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早年曾患過一場重病,那是她及全家剛剛搬回無錫不久發(fā)生的事。這場病使楊家陷入了困境,楊絳回憶道:“父親辭官回南,滿以為可以另找工作,沒想到一場重病臥床半年多,這對于一個全靠薪水度日的家庭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既要保證全家老小日常生活所需,又得應付父親的巨額醫(yī)藥開支,母親盡管殫精竭慮、緊縮開銷、籌劃調劑,仍不免困窘拮據(jù),生活十分艱難。”
就在這時,有兩個貴人出現(xiàn)了。這兩個貴人是楊蔭杭年輕時的兩位好友,楊翼之和陳光甫。二人得知楊家的困境后,便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楊家度過了難關。
這件事發(fā)生時,楊絳只有八歲,還不懂什么是“知恩圖報”,但她常聽父母談起這件事,因而對陳光甫和楊翼之兩位先生心存感激。時間一晃過去了幾十年,1979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調查清末同盟會及其他革命團體會員的情況,向楊絳了解她父親的情況,也想了解楊翼之后人的情況。楊絳回答稱:“很慚愧,我不知道,雖然我也很想見到他們(楊翼之的后人),以表達家人對他們的感激?!焙髞?,楊絳寫了一篇《回憶我的父親》。文中楊絳多次提到楊翼之先生,并表達出她想聯(lián)系楊翼之后人以示感謝的愿望。
1992年7月的一天,楊翼之的外孫女龔迪偶爾翻閱一本1983年出版的《當代》雜志,讀到了那篇《回憶我的父親》。于是,她寫了一封信,托《當代》雜志編輯部轉給楊絳先生。楊絳收到信后,立即給龔迪寫了一封回信,向楊翼之的后人表達了積攢多年的感激之情,了卻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夙愿。
楊絳這種為人處世的風范也令龔迪非常感動。她在給楊絳的信中寫道:“外祖父一生朋友很多,可現(xiàn)在來往的,幾乎沒有什么世交了。難得您至今仍記得我們這一家,70多年了,仍對外祖父曾給予的幫助念念不忘。我非常感動,也為外祖父深感欣慰。”
當年的一點點幫助,楊絳竟然銘記了這么多年,在半個多世紀后還不忘向施恩者的后代表達感謝。這種處世方式,是一種難得的境界,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