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琳琳, 劉國坤, 程 曦, 張紹升
(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福建 福州350002)
裝飾中環(huán)線蟲(Mesocriconema ornata)是一種外寄生線蟲,花生是裝飾中環(huán)線蟲的重要寄主作物(張紹升,1999)。 被侵染的花生植株,其根、莢果和果針上會形成褐色壞死斑。 少數傷痕時形成于表面,而壞死的大傷痕則可以深入到組織內。 大量的側根原基和幼根被殺死,導致側根數減少,使植株的地上部生長衰弱,葉色黃化。 美國的佐治亞州將此病稱為“花生黃化病”( Lucet al,2005)。 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福建省廈門市、福州市、莆田市的花生上分離出一種線蟲,對該線蟲形態(tài)進行測量和觀察后將其鑒定為裝飾中環(huán)線蟲(章淑玲等,2012;李世通,2013)。
近年來,課題組在寧德市霞浦縣的多個花生地塊采集到黃化的花生病株,獲得大量形態(tài)特征一致的環(huán)線蟲。 本試驗通過顯微形態(tài)測量觀察以及分子生物學測定,對這些花生黃花病致病線蟲進行鑒定。
2013—2014 年,在寧德市霞浦縣的花生產區(qū)發(fā)現(xiàn)花生黃化的現(xiàn)象,采集受害花生的根、莢果和根際土壤,并帶回實驗室作進一步檢查。
利用改良貝曼漏斗法(張紹升,1999)對采回的花生植株的根系、莢果和根際土壤進行分離,通過病組織染色觀察線蟲的侵染狀態(tài),染色方法參考Bybdet al(1983)。
將分離獲得的線蟲置于體視顯微鏡下,挑取成蟲于凹玻片的水滴中,經酒精燈火焰溫熱殺死。 將殺死后的線蟲挑到滴有TAF 固定液的載玻片上制成臨時玻片,用于形態(tài)特征觀察。 取部分線蟲樣本經脫水后制成永久玻片用于保存(張紹升,1999)。
1.4.1 線蟲DNA 的提取 將單頭雌蟲挑于滅菌的dd H2O 中清洗3 遍。 取20 μL 的WLB 裂解液于200 μL 的PCR 管中,并加1 μL 蛋白酶K 溶液(1.2 mg·L-1)混勻(Williamset al,1992)。 挑取清洗過后的線蟲于混合液中,用挑針壓斷線蟲。 將其置于-20 ℃冰箱中過夜。 然后取出放在PCR 儀中65 ℃溫育1 h,95 ℃10 min,降溫至4 ℃后,將其作為模板加入到反應體系中擴增。
1.4.2 PCR 擴增 ITS 區(qū)擴增:引物為ITS1(5′-TTGATTACGTCCCTGCCCTTT-3′)和ITS2(5′-TTTCACTCGCCGTTACTAAGG-3′)。 采用50 μL 反應體系:25 μL PCR Master Mixture、5 μL DNA 模板、2 μL ITS1 (10 mmol·L-1)、2 μL ITS2 (10 mmol·L-1)、16 μL ddH2O。 擴增程序:95 ℃預變性150 s;95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90 s,共35 個循環(huán);72 ℃最后延伸600 s,于12 ℃保存。
D2D3 區(qū)擴增:引物為D2A(5′-ACAAGTACCGTGAGGGAAAGTTG-3′)和D3B(5′-TCGGAAGGAACCAGCTACTA-3′)。 采用50 μL 反應體系:25 μL PCR Master Mixture、5 μL DNA 模板、2 μL D2A (10 mmol·L-1)、2 μL D3B (10 mmol·L-1)、16 μL ddH2O。 擴增程序:94 ℃預變性240 s;94 ℃變性40 s,53 ℃退火40 s,72 ℃延伸60 s,共36 個循環(huán);72 ℃最后延伸600 s,于4 ℃保存。
1.4.3 上樣與瓊脂糖凝膠電泳 反應結束后,將1%瓊脂糖凝膠放置在電泳緩沖液為0.5×TBE的電泳槽中。 取5 μL 擴增產物、1 μL 6×loading buffer 和0.2 μL 的核酸染料混合,于凝膠孔中上樣。 在電壓100 V、電流40 mA 下電泳30 min。 電泳結束后,將凝膠放置在全自動凝膠成像儀中觀察、拍照。
1.4.4 PCR 產物純化、克隆和測序分析 PCR 產物送交生工生物工程(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純化、克隆和測序。 將測序結果拼接后在NCBI 上進行相似性比對。
在田間被大量環(huán)線蟲嚴重侵染的花生植株,地上部葉片黃化,表現(xiàn)出生長不良狀。 地下部的根系不發(fā)達,有大片線蟲侵染后形成的壞死斑。 在體視顯微鏡下解剖根系,可以觀察到取食根系的環(huán)線蟲(圖1A、B)。 為了更清楚的觀察線蟲的侵染狀態(tài),對病組織進行染色,可以看到入侵的環(huán)線蟲(圖1C)。
圖1 裝飾中環(huán)線蟲危害花生的田間癥狀Figure 1 Symptoms of peanut caused by M. ornata
2.2.1 形態(tài)測量值 寧德霞浦種群♀(n=25):L(體長)=498.5±43.8(401.3 ~576.9)μm;Lv(頭端至陰門的距離)=462.3±41.0(370.2 ~534.8)μm;V.A.(陰門至肛門的距離)=9.8±2.2(5.4~14.3)μm;St(口針長)=54.7±2.5(49.9 ~58.7)μm;StC(口針錐體長)=40.3±1.6(37.0 ~43.2)μm;StB(口針基桿長)=10.1±1.4(7.0 ~12.2)μm;StKH(口針基球高)=4.3±0.4(3.6 ~5.0)μm;StKW(口針基球寬)=8.6±0.5(7.5 ~9.4)μm;DGO(背食道腺開口至口針基部球的距離)=5.3±0.3(4.8~5.7)μm;EP(排泄孔至頭端距離)=127.3±5.4(120.7 ~133.6)μm;MEL(中食道球長度)=27.4±3.4(22.4~31.9)μm;MEW(中食道球寬度)=17.2±1.4(13.8 ~19.5)μm;OV(卵巢長)=110.1±15.8(92.6 ~132.8)μm;W(最大體寬)=42.7±4.9(34.2 ~51.4)μm;VBW(陰門處體寬)=29.4±3.6(23.9~36.0)μm;ABW(肛門處體寬)=25.8±3.0(20.5 ~30.6)μm;Tail(尾長)=25.5±2.3(21.2~30.3)μm;R(體環(huán)總數)=87.5±2.5(82.0 ~93.0);Rst(口針基球至頭端的體環(huán)數)=13.7±0.8(12.0~15.0);Roes(食道基球末端至頭端的體環(huán)數)=23.3±1.2(21.0 ~26.0);Rex(排泄孔至頭端的體環(huán)數)=25.3±1.3(23.0 ~27.0);RV(陰門至蟲體末端的體環(huán)數)=6.8±0.6(6.0~8.0);Ran(肛門至蟲體末端體環(huán)數)=5.0±0.5(4.0~6.0);RVan(陰門至肛門的體環(huán)數)=1.8±0.4(1.0~2.0);a(體長/最大體寬)=11.8±1.3(9.1 ~14.3);b(體長/頭端至食道與腸連接處的距離)=4.3±0.2(4.0~4.7);c(體長/尾長)=19.8±1.8(17.4 ~24.0);c′(尾長/肛門處體寬)=1.0±0.1(0.8 ~1.2);V/%(頭端至陰門距離/體長×100)=92.7±0.8(91.3 ~94.2);St/%(口針長/體長×100)=11.0±1.0(9.4~13.9);Lv/VBW(頭端至陰門的距離/陰門處體寬)=15.9±1.8(12.3~19.6);EP/%(排泄孔至頭端距離/體長×100)=25.6±1.0(24.4~26.6)。
2.2.2 形態(tài)特征描述 雌蟲:蟲體粗大、圓筒形,死后體稍向腹面彎曲或僵直;體環(huán)后翻、光滑,體環(huán)數為82 ~93 條(圖2A)。 口針長、強壯,針錐長約為針桿長的4 倍,基部球前緣突起、呈錨狀,自基部球至頭端的體環(huán)數為12 ~15 條;背食道腺開口到口針基部球的距離為4.8 ~5.7 μm;環(huán)型食道,中食道球強大、卵圓形,后食道球較小、梨形,食道腺與腸平截;排泄孔位于食道-腸瓣門后方,約為蟲體自上而下的25%位置,至頭端的體環(huán)數為23 ~27 條(圖2B)。 前伸單生殖腺,卵巢長約為93~133 μm(圖2C),受精囊橢圓形,充滿精子。 陰門張開,位于蟲體自上而下的93%位置,到尾端的體環(huán)數為6~8 條;肛門開口小,靠近陰門,與陰門隔1 ~2 個體環(huán)的距離;尾鈍圓(圖2D)。
雄蟲:未見。
圖2 裝飾中環(huán)線蟲的顯微形態(tài)特征Figure 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 ornata
2.3.1 ITS 區(qū)擴增結果與序列比對 將采自花生上的環(huán)線蟲的rDNA-ITS 區(qū)進行擴增,得到約為1 000 bp 的片段(圖3);經測序,獲得長度為1 022 bp 的序列。 同時,將該序列在BLAST 上比對分析,發(fā)現(xiàn)與其他環(huán)科線蟲區(qū)別開來,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Criconemoides brevistylus,為94%;其次是Hemicriconemoides kanayaensis,序列相似性為83%。 由于同源性較低,無法確定該環(huán)線蟲的種類。
2.3.2 D2D3 區(qū)擴增結果與序列比對 將環(huán)線蟲的rDNA-D2D3 區(qū)進行擴增,得到約為750 bp的片段(圖3);經測序,獲得長度為769 bp 的序列。 同時,將該序列在BLAST 上比對分析,發(fā)現(xiàn)與Mesocriconema xenoplax的rDNA-D2D3 序列相似性最高,為99%。 由此可以得知,該環(huán)線蟲與異盤中環(huán)線蟲(M. xenoplax)同源性最高,可以將該環(huán)線蟲確定為是中環(huán)屬線蟲。
圖3 裝飾中環(huán)線蟲PCR 產物電泳圖Figure 3 PCR product amplified from ITS and D2D3 region of M. ornata
綜合形態(tài)學測量觀察數據及分子生物學測定結果,同時與Nyczepiret al(1988)的描述比對,將本研究的花生環(huán)線蟲鑒定為裝飾中環(huán)線蟲[Mesocriconema ornata(Raski) Luc & Raski]。
在福建省寧德市的花生產區(qū)采集到的寄生線蟲,會導致花生植株長勢衰弱,葉色黃化。 對病根進行組織染色,可見線蟲侵染取食根系。 對該病原線蟲進行形態(tài)特征觀察和測量,與裝飾中環(huán)線蟲的原始描述大體一致(Nyczepiret al,1988)。 在測序比對中,與該線蟲的rDNA-ITS區(qū)序列同源性最高的只有94%;而與rDNA-D2D3 區(qū)序列同源性最高的達到99%。 由此可見,環(huán)線蟲的rDNA-D2D3 區(qū)序列更適合作為其種類鑒定的依據之一。 本研究于福建省寧德市分離出該病原線蟲,系我國首次較為完整的觀察和記述裝飾中環(huán)線蟲侵染花生。 目前,福建省已有多個花生產區(qū)發(fā)現(xiàn)裝飾中環(huán)線蟲的侵害(章淑玲等,2012;李世通,2013),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控該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