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福州理工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2)
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強調供應鏈條中從原材料的采購、生產制造、分銷直到消費者手中各節(jié)點企業(yè)的資源整合、協(xié)調與共享,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及用戶滿意度、降低成本、快速響應客戶。
隨著教育部推動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型,許多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也側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1],我國對應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現(xiàn)在:能從事配送、倉儲和運輸?shù)炔僮餍阅芰姟⒕哂刑岣哂脩魸M意度和降低物流成本的高級物流管理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而供應鏈管理課程是物流專業(yè)的核心主干課程,是社會物流人才需求的關鍵課程。因此,如何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精髓、理論和方法,做到學以運用,是教師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目前不少學者[2-9]對供應鏈管理的課程有所研究,大多數(shù)是單獨從某個方面進行討論,如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有相對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有一定啟發(fā)性研究,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這方面的研究很少。基于此,結合該課程多年的教學經歷和心得體會,分析現(xiàn)行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探討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供應鏈管理課程范圍廣,涵蓋供應鏈條中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至用戶,包含各節(jié)點企業(yè)或環(huán)節(jié)中的倉儲、采購、生產、運輸、信息系統(tǒng)、配送、協(xié)同管理等內容,是集合技術、管理與方法于一體,涉及管理學、經濟學、運籌學、系統(tǒng)工程、技術科學等課程的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
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供應管理的內容與方法、供應鏈的構建、合作伙伴的選擇、供應鏈管理環(huán)境下的物流管理、采購管理、庫存控制、生產計劃與控制、績效評價、業(yè)務流程再造等知識,內容多,且需要學生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在48左右的課時內,教師不可能全面細致的講解,因此對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有點大。
供應鏈管理課程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眾多,且這些方法理論在實踐應用中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該門課程理論性強,如快速反應和有效顧客響應方法的運用;供應鏈合作伙伴或供應商的選擇中,評價指標的構建以及運用合適的數(shù)學方法進行選擇;供應鏈管理環(huán)境下的生產計劃中的物料需求計劃的編制;庫存控制中的各種如VMI、JMI、EOQ等各種方法的運用;業(yè)務流程的再造等,這些理論方法在實踐中都得到了檢驗,提高了企業(yè)的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強了整個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性,但在教學過程中,不少院校更加強調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往往缺乏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而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師缺少實踐經歷,絕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是剛出校門又進入另一個校門,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不強;二是教材的適用性差,側重理論知識,缺少實踐研究成果;三是校企合作和實訓基地的缺失以及相應軟硬件教學設施的受限,導致平時的教學和考核只能側重理論知識。這種種原因及各種教學設施設備的局限性,導致培養(yǎng)出的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差,不利于應用型物流人才的培養(yǎng)。
雖然現(xiàn)行高校都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但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方式主要還是集中在理論講授、案例教學以及多媒體教學上。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沿襲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學生一直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且對很多理論知識理解不夠深刻;案例教學,本意是了解和掌握企業(yè)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是如何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發(fā)現(xiàn)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甚者學生參與的興趣下降,其主要原因表現(xiàn)在:一是書本上的案例過于簡單、過時;二是從網(wǎng)上收集到的案例,大都重復雷同,而且不少案例在之前的專業(yè)課程講解過,不夠新穎;三是能夠找到比較全面的已知背景資料、發(fā)展過程和前因后果的案例很少,需要教師在此方面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設計,但不少教師反映,上課的課程門數(shù)多、教學工作量大,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設計。再加上現(xiàn)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導致不少教師忽視教學質量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視覺上的效果,但是在講授知識時還是傳統(tǒng)上的填鴨式教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效果甚微。
目前國內供應鏈管理教材書籍相對較多,但各出版社的教材內容相差無幾,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而相關的實踐技能操作方面相對較少,這對培養(yǎng)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來說,實用性差的教材不利于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物流人才,尤其是對高職院校來說,更是如此。教材的編寫缺乏研究性成果,大多是紙上談兵,無實際企業(yè)運用作為支撐,大多參考其他書籍,內容照搬無創(chuàng)新,且教材各章節(jié)之間的連貫性弱,和專業(yè)其他課程的知識重復性多。同時教材內容更新的速度遠落后于物流業(yè)發(fā)展速度,缺少一些現(xiàn)階段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一些案例還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教材的不適用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滯后,再加上有些院校因利益關系在教材的選擇上缺少權威性,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
目前絕大多數(shù)高校在供應鏈管理課程考核過程中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閉卷考核法,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利于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物流人才。雖然現(xiàn)階段不少高校課程期末總評由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組成,但實踐及解決和分析問題方面能力的考核比較少。在閉卷考試過程中,主要考核理論知識,這就導致有些學生考前臨時抱拂腳、突擊一下,就能應付,很難反映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的考核。同時,這種靠死記硬背的考核方式嚴重影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對那些實踐操作能力強但不擅長記憶的同學來說又有點不公平。而且供應鏈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強、內容涉及范圍廣的課程,僅僅通過這2個小時的考試是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考核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夠全面。
教材的選用與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首先,針對現(xiàn)行教材適用性差,以及教學內容的滯后性,要求對《供應鏈管理》教材改革。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要結合企業(yè)實際崗位需求、技能要求等方面,突出學生理論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咨詢物流專家及企業(yè)物流人士的意見,同時做到教材的更新與時俱進。其次,在理論教學內容上,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多、覆蓋面廣、理論性強、理解難度大,因此理論教學內容要根據(jù)學生水平和自身知識需求合理選取。最后,在實踐教學內容環(huán)節(jié)上,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易入難,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需要教材的編著者或教師精心設計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每一章理論課程后都設有一個實踐,實踐內容要和理論內容、技能要求等方面相呼應。如供應鏈的構建這一章,在講解理論知識后,就要設計實踐部分,可通過案例分析或網(wǎng)上查找資料等方法途徑,讓學生清楚知道在設計整個供應鏈時,要考慮到供應鏈條的戰(zhàn)略目標與核心企業(yè)的戰(zhàn)略目標以及產品的特點是否相匹配?并根據(jù)供應鏈設計的原則以及供應鏈的類型,設計與之匹配的供應鏈條,通過整個實踐過程的參與,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各章節(jié)內容知識靈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能局限于某一個。除了最基本的理論講授,還應穿插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實驗實踐教學、啟發(fā)式教學等方法,往往一個章節(jié)內容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運用的結合。
課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多媒體教學法能把一些難理解、枯燥的知識以圖片、視頻和文字的方式呈現(xiàn),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案例教學法能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案例背景問題相結合進行分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問題的分析能力,又加深知識的理解。但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花更多的精力搜集比較典型的供應鏈管理案例,并對此案例進行精加工處理,有針對性整理、設計出相關問題,使整個案例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操作應用性強角色扮演有利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以及知識技能的掌握,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僅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在玩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印象深刻,并有助于啟發(fā)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實踐實驗教學,主要是利用校內的供應鏈管理軟件和實訓基地以及校外的合作企業(yè)等方式開展,通過軟件實訓及校內外實踐,讓學生了解企業(yè)是如何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掌握相應的崗位工作需求和崗位技能要求。
供應鏈管理內容多而廣,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理論性及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該課程的考核要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考核方式,更強調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素質和能力方面的考核,需要在考核制度、考核內容等方面做出改革與調整。
在考核制度方面,可實施閉卷與開卷考試相結合,期末總評要能反映學生在該課程的期初、期中到最后結課全過程的綜合的表現(xiàn),可由多階段考評測驗組成。閉卷考核總評可由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核組成,加強對學生日常課堂的考核。開卷考核可以采用課程論文形式,學生可自主選題,獨立撰寫課程論文,側重學生對理論方法的運用及問題的思考與解決。
在考核內容方面,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多而廣,所以在內容設計方面要突出重點,盡量減少記憶性的知識,最好精心設計一些案例分析和主觀題,而這些題目、問題能把供應鏈管理課程需要掌握的精髓串在一起,側重考核學生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實踐性,供應鏈管理課程有很多章節(jié)的知識點實踐性強,如物料需求計劃MRP的編制、供應鏈的構建等,這些內容的完成不僅需要掌握相應的原理,有些還需要團隊的配合與協(xié)調,因此課程的考核方式要突出實踐性,重點培養(yǎng)學生理論應用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對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討教師如何上好這門課,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精髓理論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課程教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成,它是一個持續(xù)的不間斷的過程,需要教師、學者們共同不斷的努力、不斷地創(chuàng)新改革、不斷地驗證才能達到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