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不愛錢,不徇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边@是河南安陽縣蔣村鎮(zhèn)馬氏莊園里的一副楹聯(lián),一語道破了古今賢達為官為民的真諦,其作者是被光緒欽賜“堪為晉省百官之楷?!钡鸟R丕瑤。
馬丕瑤是河南安陽縣人,同治元年(1862 年)進士,在山西為官時間很長,歷任平陸、永濟知縣,解州、太原知府,之后又擔任過廣西、廣東巡撫。馬丕瑤出生在一個以耕讀為生的普通家庭,常以“爾之學,務求實用之歸,爾之治,勿為虛譽之釣”自勉。
同治五年(1866 年),馬丕瑤出任平陸知縣。平陸地處陜、晉、豫三省交界地帶,不好治理,他到任后體恤民情,勉勵百姓勤奮耕耘,并廢止了當?shù)匕傩赵V訟不論原告被告都先“打板子”的陋習,總是“委曲開導,俾各知悔悟”。后來他擔任永濟知縣,治下有一個叫“過村”的村子,“素為劇盜藪”,馬丕瑤抓獲賊首后繩之以法,此舉起到了以儆效尤的作用,見其賊首伏法,余眾都迅速改從事其他正當營生,民風為之一新,村子也更名為“新村”。馬丕瑤面對盜匪時表現(xiàn)出驚人的勇氣,史書記載,但凡他得知某處有盜賊出沒的警報,“即單騎往捕,雖夜中及大風雨雪不避”。
光緒二年至光緒五年(1876~1879 年),河 南、山 西 等北方五省發(fā)生了嚴重饑荒。百姓以挖草根樹皮度日,家鄉(xiāng)待不住了,就只能外出逃荒。此時馬丕瑤因政績卓著被委以解州知州,到任后,他遍訪災情,捕殺乘機作亂的鹽梟二十余人,穩(wěn)定本地秩序,同時向富有紳民籌措粟米十萬余石,賑濟災民,平抑物價,減免徭役。史載“晉饑雖甚,惟解州民無流亡,田鮮荒者”。災后,他重新丈量土地,編訂魚鱗圖冊(記錄各家各戶土地位置、大小、等級的圖冊,因為像魚鱗一樣故有此稱),積極恢復生產(chǎn),大大減輕了民眾負擔。時任山西巡撫衛(wèi)榮光有感于此,特上奏朝廷,稱其“勤求治理,實心愛民”。
光緒十五年(1889 年),馬丕瑤就任廣西巡撫,這時正興起了辦洋務的風潮。馬丕瑤在廣西亦積極響應,開設機坊,創(chuàng)辦書局,興建育嬰堂、棲流所等社會福利機構(gòu)。他在全省范圍開展植桑養(yǎng)蠶運動,發(fā)展絲織業(yè),為當?shù)貛砭薮筘敻?,“由是歲增出產(chǎn)五六十萬金”。偏居一隅的廣西也感受到了現(xiàn)代化的一縷風。
馬丕瑤一生勤政為民,為官清廉,并注重以優(yōu)良家風教育子女,其子馬吉森、女馬青霞均為近代興業(yè)富民、救國圖存的杰出人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馬丕瑤逝于廣東巡撫任上。光緒悲痛萬分,親自撰寫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