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禎
(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 100084)
中外人才培養(yǎng)的視角和方法都各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很難一概而論。此外即便是國外的大學研究所,也不是一統天下的單一模式,而是各有千秋。因此,此文只能是從筆者個人的經歷,主要還是從研究生培養(yǎng)的角度而言的。
國外的研究生多采取申請的方式來入學,能入學的研究生固然均能滿足基本的條件,但畢竟是來自不同的學校(國內外),因此,對于剛入學的研究生有統一的關于四大力學,或化學主科的摸底測試,其程度要求相當于大學本科。這些試題多來自專門的考試公司,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對于沒能通過該考試的研究生,系里會要求他再去補修大學部的該課程。雖然這個要求不影響他的研究生身份,但這對于研究生是個“風險”!因為,大學部的課程,學生人數多,得C也是合格的,因此,老師會給不少學生C。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同修課,難免會得C。然而系里對于研究生通常要求不能有兩個課程得C的,果如此,就得退學。所以說,這是研究生的第一個關卡,必須謹慎對待!對于其他研究生的課程,因為修課的都是研究生,授課老師一般不會給C,修這類的課程,往往還是比較“保險”的。總之,學校對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重視基本知識的過關。
國外的研究生教育,也重視修課的多樣化,只要有3個學生提出希望某老師能就他所研究在行的領域授課,經系里報備(校方必然也同意),就可以開這門課了。因此,研究生選課的內容,除了基本課程外,還有不少的其他選擇性。這就開拓了研究生們除了自己的論文領域外,還能有不少其他領域的接觸機會,也能借此和其他老師多了交流的機會,而不僅僅只專注于自己的論文領域或只和自己的論文導師接觸而已。這樣的機制有助于研究生畢業(yè)后,開拓新領域的潛力。
關于研究生課程的考核,形式也多樣:有一般性的筆試,開卷或閉卷,有出大的題目,讓學生帶回去做幾天交卷的(要求獨立完成,不能互相交流),也有不少是寫敘述性的term paper, 以鍛煉和考核學生的敘述說理能力。
國外對于“博士”的概念或標準,更多的是指具有獨立的科研能力,而不是論文能發(fā)表多少。因此,對于是否能具有博士資格的考試/考核就很重視。這個資格的考試/考核大約分為兩類,一是在第二年(不遲于第三年)集中約兩天的時間,對幾大基本的學科領域做筆試。雖然,對于不能過關的研究生往往能再給一次機會,但一般來說,就只能授予碩士學位,而離開了(當然要求滿足一些規(guī)定,如修滿一定的課程,但不一定要求提供碩士論文)。還有一種考核的方式是,從第二年開始,每個月的周六上午考一次試,題目由系里老師(匿名)出題,內容完全不知道,有考基本知識的,有考閱讀一篇文獻,寫出評論的等。這就要求研究生具有廣泛的學科素養(yǎng)和知識面。當然,不會要求每次考試都得通過,而是要求幾次考試中,如10次考試中,須能通過6次或7次,并且兩年內,總共能通過多少次,如12次或15次。此外,還要求研究生就他的博士論文鄰域之外的一個研究課題(題目自己選定),寫一個研究的計劃(就像寫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并進行闡述與答辯(委員組成就是研究生未來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們),如果這個關口沒通過,那也就無法取得博士的候選資格。這些考試如果通過不了,論文的導師也是“無助”的。上述的考試和考核確實能保證研究生具有一定寬廣的學科知識和素養(yǎng)。
研究生平常和論文指導老師關系密切,但往往更多的是和博士后共同工作,相互切磋,形成緊密的團隊。這樣的好處是研究生可以很好地從博士后吸取科研乃至其他方面的經驗,包括畢業(yè)后的出路問題。因為研究的團隊也會有本科生,研究生也要指導他們,這對研究生也會是一種鍛煉。研究生往往也做大學部本科各種課程的助教工作,包括批改作業(yè)、答疑等。這些工作密切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關系,也鍛煉了研究生的成長。
關于論文的要求,則幾乎完全由論文導師來負責,學校不管,系里也不管。這就給導師完全的自主性和責任心。關于論文,更加重視的是,有否能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能解決過去沒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能發(fā)表多少篇文章。一個讓我回憶的往事:在讀研究生的第四年時,有一天,我終于解決了一個多年來困擾人們的關于用群論來理解分子晶體譜學的問題時,我的導師異常興奮與高興(因為他也思考此問題多時而不解),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說,你明天就可以戴博士帽,畢業(yè)了。這事讓我印象深刻,研究生的學習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有新的想法,敢想別人之不敢想!論文的書寫也不要求多少字數,乃至長篇大論,書寫形式則完全開放,不要求必然的格式,有些學校甚至不要求書寫論文,只要把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匯集起來,就可以了。當然,這也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最后,博士論文的答辯多少徒具形式,因為在論文的工作期間,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成果,得到了導師的認可??偟木窬褪菍嵤虑笫?,不搞形式主義的科學作風。
系里鼓勵研究生的自主能動性,系主任總會抽調一定的時間和研究生們座談,形式不拘,協助解決研究生提出的各種建議,特別是對于系里各方面的運作。系里也重視研究生之間的聯誼活動,包括各種體育競賽。此外,研究生也有自發(fā)的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往往有上百年的歷史,體現著各種學術風尚和對傳統的繼承脈絡。我們系的門口有張大牌子,牌子的最底下一行羅列著系里的老師們,第二層羅列著這些老師們的博士指導老師,再上的一層羅列著這些博士指導老師們的老師,這樣層層而上,最后就上溯至歐洲的牛頓或者德國的萊布尼茲等人。這張牌子予人印象深刻,一是表示不忘傳統,二是表示科學的發(fā)展,強調學生的發(fā)展總要不同于老師的。
總結地說,國外對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重視實質性的工作和措施,不重視形式,更少來自行政方面的要求。氛圍是寬松的,無拘無束的,專注于學術方面的探討,重視培育“為學術而學術”的氛圍,以及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鼓勵。在這點上,師生或人物的大小是平等的。而在國內,因為不同的國情和社會文化的不同,對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更多地受到來自學校行政方面的主導。我們固然不能簡單地將這些現象多做負面的看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因素多少干預或消耗不少老師/研究生的精力。對于一些水平較高的學校,如清華大學,校方則不妨采取“用人不疑,無為而治”的態(tài)度來對待老師,放手讓老師們,系里班子,研究生們自主戮力。我們相信老師們總會忠于自己的學術追求,認真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而研究生們總會努力,把握好青春的時光,做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