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啟智
近年來,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屢次發(fā)生,讓人觸目驚心。這種暴力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學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更削弱了學校的教育成果。影片《少年的你》熱映,把校園霸凌這個話題再次推向公眾面前。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校園欺凌及其治理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然而老生常談淪為“老大難”更叫人揪心。針對校園欺凌事件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或許可以減少一些欺凌事件發(fā)生,然而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校園欺凌滋生的不良因素——幾乎所有的校園欺凌都指向一個問題: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與養(yǎng)成出現(xiàn)障礙,無論成績好壞概莫能外。
那些校園欺凌事件肇事者,以及存在暴力傾向的青少年,多半屬于成績不好且較少被老師關注的學生。長期以來,多數(shù)學校普遍重視語數(shù)外等學科的文化課教學,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延伸到家庭和社會評價體系中,依然是以文化課成績論成敗。如此教育理念并非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學校應有的尊重?;蛟S這正是藏在校園暴力中的秘密。社會學家認為,每一個正常人,都是渴望得到社會尊重的“情感動物”。學生在校園讀書,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事實上,因為學校教育教學仍然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桎梏,教師給予全體學生的關注與尊重不可能做到一視同仁。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會得到老師更多關注,成績中等學生老師也會時不時鼓勵一下,而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一般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其身上,多半是選擇性忽略。“差生”一旦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愛與尊重,內心就會產生失落、失衡與沮喪感,進而導致“破罐子破摔”心理。在這種消極心態(tài)主導下,學生要么獨自郁郁寡歡一個人沉默下去,要么表現(xiàn)出強烈的破壞性與毀滅性傾向,并借這種破壞性吸引他人注意,讓人不能忽視其存在。校園欺凌當為心靈扭曲的產物,其本質是對尊重的渴求與異化。在“分數(shù)指揮棒”主導下,人格修養(yǎng)教育很容易淪為“看上去很美”——哪怕個別成績優(yōu)異學生因為受到老師的特別重視與厚愛,進而滋生高人一等心理,假如跟其他同學出現(xiàn)意見不和,或者某方面受到其他同學怠慢,同樣也會產生暴力傾向。這種深刻乃至血的教訓并不鮮見。
消除校園暴凌現(xiàn)象并非難事,需要喚醒每一個學生身上潛伏的正能量。教師應以發(fā)自內心的普遍尊重,讓全體學生都能在被關愛與尊重中實現(xiàn)個性化成長。只有如此,每個學生才能內心首先達到和諧,而后與外部世界,包括與他人達成和諧,迫使暴力心理淡化消逝。當然,這更需要教育教學以及人才評價制度的根本變革作為基石。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在安全、陽光的校園里健康成長毋庸置疑。治理校園欺凌,構建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完善校園欺凌相關法律,細化落實相關責任,這些固然都不可或缺,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而且也沒有觸及到校園欺凌的“痛點”,未能觸摸到校園欺凌的“脈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真誠的尊重,這應是從源頭遏制與消除校園欺凌的不二路徑。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非常尊重學生的人格,他從來不把失足青少年當作違法者或流浪兒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積極因素和發(fā)展?jié)摿Φ娜恕T谒磥?,尊重與信任是教育的必要前提。在高爾基工學團創(chuàng)辦不久時,馬卡連柯到監(jiān)獄去領學員卡拉巴林。當馬卡連柯和監(jiān)獄長一起替卡拉巴林辦理出獄手續(xù)時,馬卡連柯要卡拉巴林暫時回避。當時,卡拉巴林對此并不理解。十年之后,卡拉巴林已經成為一名人民教師,馬卡連柯對他說:當時之所以要他回避,是因為不想讓他看見擔保他出去的字據(jù),因為這個手續(xù)可能會讓卡拉巴林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
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可以喚醒每一位學生身上蘊藏的潛力,讓他們都能找到作為人的存在感與光榮感,看到自己的價值與閃光之處。青少年內心充滿愉悅與感恩,暴戾之氣哪里還有生存之地,即便有,也自然會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