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亨營 趙建平
劉夔, 字道元, 自號北山居士,建州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進士,由判官入仕,歷任江西、兩浙、淮南轉運使( 轉運使為北宋掌管地方財政賦稅的官員),曾知陜州、廣州、潭州、福州、建州等地,所至有廉名。
武夷山市2011年出土了一方《劉夔墓志銘》,其中記載了宋仁宗時期劉夔“六知卻金” 的故事:仁宗即位,改殿中丞,移知永康之導江縣。代歸,至成都館。邑中進士張惟幾夜攜二姪求見,以公貧窶, 因出黃金一餅為賚。公曰:“楊伯起畏四知,今六知矣!可不畏乎? ”惟幾收金怯懼而去。
“六知卻金”說的是宋仁宗即位后,劉夔被任命為殿中丞,兼任永康之導江縣知縣。劉夔回京復命,到達驛站成都館時,當?shù)剡M士張惟幾,帶著兩個侄兒求見劉夔,以劉公貧困為由,贈送黃金一餅。劉夔說:“楊震當年四知都感到害怕,現(xiàn)在都六知了,難道不該害怕嗎? ”張惟幾聽罷,把黃金收起來,既害怕又慚愧地離開了。
對話中“楊伯起畏四知”就是著名的楊震拒金的故事。東漢楊震遷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昔日曾獲楊震舉薦的王密前來謁見,并且攜金十斤意欲賄賂楊震。王密說:“暮夜無知者。” 楊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而出。后來楊震家族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為祖訓,以“四知”“清白”為堂號,表示傳承先人的美德。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句話今天也演變成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口頭禪。
“六知卻金”與“四知拒金”同源同理。劉夔也像楊震一樣,一生清廉。劉夔為官五十余年,先后主管河工、 營建、 稅賦以及官吏任免、考課升遷等,可謂位高權重,但他一心為公, 廉潔自律, 以宦績、官守著稱,“六知卻金”的故事正體現(xiàn)了他清廉的作風。
劉夔在朝時,“德義自持,言不顧私”,在地方為官時,“歷守名藩,吏畏民慶”。相傳,劉夔告老還鄉(xiāng)時,將行囊示于眾人,除了書本之外,竟然空無一物,前來送行者無不為之動容。還鄉(xiāng)后,他也一樣樂善好施,扶貧濟困。《宋史》記載劉夔“不治財產(chǎn), 所收私田有余谷,則以賑鄉(xiāng)里貧人。前死數(shù)日,自作遺表,以祿賜所余分親族”。
地方志記載:“劉夔一生余寬百姓,不治財產(chǎn),節(jié)廉之聲,清水之譽,名聞天下?!眲①缢篮?,許多名人給他很高的評價, 北宋名相富弼稱其“天賦絕識”,范仲淹稱其“高風孤躅”。劉夔嚴格自律、清廉愛民的事跡, 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