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保 葸瓊
摘 要:唐朝詩人許渾詩歌《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在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經(jīng)考證,有的版本中的“孤冰”乃是“狐冰”之訛,經(jīng)后世以訛傳訛,造成了后世版本中的訛誤。
關鍵詞:許渾;孤冰;狐冰
唐朝詩人許渾有《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詩:
死酬知己道終全,波暖孤冰且自堅。
鵩上承塵才一日,鶴歸華表已千年。
風吹藥蔓迷樵徑,雨暗蘆花失釣船。
四尺孤墳何處是,闔閭城外草連天①。
此詩首聯(lián)為“死酬知己道終全,波暖孤冰且自堅”。其中“孤冰”二字,在許渾別集《丁卯集》(宋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本)中乃是“孤冰”二字,清乾隆年間刻印的《丁卯集箋注》亦是此種情況。在《三體唐詩》(四庫全書本)和《瀛奎律髓》(四庫全書本)中,仍然是“孤冰”。甚至在明成化間刻《菊坡叢話》中,亦是“孤冰”。然而翻檢清編《全唐詩》,卻有“孤,一作狐”的校語。再查《唐詩鼓吹評注》②,卻徑作“狐冰”二字??磥泶嗽娋湓诤笫懒鱾鞯倪^程中有兩個版本,一是“波暖孤冰且自堅”,另一個就是在《唐詩鼓吹評注》本的“波暖狐冰且自堅”。那么,這兩個版本的文字,究竟哪一個正確?是“孤冰”還是“狐冰”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需從此詩的內(nèi)容大意說起。
考察許渾《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詩,丁補闕此人可能是丁柔立?!缎绿茣だ畹略鳌份d:
又丁柔立者,德裕當國時,或薦其直清可任諫爭官,不果用。大中初,為左拾遺。既德裕被放,柔立內(nèi)愍傷之,為上書直其冤,坐阿附,貶南陽尉③。
此所載丁柔立,大中初為左拾遺,與許渾詩中所記“補闕”官名不同,因此,還不能馬上定性為同一人。而《資治通鑒》卷248又載:
初,李德裕執(zhí)政,有薦丁柔立清直可任諫官者,德裕不能用。上即位,柔立為右補闕。德裕貶潮州,柔立上疏訟其冤。丙寅,坐阿附貶南陽尉④。
由此可見,為李德裕上書鳴冤的人就是丁柔立,是《新唐書》所記官名有誤。元好問編《唐詩鼓吹》選有此詩,清人何焯有批語:“‘左拾遺,《通鑒》作‘右補闕,此詩指柔立也?!雹?/p>
既然許渾詩歌《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中丁補闕是指丁柔力,那么歷史中的丁柔力是怎樣一個人呢?正如《新唐書》《資治通鑒》所言,他清直剛正,雖然在李德裕當政時不為其所用,但李德裕遭難,丁柔力不惜自己遭貶為其上書申冤,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是品質(zhì)端正、不趨炎附勢的人。因此,《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首聯(lián)“死酬知己道終全,波暖孤(狐)冰且自堅”,表達的是丁柔立堅守自己的道義,不隨俗俯仰,有忠貞之節(jié),其誓死不渝之心,如“狐冰”之堅,雖波暖而不散也。清人許培榮在《丁卯集箋注》言:“此過補闕故居而感賦也!補闕必為友而死,故首言‘死酬知己以全交道,如‘孤冰(狐冰)之堅,雖暖不散也?!鼻迦酥烊a亦評:“一二寫丁補闕,三四寫故。后四句寫經(jīng)山居,以補闕而好山居,其品可知;以補闕而能死酬知己,不變所守,其行可知?!雹抻纱丝梢?,此詩句“狐(孤)冰”二字,無論文字如何,所要表達之意都是堅硬之冰,以此喻指堅貞不變之心。那么,“孤冰”和“狐冰”,哪個更符合堅硬之冰的意思呢?
首先看“狐冰”之意。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有關狐冰的傳說在魏晉時已經(jīng)流傳,如晉人郭緣生《述征記》載:
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shù)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①。
從這里的意思看,狐多猜疑,其能通行的河冰則是堅冰。晉人伏滔《北征記》也載:
河冰厚數(shù)尺,冰始合,車馬未過,須狐先行。此物善聽,水無聲,乃過②。
看來,晉朝時已有狐冰之意。后來,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③也有這樣的說法:
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后敢渡。
從上面的三條資料看,“狐冰”之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使用,就是堅硬之冰之意?!昂币辉~或許在那時已經(jīng)在使用,但從筆者搜集的有限資料來看,還沒有發(fā)現(xiàn)。
到了唐朝,詩人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應制》詩中有“風射狐冰千片斷,氣沖魚鎖九關開”④,這里的“狐冰”與“魚鎖”相對,就是堅冰的意思。這說明“狐冰”一詞在初唐時期已經(jīng)在詩歌中運用了,所包含的基本意義就是“堅冰”。因此,到了晚唐,許渾就有詩“死酬知己道終全,波暖狐冰且自堅。”詩中的“狐冰”就是堅硬之冰,表現(xiàn)的是丁補闕誓死不渝的堅貞之心。到了明代,許三階《節(jié)俠記·再貶》⑤有“狐冰須慎聽,鵬翮莫凌風”,梅鼎祚傳奇《玉合記·投合》中亦有“狐冰須聽徹,魚鑰待傳封”⑥,這里的“狐冰”分別與“鵬翮”“魚鑰”相對,都是堅冰之意。
至于“孤冰”一詞,翻檢各種辭典,沒有什么典故來源,但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單獨或孤立之冰,這樣的冰一定是堅冰嗎?答案不能確定。因此,用“孤冰”來形容堅冰的詞語,沒有這樣的說法。但在明刊《唐詩鼓吹注解大全》中,許渾此詩首聯(lián)中是“孤冰”二字,廖文炳對此詩注解:“補闕必為友而死,故首言死酬知己以全交道,如孤冰之堅,雖暖波不散也?!雹哂谩肮卤眮硇稳輬杂?,這樣的解釋似乎也能講得通,但總感覺有些牽強,不像“狐冰”那樣有典故來源。
另外,在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中,尤其在近體詩中,一首詩應盡量避免出現(xiàn)兩個相同的字,以保持韻律的和諧與音樂感。此詩尾聯(lián)“四尺孤墳何處是,闔閭城外草連天”中,已經(jīng)有一個“孤”字,而且這個字在版本上沒有差別,是確定無疑的文字。因此,首聯(lián)中就應該是“狐冰”,而不是“孤冰”,這樣,就避免了和尾聯(lián)中“孤”字重復及音節(jié)的單調(diào),增加了韻律的容量和詩句的音樂感。
那么,為什么許渾的別集或者一些總集中是“孤冰”,而不是“狐冰”呢?這是因為“孤”與“狐”字形非常相似,形訛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收有許渾生前自編詩集《烏絲欄詩》,在宋代已經(jīng)散佚不全,即使此本未收《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詩,另在他本里面一樣會歷經(jīng)滄桑,可能會出現(xiàn)字跡模糊,而后人編輯許渾詩歌,可能把“狐冰”當作了“孤冰”,造成了形訛,再經(jīng)后世的以訛傳訛,造成了后世版本的訛誤,如清乾隆年間刻印《丁卯集箋注》就是此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渾《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初次流傳的本子中就是“孤冰”,但這個本子已不可見,里面究竟是什么情況,現(xiàn)不得而知。但這種情況可能性較小。
總之,許渾詩歌《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中“孤冰”乃是“狐冰”之形訛,經(jīng)后世以訛傳訛,造成了后世版本中的訛誤。由此,我們在閱讀古籍時不應該望文生義,而要多疑多問,才能正確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
【作者簡介】李天保,男,甘肅涼州人,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主要從事古代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葸瓊,女,甘肅武威人,碩士,蘭州文理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項目基金】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河西走廊絲路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2018A-134)。
①許渾《經(jīng)故丁補闕山居》,四部叢刊影印本。
②(清)錢牧齋,(清)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卷一第19頁,民國八年(1919)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
③(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百八十第5343頁,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
④(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八卷第8031頁,中華書局1956年出版。
⑤(清)錢牧齋,(清)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卷一第20頁,民國八年(1919)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
⑥(清)朱三錫評注《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卷一,康熙27年刊本。
①(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第3頁,鳳凰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②(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九○九第307頁,上海書店1936年出版。
③《顏氏家訓》(諸子集成第8冊)第33頁,中華書局1954年出版。
④周勛初,傅璇琮,郁賢皓,吳企明,佟培基主編《全唐五代詩》第1326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⑤毛晉編《六十種曲》第12冊第44頁《節(jié)俠記》,中華書局1958年出版。
⑥毛晉編《六十種曲》第6冊第114頁《玉合記》,中華書局1958年出版。
⑦(清)錢牧齋,(清)何義門評注《唐詩鼓吹評注》卷一第19頁,民國八年(1919)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