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偉生
摘要:藝術與科技的關系日益密切,在科技呈指數發(fā)展速度背景下,討論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當下的熱點。本文從兩者之間的概念差異以及科技對藝術的認知、縱向發(fā)展、生產方式、“唯技術化”等幾個角度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科技” ? “藝術” ? 影響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2-0184-03
2019年中央美術學院承接了“藝術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相似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藝術與科技跨學科創(chuàng)新型創(chuàng)作人才培養(yǎng)”2018年在四川美術學院獲批??v觀最近幾年,“藝術與科技”對話甚是頻繁,由此可見,相關院校和研究機構對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趨勢發(fā)展給予了相當大的關注。筆者有幸參與了央美的“藝術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項目的學習,感觸頗深,并由此引發(fā)了對于科技與藝術二者關系與動態(tài)影響相關問題的思考。
一、“科學”、“科技”與“藝術”
對“科學”本身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簡而言之,它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認識現象背后物質運行本質的規(guī)律。1999年版的《辭?!防铩翱茖W: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狈▏摹栋倏迫珪穭t是這樣表述:“科學首先不同于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guī)律,以求說明事物”。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思維等領域的科學。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科學”與“科技”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技術是在科學的規(guī)律之規(guī)定內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創(chuàng)造的手段。科學側重于解決理論問題,技術側重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方法。技術的有效性必須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內在規(guī)定性。人類初期的技術多是人在無意識的活動中符合了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而后期的技術多是人們的有意識而為之。古代中醫(yī)是靠自身實踐,不斷嘗試某種草藥治療某種病的實際效果而積累起來的經驗,它并未被現代科技手段檢驗其化學構成成分和其運動規(guī)律。但是隨著科學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會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更加能動地有意識地治療疾病。
“藝”字從甲骨文字形上看,左上是“木”,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又寫成“埶”,后繁化為“藝”。好似一個人伸出雙手在種植苗木。古代的“六藝”之說就是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關于藝術的定義,從它誕生那一刻起,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何況在社會呈現指數化發(fā)展的今天,日新月異的新事物必定促使藝術有更新的表現形式。但是,無論如何定義藝術,都不可否認它的“術”之屬性。任何藝術形式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質實體,離開了物質實體,藝術將無所依存。物質的存在形式則需要以一定的“技術”呈現為基礎。
當Art289采訪陳丹青對于新媒體、材質和技術手段的看法時,他說:“……藝術跟著工具走。沒有油畫這件事,沒有雕塑這件事,一切取決于那件工具發(fā)明了沒有,人發(fā)明什么,就有什么藝術”。
二、科技對藝術認知的影響
科技對藝術語言的演變和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起到了促進作用。
“科技”與“藝術”相交叉的重點部分是“技術”,但是絕不僅限于“技術”層面,“科學”對“藝術”的影響,還體現在“科學”的認識層面上。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如果沒有解剖學和透視學的出現,絕不可能會產生形象逼真的繪畫,也絕不可能出現文藝復興繪畫的興盛。文藝復興三杰之一達芬奇本身就是一位集科學家、藝術家等一系列頭銜于一身的跨學科天才。此外,正是由于攝影術的發(fā)明,19世紀的部分畫家才有種繪畫要走向滅亡的絕望感,迫使他們思考繪畫的本體語言。于是他們探索繪畫新的表現方式和可能性, 轉向對藝術理論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研究, 現代繪畫由此誕生,其中的印象派、未來派等流派和攝影術的誕生不無關系。
文房四寶中的毛筆具有幾千年歷史,在中國書法繪畫的歷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化的形成也是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看似簡單的構造,其實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筆桿與筆毛經歷了外扎式、夾扎式、插入式,筆毛內部結構也從相對單一的書寫到功能和結構相對復雜的轉變,分為筆心、一副毫(護心)、二副毫(墨池、承墨)、三幅毫(被毛)。在筆心出現之前,書法上幾乎沒有尖峰的出現。尚且我們不談各種動物的毫的特點對書法的影響,單單從毛筆構造技術的發(fā)展對書法藝術形式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種影響不僅僅是書法形態(tài)的影響,更是深層次的藝術審美和認知的影響。
三、從歷史維度看科技對藝術的影響
縱向來看,科技對藝術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將會越來越大,科技類的藝術形式將會不斷涌現。
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方的藝術近代史是對現實世界的模擬化的一種進程。正是由于有這種模擬化的欲望和需求,才促使了一系列輔助科學發(fā)展和工具的誕生。透視學、解剖學的出現以及照相機雛形——繪圖儀的出現。這些透視理論和工具的出現又使得西方藝術的模擬化更加接近表面的真實。相機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繪畫工具的延伸。相機的出現和發(fā)展又誕生了新的藝術樣式:攝影藝術的出現。盡管攝影術誕生初期,關于攝影是不是藝術的問題進行過相當激烈的爭論,但是依然阻擋不了攝影藝術蓬勃發(fā)展。隨著化學的發(fā)展,出現了各種呈現影像的方法:蛋白印相、濕版印相、碳轉移印相、鉑金印相等工藝的出現,工藝的發(fā)展促使了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形成。數碼科技時代的來臨,高清屏幕應運而生,我們不需要打印照樣可以欣賞電子類的影像作品,屏幕是不同于傳統(tǒng)紙質形式的媒介形式,基于這種新型的媒介形式,影像呈現一定的交互性和動態(tài)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