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
在圖書館,發(fā)現(xiàn)一本很久沒人動過的書,書頁泛黃,硬殼封面上一層薄薄的灰塵是歲月給這本書唯一的改變。翻開時間的封塵,我在目錄第一頁看見了一個熟悉的字眼,作為滬東中華造船集團高級技工學校的學生,一瞬間就在文字中捕捉到了那個名字——中華造船廠,隨目錄翻到第四十五頁,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時間塵封的故事。
時間是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托上海市人民政府趕在國慶節(jié)之前翻鑄國徽8座,不久后上海陳福昌翻銅作接到了這一任務。這是毛主席于1950年9月20日公布國徽圖案后的第一批國徽。
在時間如此緊迫的情況下,中華造船廠技術工人陳厚德帶領五名工人開始了這一偉大的歷史工程。陳厚德對銅料成分搭配較有經(jīng)驗,他們所要面臨的是質量要求高、任務難度大、鑄造工具缺的困境。國徽直徑1米左右,但厚僅10多毫米,趕制國徽的地方是一間5×7米的制型工廠,沒有鑄造國徽的大砂箱,陳厚德只能去鄰近的翻銅廠借來大砂箱。
克服了設備簡陋的困難,他立刻開始鑄造國徽,陳厚德按比例配好型砂和銅料,然后由工人們澆鑄。第一次因為只用了一只銅水包子,又分兩次澆筑,沒有成功??偨Y經(jīng)驗教訓后,陳厚德調整了型砂配料,增加澆口,開始了第二次鑄造,工人們同時使用兩只銅水包子澆鑄,雖然成功,但仍有缺陷。他與工人們討論問題,再次總結經(jīng)驗,采取了一些措施,終于第三次鑄造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經(jīng)過上海市人民政府代表的鑒定后獲得了肯定。此后,市政府代表到廠對國徽鑄造的質量、進度進行跟進監(jiān)督。工人們日夜趕制,終于在1950年國慶節(jié)前完成了8座國徽的制造任務。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秘書廳發(fā)信向上海市人民政府表揚制造國徽的全體工人同志。
合上書,時間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我不知道那八座國徽去了哪里,但無論在何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
我們的前輩曾經(jīng)在三十多平方米的制型工廠里,在各種困難中,想盡辦法來鑄就這一份榮耀。陳厚德因長期從事翻砂工作,被確診Ⅱ期砂肺,于1981年5月7日病故。一生敬業(yè),我想他永遠不會忘記1950年的秋天,對他來說那個秋天熱得如同盛夏一般,他和5位工人師傅沒日沒夜地在工廠里圍著鑄熔爐討論澆鑄中的不足,第一枚國徽澆鑄成型時,他也許正在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目光卻從未離開過砂箱。何為工匠?這就是工匠。
我們的前輩曾經(jīng)在國家的號召下為國家尊嚴奮斗終生,身體力行發(fā)揚工匠精神。七十年后的我們也會追隨前人的步伐,用青春與激情為中國航海事業(yè)助力。
七十年,時過境遷,但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的工匠精神與愛國之情從未改變,今年是中國人民海軍建軍七十周年,從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間,西方強國從海上對我國發(fā)動的侵略達470多次,我國沿海幾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灣和島嶼都屢遭列強蹂躪。沒有制海權就沒有穩(wěn)固的海防,這血與淚的教訓,一刻也不能淡忘!從白馬廟中國海軍成立到今天萬噸巨艦遠洋,每一個滬東中華人都時刻謹記造船強國、造艦強軍的重要使命。軍人一聲“到”,便是一生到,是他們在海上保衛(wèi)著祖國領海和國土安全,軍人是我們的保護神,而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打造的是軍人的保護神,盡管我們在船塢中不見遼闊大海、身邊是零件和圖紙,無法否認的是,我們也在為祖國國防安全努力。
不管是七十年前的國徽或是如今的萬噸巨艦,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滬東中華人的愛國之情深埋心底,它是我們奮斗的動力。
故事結束了,將書放回書架,站起身來,帶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們要共同面對未來,我們在時間的故事里終會留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