋出了《二十五點綱領》,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交、民族關系、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這一綱領到了1926年,由于受到黨內(nèi)外的熱烈歡迎,被納粹黨認定為一個永恒的黨綱。1929年的經(jīng)濟大蕭條時代的猝然降臨,加快了納粹黨人的權力進程,到了1933年,希特勒就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抖妩c綱領》代表了國家和人民對幸福的向往,成為新政府努力的方向。
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德國,在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方面急需一個特色亮點,用以給全國人民一個美好的交代,并借此鞏固其合法性和未來統(tǒng)治。于是,希特勒選擇了汽車。其原因可能與汽車是德國的發(fā)明之一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德國人真的買不起車,車成了幸福甚至奢侈生活的代表。有統(tǒng)計表明,在1936年,德國的汽車產(chǎn)量約為美國的十五分之一,德國人平均五十人才能有一輛汽車。也有德國人在研制小汽車,比如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設計制造了一款汽車,但是昂貴而且難以大批量市場化,遠遠比不上風靡世界的美國福特T型車。
在希特勒的想象中,他需要一款“人民汽車”,經(jīng)濟上便宜,模樣上時髦,質(zhì)量也要可靠。1933年秋天,希特勒找到了費迪南德·保時捷,當面畫了十一張小汽車草圖,兩人討論后,選定了一幅與后世“甲殼蟲”汽車相當接近的一個草圖。希特勒談到,希望這輛車大批量生產(chǎn),決不能昂貴,定價要定在990馬克——一個普通人年收入就足夠買下來的水平。
所有人知道定價后,都大吃一驚。但是希特勒等人探索出了一個方案,既然私人資本承擔不起,創(chuàng)新摸索也存在風險,那么就以國家實力來托底。在現(xiàn)在的德國沃爾夫斯堡(原名法勒斯雷本)的一塊土地上,希特勒為新工廠埋下奠基石,整個工廠得以迅速建設起來。1938年5月的一天,希特勒在這家工廠發(fā)表了講話,說“我相信這輛車只有一個名字,我將在今天晚上給它起一個名字,名字應該是‘快樂就是力量之車!”(德語Kraft Durch Freund有“快樂就是力量”之意,簡稱KDF)
費迪南德·保時捷帶著一批人員投入其中,開展研發(fā)之后,又進行了嚴苛的整車測試。1938 年,“甲殼蟲”的最早一款車型在沃爾夫斯堡工廠正式下線,正式名稱被稱為KDF-Wagen。1939年8月,第一輛量產(chǎn)車駛下生產(chǎn)線,這款車空載總重650公斤,使用了很多先進技術,如風冷發(fā)動機、扭桿獨立懸掛、全新車體等,而且百公里油耗不到7升,最高速度可每小時100公里,在當時非常出色。不過成本并不低,為了達到990馬克的要求,需要依靠后期的大批量生產(chǎn)。
但是為何這款德國KDF-Wagen 被稱為“甲殼蟲”?原因與美國人有關,美國紐約媒體帶有調(diào)侃甚至不乏酸酸的筆觸,評價這款車如果上市,就會像“成千上萬閃著金光的甲殼蟲(Beetle),擠滿了德國的高速公路”。這個綽號德國人起初并不認可,更無人敢告訴希特勒,甚至直到1967年,大眾公司才在官方車型中將“KdF-Wagen”改名為Kafer(德語中甲蟲之意),坐實了民間流傳很久的“甲殼蟲”之名。
這樣優(yōu)秀的一款車,能夠迅速讓世界知名,可是走入德國百姓家,卻不容易。產(chǎn)能的限制是一個問題,因此希特勒的手下們制定了一個政府支持的購車計劃?!懊恐?馬克,開上國民車”類似的口號響了起來,所有人都被鼓勵可以每周拿出5馬克,購買標有5馬克的專用郵票,貼在購車專用存折上。等存夠750馬克的購車專用郵票,再拿出60馬克的運費和200馬克的兩年車保險費用,就可以最快在1940年拿到自己的一輛“甲殼蟲”了。
不過,到了1940年,沒有幾個普通人開上了自己的“甲殼蟲”,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最多僅生產(chǎn)了600多輛“甲殼蟲”的汽車生產(chǎn)線,被迅速移作軍用吉普車等車輛的制造上。直到1949年之后,“甲殼蟲”才大規(guī)模走出德國國門,并在1972年超越了大名鼎鼎的福特T型車,榮膺全球單一車型銷量冠軍。
悲觀時代需要精神雞湯:新技術低、票價高刺激了好萊塢的崛起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Hollywood)現(xiàn)在非常有名,但是最初的確沒什么名氣,最早中國人還給了它一個奇奇怪怪的譯名“荷里活”。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1870年,好萊塢有了一片農(nóng)田;1903年,177個選民共同命名好萊塢為一個市;1907年,好萊塢出現(xiàn)了電影公司;1923年,好萊塢的典型白色大字HOLLYWOOD,才被樹立在山坡上。隨著大蕭條的到來,好萊塢竟然沒有蕭條反而繁榮,它的神奇增長、世界聞名,不能不稱之為奇跡。
其中原因之一,有電影本身的新奇炫的因素。當時,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高科技,1927年10月美國華納兄弟公司還在《爵士歌手》故事片中,開啟了有聲電影時代,極為吸引觀眾。另外,也有經(jīng)濟的原因,畢竟在美國電影播放的多了,多一個觀眾就多一點人氣和收入??紤]到大蕭條時大家囊中羞澀,當時的票價也就普遍很低,有的票價成年人不過15美分,孩子們則是5美分,幾乎是三瓶可樂或者一瓶可樂的價錢,這樣的價格使得消費門檻不成問題。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無法想象的,在上海,看電影可是被當成奢侈行為,是屬于高消費的。
除了以上原因,好萊塢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電影之都,還有其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電影作品本身的力量。好萊塢的作品在長短和形式上,都極為注意市場需求,根據(jù)觀眾們的好惡來制作。大蕭條時期經(jīng)濟上的困境使得一些低成本、可速成但又極為放松心情的好萊塢電影作品大量涌現(xiàn),有些成為了大家的最愛。好萊塢作品的多元化,使得人們可以做出更多的選擇。
恐怖電影在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1931年好萊塢推出的《德古拉》《弗蘭肯斯坦》等吸血鬼電影令人毛骨悚然、耳目一新。1932年另一部《金剛》還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傳奇,不僅救活了幕后的電影公司,還給后人留下翻拍、續(xù)拍的經(jīng)典。有趣的是,《金剛》的制作過程有點偶然,過程中使用了《最危險游戲》電影的場景,道具則繼續(xù)使用了《造物》電影的刀具,為了省錢甚至直接使用了《造物》拍攝好的內(nèi)容。誰也沒能想到,這部“拼湊”的低投入電影,票房卻很好,《金剛》在紐約上映的前4天就獲得了9萬美元票房,首輪全國的放映票房則達到170萬美元。
恐怖電影帶來能夠使人放松下來的極為刺激的尖叫,而美麗的童話電影則會帶來溫馨放松的美好感覺。大蕭條時代,好萊塢的經(jīng)典童話影片,應首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部影片精心制作了將近三年,到了1937年1月一經(jīng)推出,風靡全球。1939年,另外一部影片《綠野仙蹤》也進入了市場。電影中,小女孩陶樂茜的奇遇,使得觀眾有如同感:經(jīng)濟大蕭條宛若《綠野仙蹤》中的龍卷風,但慘烈終究會過去;人生處處有冒險,但是結(jié)局總歸會團團圓圓,歸于幸福。
現(xiàn)實中的貧困極其糟糕,但是電影中的歌舞會使人充滿希望,好萊塢的美國歌舞片當時十分受人歡迎,有的影星甚至因此成名。其中最為典型的是1934年僅有6歲的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她在《起立歡呼》等好萊塢20多部電影中本色出演,微笑的臉蛋上帶著可愛的酒窩,配上一段悅目的踢踏舞等舞蹈,再加上童聲曼妙的歌聲,很快就使得小小的她迅速爆紅。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曾說過,只要我們有秀蘭·鄧波兒,我們的國家就會沒事。有些美國著名文學作品則直接寫道,秀蘭·鄧波兒的踢踏舞帶走了美國人的憂傷。
電影的勝利激發(fā)了好萊塢的繁榮,有人“總結(jié)”說:經(jīng)濟越蕭條,電影越繁盛;沒有大蕭條,沒有好萊塢。這一奇特的歷史時期,甚至在1985年美國一部名為《開羅紫玫瑰》的電影中,也被特別提及。影片講述了大蕭條時代美國的一位勞動婦女,受到生活的壓迫、工作的折磨之外,還要忍受毫無情趣的丈夫。她的應對之道則是看電影,而且是一遍遍看《開羅紫玫瑰》這樣的愛情片,直到有一天影片中的男主角走下銀幕,與她相戀。只不過很可惜,男主角是個虛幻的人,春宵一刻仍迷離,一切不過是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