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麗 辛紅光 付金柱 范傳鴻 田恩銘
關鍵詞 法人 法人格 私法 法人制度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現(xiàn)代大學制度下公立大學章程法律性質研究》(項目編號:1253223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魏新麗,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辛紅光,首都師范大學;付金柱、范傳鴻、田恩銘,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22
在建設現(xiàn)代大學法人制度過程中,學界關于公立大學法律地位爭議不斷。[1]厘清何為法人,才能準確定性公立大學法人,更好發(fā)揮現(xiàn)代大學法人制度作用。
法人制度由德國民法理論所創(chuàng)造,并由《德國民法典》首次在立法上加以規(guī)定?!胺ㄈ苏撸亲匀蝗硕鵀闄嗬x務之主體也……以法律認之為有人格,故稱之為法人?!盵2]自然人不必然有法律上的人格,組織體亦然?!胺驗闄嗬x務主體之資格,不問其為自然人為法人,要皆為法律之所賦與?!盵3]自然人本來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如奴隸社會中的奴隸只是奴隸主的財產(chǎn),不享有法律上的主體身份。組織體并非法律概念,組織體被依法賦予團體人格后,才享有法律上的區(qū)別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獨立主體身份。
“自然人之所以為權利之主體者,在其抽象的實在,非其身體為權利之主體也?!盵4]同理,組織體是有形的實體存在,而其團體人格則是抽象的存在,其功能在于使其得以獨立于其設立者或其成員的法律身份對外示人。組織體的設立與組織體法人格的獲得是有區(qū)別的。如果組織設立的同時即具備法人身份,貌似組織設立與獲得法人格是同一件事,實則為兩件事,一是組織設立而成為社會組織實體,其法律身份處于空白狀態(tài);二是被法律賦予獨立于其投資人或成員的法人格。在邏輯上總是先有一個法律身份空白的組織實體,而后法律賦予它法人格。二者可以在時間上同時發(fā)生,但在邏輯上總有先后。如我國公立大學最初并無法人資格,后來被《民法通則》賦予事業(yè)單位法人資格。
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法人為私權主體,是民法領域專有概念,如江平先生認為,有法人資格的組織體在公法領域中不是以法人身份出現(xiàn)。[5]葛云松教授等行政法學者認為法人應適用于行政法等公法領域中。[6]這兩種迥異的觀點根源于對法人概念的不同理解,前者對“法人”作狹義理解,后者對“法人”作廣義理解。
自然人的法人格之所以普遍適用于民法等私法領域和憲法等公法領域,旨在全面保護自然人之所以為人的全方位的利益。憲法保障自然人的權利主體地位,表現(xiàn)為在各部門法律中自然人都以主體身份出現(xiàn)的,自然人在民事領域中可作為民事主體,在行政法領域中可能作為行政相對人等。作為組織體團體人格的“法人”能否普遍適用于私法領域和公法領域?換言之,可否將“法人”等同于組織體的“法人格”?針對這個問題,將“法人”作狹義理解與作廣義理解會分別得出不同的結論。
(一)狹義法人:“法人”不同于組織體的“法人格”
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法人僅適用于私法領域,法人是私法上的團體人格,公法人也是私法上的團體人格。立法實踐也將“法人”作為私法領域中的法律概念。法人的一般規(guī)定規(guī)定在2017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中,如“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民法總則》第57條)。
對法人作狹義理解,則意味著公立大學法人僅指其私法領域中的主體身份,超出私法范圍,公立大學則不是以法人身份出現(xiàn)。當組織體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時,其“法人格”單純地表現(xiàn)為其設立者或成員的法律上的獨立主體身份,不考慮其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在刑法領域中因為單位犯罪的存在,組織體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此時的組織體的法人格,也僅僅單純地表示組織體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對其是否享有法人資格在所不問。簡言之,組織體但凡在法律領域中能夠以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主體身份出現(xiàn),則意味著組織體享有“法人格”,這一“法人格”包含但不限于專屬于民法上的“法人”。
(二)廣義法人:“法人”即為組織體的“法人格”
廣義法人泛指一切公法和私法法律領域中組織體的獨立于設立者或其成員的法人格。在不限定法律部門使用法人概念時,實際是將“法人”等同于組織體的“法人格”概念。但凡組織體在法律上具備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身份,則具備“法人格”,可被稱為“法人”。此處的“法人”可以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或行政相對人,可以是刑事法律關系中的單位犯罪中的犯罪主體。此時的“法人”的內涵,單純指組織體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身份而已。
(三)廣義法人的困境
如果“法人”等同于組織體的法人格,廣泛適用于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等領域,那么,法人的一般規(guī)定只能規(guī)定于憲法中。但是學界尚未有可靠研究證明法人的一般規(guī)定應當規(guī)定于公法中。
葛云松教授認為民法中不宜規(guī)定公法人的組織法事項,由此得出公法人概念應該適用于行政法等公法領域的推論并不妥當。設立一個公法組織體,與賦予該公法組織體以法律上的團體人格是兩件事。組織體的組織法規(guī)定在公法中,與組織體的法人資格由作為私法的民法賦予,二者并不矛盾。事實上,一般社團的設立和運行往往都要納入到行政性質的社團管理法中予以規(guī)范,并根據(jù)社團的重要程度以及關于社團的事項的重要程度予以相應的強制性規(guī)范。即使是公司法這樣的私法,其中關于公司組織法的內容也是強制性的,強制性的規(guī)范都歸屬于公法范疇。但凡組織體的組織法,要么規(guī)定在公法中,要么在私法中的公法規(guī)范中??梢姡鶕?jù)組織體的組織法由私法還是公法規(guī)范予以規(guī)定,是沒辦法區(qū)分公法人與私法人的,更難以得出公法人應適用于公法領域這樣的推論。
我國的立法實踐中公法組織的組織法是由憲法和行政組織法等公法予以規(guī)范,但其法人資格作為民法中的一般團體人格則是由民法來賦予的,如民法賦予行政機關、公立大學等事業(yè)單位等法人資格(《民法總則》第97條、第88條)同一組織既受公法調整,也受私法調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同一組織體要么只能受公法調整,要么只能受私法調整,才是難以想象的??梢姡瑥V義法人說在法人一般規(guī)定是否規(guī)定在憲法中的問題上就遇到了困難。至于是否有必要將法人一般規(guī)定規(guī)定在憲法中的問題,則須考察現(xiàn)代法人制度的法律意義。
一般認為,法人制度的意義有:組織體以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團體人格對外示人,使組織體能夠脫離設立者直接控制而享有充分自主權,使組織體得以克服自然人生命有限的弊端,得以將目的事業(yè)永續(xù)發(fā)展,使得交易便捷,以及使投資者與資本之間關系間接化從而降低投資風險等等。
(一)狹義法人的根本法律意義
之所以將法人限定在私法領域中使用,是因為法人制度的根本意義在于賦予組織體以從事私法活動的自主權。自主權首先是一種意志自由,在公法領域的組織體沒有這種意義上的自主權。如公立大學在以行政主體身份作出開除學生學籍的行政行為時,貌似公立大學有開除或不開除學生的自主決定權,實際上,公立大學是在執(zhí)法,而所謂執(zhí)法,是執(zhí)行立法者的意志,而非自己意志,執(zhí)法者充其量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對執(zhí)法方式方法有自由裁量權。相反,只要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公立大學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志決定如何安排校內教學活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表現(xiàn)為“法無禁止則自由”原則的私法上的自主權。從最早我國改革開放,實際國有企業(yè)改革,國有企業(yè)自主經(jīng)營、自負盈虧,目的在于使國有企業(y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jīng)濟主體。今天教育體制改革,實行現(xiàn)代大學法人制度,根本目的也在于使公立大學脫離政府附屬行政機構的身份,使其充分享有教育教學自主權。自主權只在可能自治的范圍內享有。在行政法領域中的行政主體是無法充分享有私法領域中的法人的自主權的。如果強行將法人適用于行政法領域,將作為行政主體的公立大學視為法人,則意味著,法人的原本的內涵發(fā)生了重大改變。
(二)廣義法人的法律意義何在
凡組織在法律上享有的區(qū)別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獨立“法人格”皆為廣義“法人”,所以廣義法人只保障組織體獨立于其設立者或成員的法律上的主體身份,其他在所不問,不考慮“法人”是否具有自主權,不關注公權力主體與私權利主體的區(qū)別,例如在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行使行政權力的行政主體是“法人”,作為被管理者的組織類行政相對人也是“法人”。廣義法人因為內涵過于泛化而欠缺法律價值。
將組織的團體人格即“法人格”等同于“組織類權利義務主體”不妥當。權利(right)——不僅是民事上的權利,即使是政治上的權利——都內涵著私人自主處分權,組織類法律主體沒有憲法上的政治權利,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可以有作為被管理的行政相對人的陳述申辯權利,在訴訟法律關系中可以享有訴訟權利,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民事權利。但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作為行政主體的組織則只享有行政“權力”(power)的權力主體,而不是權利主體——此時,作為行政主體的組織體有法人格,是“權力主體”,但不是“組織類的權利義務主體”,因此說,將組織的團體人格即“法人格”等同于“組織類權利義務主體”并不妥當,簡言之,即使是基于最寬泛意義上的“法人”概念,也不能說“法人是權利義務主體”。所以,在這一點上,廣義的法人說也難以自圓其說。
相反,在民法領域內,則可以毫無疑義地說“法人是權利義務主體”。民事法律所調整的是具有法律意義的社會關系,組織體被稱為“法人”,則其必然是負荷權利與義務之主體。在民法環(huán)境下,“法人是權利義務主體”這一命題是正確的,因而,狹義法人概念是經(jīng)得起推敲的。
將法人概念作廣義理解時,泛指不限定法律部門的能夠在法律上被作為主體對待的組織體,或稱廣義的權利主體,這是公立大學從來就享有的法律上主體地位,那么,按廣義法人概念,現(xiàn)在再提建設現(xiàn)代大學法人制度,賦予公立大學以“法人”地位,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現(xiàn)代大學法人制度中之“法人”只能作狹義理解。
參考文獻:
[1]姚榮.公立高校法人化改革的理論爭議與制度抉擇[J].北京教育,2016(3):33-36.
[2]陳祖烈.民律總則講義[M].福州:福州印刷公司,1915:59.
[3]郝炳章.民法總則篇.內政部總務司第二科檔案處,1912:54.
[4][日]大谷美隆著. 權利主體論[N]. 一民譯.法學新報,1929-06-30(2).
[5]江平.法人制度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22.
[6]葛云松.法人與行政主體理論的再探討——以公法人概念為重點[J].中國法學,2007(3):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