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原始人以胖為美
在減肥廣告隨處可見、脂肪是人人皆欲除之而后快的累贅的今天,如果真的發(fā)明了時間機器,相信石器時代將會是胖界人民的第一個理想去處。
在早期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無論男女都需要從事社會勞作或家庭勞作,女性擁有健壯的身材,在生存中才能具備優(yōu)勢。史前時代中,最能帶給人類強烈的美感當屬“人口的繁殖”和“種族的延續(xù)”,沒有辦法解釋生育問題的先民自然尊崇女性,而代表著生殖能力的壯碩身材自然受到異性的欣賞。
所以我們看到出土的石器時代女體像的造型特點就是豐乳、肥臀、鼓腹、整體形象碩大。即便到了有文字的時期,對生育的功利性審美依然根深蒂固。如“好”字,無論甲金篆楷,其結構都從女從子會意,不能多生孩子的婦女不是好婦女。在這樣的審美文化中,胖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健碩不只意味著生育,還意味著力量。
胖人的美好時代——西方中世紀
西羅馬帝國于476年滅亡。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漫長的中世紀里,歐洲一直籠罩在連年的戰(zhàn)爭、鼠疫和各種自然災害之中。
對于饑餓和動蕩的記憶如影隨形。人口急劇減少,絕大多數(shù)普通人為能夠喂飽自己的肚子而發(fā)愁。人們隨處可以見到皮包骨頭、饑腸轆轆的婦人。相較之下,圓潤的、被脂肪包裹的女性成為男性爭相追捧的目標。頻繁的饑荒和災難導致大部分人的胃無法穩(wěn)定地得到滿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無節(jié)制地飲食,所以,豐滿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認為是一項特權,是上等階層最直觀的標志。
在這一時期,減肥不是問題,如何變得更豐滿、更胖才是問題。德國歷史學家約阿希姆·布姆克在《宮廷文化》一書中就曾指出,中世紀宮廷對于美人的評判標準中“圓圓的下巴”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人們對于滅絕的潛意識恐懼,使得“豐滿的婦女更易于生育”這一“真理”,在文藝復興之前一直被有機地融入到男人對女人的愛慕里。
人們?yōu)楹螘_始“以瘦為美”
肥胖人群的出現(xiàn)和肥胖現(xiàn)象被社會拒斥,都與近現(xiàn)代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
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徹底顛覆了古典的農(nóng)耕文明?,F(xiàn)代的生活方式和新興交通工具使得糧食種植和運輸?shù)某杀敬蠓认陆怠?9世紀20年代,鐵路普及,蒸汽船也出現(xiàn)了,在不同地區(qū)甚至不同國家之間的食物運輸變得廉價而迅速;19世紀60年代,防腐劑的發(fā)明使食物可以儲存更長時間;1903年反式脂肪酸被發(fā)現(xiàn),并被大量運用于包裝食品、餐廳的煎炸食品中,使食品保存幾個月都不會壞。19世紀,由于物質生活的改善,發(fā)福的農(nóng)民和工人越來越多,肥胖在西方不再是上等階層的專利。
科學的進步讓人們認識到,能量消耗不充分會導致肥胖。這一認識促成了歐洲飲食文化的變革,傳統(tǒng)的豐盛大餐被精細健康的中產(chǎn)階級美食所代替。法國人布里亞·薩瓦蘭在其名著《味覺生理學》一書中指出,美食是一門理性的學問,美食的前提是控制體重和保持體型。暴飲暴食從此被視為美食的對立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以前,人們對苗條、纖細的追求,大部分都停留在上層社會。在下層社會,人們依然追求豐滿、健碩的女性??梢哉f,近代早期是一個胖瘦形象平分秋色的時代。
求瘦不過是近100年的事
20世紀初,隨著工業(yè)化社會帶來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現(xiàn)代娛樂的興起,西方人對身材的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此前人們保持身材主要是為了形象的美觀,那么從20世紀開始,身材則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含義。
人們漸漸意識到了肥胖的危害,也第一次讓“節(jié)食”這一概念成為眾人皆知的健康時尚。1933年《柳葉刀》上登載的文章寫道:“如今,節(jié)食成了談論減肥的一種流行語。”減肥的專用詞匯的出現(xiàn),可以看出當時減肥人數(shù)不再是少數(shù)群體。
1945年7月5日,巴黎時裝設計師路易斯·里德發(fā)明了“比基尼”之后,肥胖徹底與不時髦聯(lián)系起來。在這個觀念的推動下,減肥欄目在各個報紙、雜志都被歸類到“時尚專欄”里。同時無數(shù)以“美女”“沙灘”“比基尼”為主題的電影、廣告、海報,都在不斷強化這個觀念。
1950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學家約翰·葛夫曼認為膽固醇含量與冠心病的關系很大,并且發(fā)現(xiàn)血液中含有膽固醇的脂蛋白與心臟病有關聯(lián)。研究認為,肥胖和血液脂蛋白有關系。而對高血壓、高血脂的研究也證實肥胖是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因素,科學家和醫(yī)生也加入了“反肥胖”大潮。
1972年,安塞爾·基斯的《慢性病日記》正式采用BMI(身體質量指數(shù),簡稱體質指數(shù))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
在BMI的精確計量下,科學家可以統(tǒng)計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的胖子比例。此時,肥胖已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整個社會津津樂道的事。
與此同時,瘦的意義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經(jīng)典美術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征,但到20世紀,瘦意味著精致。精力充沛的面孔、沒有多余脂肪的肌肉、苗條的身材成了新時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范。
20世紀正逢大眾傳媒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時尚雜志、報紙、電視的出現(xiàn),使審美的趨勢第一次被大眾傳媒推波助瀾。于是,瘦就是美迅速而不容質疑地占據(jù)了女性審美的霸權地位。
如果說以前束腰的瘦、細腰的舞蹈都還是貴族對女性的要求,那么到了20世紀,普通民眾也接受了瘦就是美的“真理”。
瘦有什么好處
為了更瘦更美,多少女孩走上了“瘋狂”的減肥之路。女人真的是越瘦越美嗎?科學家對最具吸引力的女性身材的脂肪量進行了研究。
研究團隊對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超過1300名受訪志愿者進行了調(diào)查——讓受訪者對一系列女性的輪廓圖像按照吸引力進行排序。受訪者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來自不同的國家。
研究者用BMI指數(shù)來代表女性的胖瘦程度,越瘦的人BMI值越小。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國家的受訪者,不論男女,對圖片的排序結果都非常相似,女性的吸引力與其身材的肥胖程度成負相關。也就是說,人們確實認為比較瘦的女性更迷人。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受訪者對模特年齡的預測和模特的實際BMI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研究結果很好地解釋了人們以瘦為美的心理機制——人們通常認為最迷人女性的身材,與那些未來生育力和存活力都最強的年輕女性的BMI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