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鳳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接受《環(huán)球人物》雜志專訪時曾感慨:“中國領導人是講故事的高手[1]?!绷暯娇倳浭侵v故事的大家,2017年5月《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出版,僅僅兩個月就銷售110萬冊,該書共收錄了109則故事。習總書記講故事的話語風格鮮明、蘊意深刻又通俗易懂,這對高職思政課教學如何講好故事、吸引學生,實現(xiàn)政治話語與社會話語、生活話語的結合,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以“蓄電池理論”詮釋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表明:18世紀知識更新周期為80~90年,而進入新世紀,已縮短為2~3年[2],可見,信息技術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為適應新時代知識更新的步伐,高職思政課要引導學生樹立持續(xù)學習的終身學習理念,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學會進行自我評價和使知識長期“保鮮”的能力。在“勵志故事”中,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跟上時代”的故事,詮釋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先生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很多高職生認為上了大學就不再需要認真學習了,把時間和精力過多地放在了談戀愛、兼職等事務上。習總書記借用“蓄電池理論”,把終身學習比作持續(xù)充電,只有持續(xù)充電的電池才能不斷地釋放出能量,以此詮釋不斷學習是前提,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為社會服務,才有可能進行創(chuàng)新,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2.以“兩座山”詮釋綠色發(fā)展的共識性。在“治理故事”中,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造好“兩座山”的故事,習總書記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來比喻“環(huán)境保護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他認為這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的8月15日在浙江安吉余村調研時,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如今,余村的旅游年收入達1500萬元,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最生動的佐證[3]P182,而且十多年來,這一理念從余村走向全國,成為指導全國各地綠色發(fā)展的行動指南。根據(jù)世界銀行的預測,估計到2050年中國GDP將接近美國的一倍,屆時中國GDP將占世界的40%,中國將再次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中心[4]。如果我們不及時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走綠色發(fā)展道路,我們的資源承載能力、生態(tài)環(huán)境容量將無法支持這種高速增長。
3.以“紙牌屋”詮釋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性。腐敗問題是執(zhí)政黨的致命傷,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绷暯娇倳浽谑藢弥泄仓醒胝尉值谝淮渭w學習時,強調“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5]”。此后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抓鐵有痕”的決心根治腐敗,開展了“打虎、拍蠅、獵狐”等一系列懲治活動,推動了政治生態(tài)風清氣正,展現(xiàn)了黨的良好形象,凝聚了黨心民心。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持續(xù)深入,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異樣的聲音,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加強輿論的正確引導,駁斥錯誤言論。在“廉政故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反腐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凹埮莆荨笔且徊糠从趁绹賵霾粨袷侄沃\取權力的政治題材電視劇,在中國收視相當火爆,運用“紙牌屋”的暗喻,既通俗易懂,又詮釋出中國共產黨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懲治腐敗的鮮明態(tài)度和堅定決心,便于學生理解“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性。
1.善引詩文典句,談學習三境界。在講述“治學三境界”的勵志故事中,習近平總書記妙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經(jīng)典名句“人生三境界”來講述理論學習的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要有“望盡天涯路”的高遠志向,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孤獨;第二境界是要下“衣帶漸寬”也“終不悔”的勤奮努力的真功夫;第三境界要通過“眾里尋他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來領悟學習真諦。從高職院校的生源現(xiàn)狀來看,絕大部分高職生的高考分數(shù)是在240分左右,他們的理論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對理論學習的熱情不高,對說教式的理論知識不能有效吸收、消化,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高職思政課教師可以借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故事,啟示學生,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講求學習方法和技巧,在不斷學習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自我超越。
2.善引歷史典故,談脫貧攻堅戰(zhàn)。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是文化的傳承,是前人各種知識、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匯。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痹谄犯窆适轮校暯娇倳浢钣盟纬暗嗡┦钡牡涔?,激勵各級領導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圖、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在邁向全面小康的關鍵節(jié)點上,堅定扶貧決心、堅持久久為功,奪取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全面勝利?!暗嗡┦本袷橇暱倳洰斈曛髡幍聲r期大力倡導的工作作風。正是靠著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勁頭,曾經(jīng)“老、少、邊、貧”的寧德赤溪村,用十年“輸血”、十年“換血”、十年“造血”來脫貧,在脫貧路上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2017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6],成為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用“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來概括這個“中國扶貧第一村”的扶貧經(jīng)驗。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是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任務,高職思政課教學可以講述“中國扶貧第一村”的故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國特色扶貧道路、脫貧攻堅戰(zhàn)的目標、面臨的困難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等。
3.善引民間諺語,談和平外交。民間諺語是各國民族文化傳承的精典,是老百姓豐富智慧和普遍經(jīng)驗的結晶。這些從老百姓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看似零碎、樸實的諺語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國際交流的大舞臺上,習近平總書記愛用外國民間諺語活躍氣氛,打破文化隔閡,促進文明互鑒,小幽默中蘊藏著大國領導的治國智慧。他用俄羅斯諺語:“大船必能遠航”、阿拉伯諺語“獨行快,眾行遠”來表達中俄關系、中阿關系的合作共贏;用埃及諺語“比時間永恒的是金字塔”表達埃及人民崇尚變革、追求自由的偉大精神;用波斯諺語“人心之間,有路相通”表達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應該堅持文明互鑒;用阿拉伯諺語“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癢”表達在發(fā)展道路的探索上,實踐才出真知……習近平妙語連珠,用平實的語言展示大國的形象與自信,用到訪國家本土話語向世界傳遞和平發(fā)展的堅定信心?!昂推健笔侵袊饨坏暮诵睦砟睿陙黼S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上經(jīng)常有“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等別有用心的詆毀中國的聲音,高職思政課教師要通過講解“習總書記講外國諺語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中國永遠不稱霸、合作共贏的習式外交政策”。
1.善用真實的數(shù)據(jù)闡述理想信念的內涵。高職思政課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的主陣地,但很多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影響,走進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的認識誤區(qū)。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仰的力量”故事中,講述了“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6位親人,徐海東大將家族犧牲70多人,賀龍元帥的賀氏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2050人[7]P71?!备呗毸颊n教學可以講述這個故事,“6,70,2050”這些沉重、真實、具體的數(shù)據(jù)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明白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革命理想而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是他們用生命回答了“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那個飽受屈辱的戰(zhàn)爭年代,正是無數(shù)烈士們同敵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甚至奉獻出生命,才換來今天的民族獨立、美好生活;要堅定理想信念,傳承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2.善用時間整數(shù)闡述順勢而為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錯失兩百年”故事中,講述了“從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前一百年時間清朝統(tǒng)治者閉關鎖國,后一百年時間戰(zhàn)火連綿,這兩百年中國錯失了工業(yè)革命的良機,沒有條件趕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清晰梳理出200多年來的發(fā)展脈絡,深刻揭示出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分析“抓住機遇、趕上時代的極端重要性”。高職思政課可以運用在“時代精神”的教學中,激勵大學生要順勢而為、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
3.善用數(shù)據(jù)對比闡述新發(fā)展理念的意義。新發(fā)展理念是新時代實現(xiàn)我國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指引,是高職思政課教學的重點之一。高職思政課可以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中國奇跡”故事,他用“5000年燦爛的農耕文明、100多年的屈辱史、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這3個歷史時間段的比較,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回顧古代中國的燦爛文明,著眼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分析當代中國的彎道超車,把“新發(fā)展理念”放置在歷史與現(xiàn)實數(shù)據(jù)的對比中,讓學生真切體會“中國奇跡”的來之不易,更加理解新發(fā)展理念對未來中國發(fā)展的意義。
思政課教師要學習習總書記講故事的話語方式,善打比喻,使故事的講述更加生活化、通俗化,以提升故事的詮釋力;善引典故,使故事更具美感和文化氣息,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善用數(shù)據(jù),使故事更加真實化、具體化,以提升故事的說服力。打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種物品,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是闡明理論的重要話語方式。善打比喻是高職思政課教學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方法,比喻打得好,理論知識的表達效果就會增強,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使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具有更強的詮釋力,更易于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并觸摸到學生的心靈最深處,啟發(fā)學生通過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理論知識。善用典故引導,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觀點立場,增加故事的美感、韻味和風趣,使思政課的理論知識更加具有感染力,更易于學生主動接受。善用數(shù)據(jù),能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7],比如在講述“新時代新在哪里”時,可以用數(shù)據(jù)講述中國高鐵的發(fā)展歷程,“中國2008年開建了第一條高鐵,僅僅用了10年時間,就使中國高鐵的總里程達到了3萬多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等這些真實、具體的數(shù)據(jù),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進步和效率是驚人的”,能正確理解“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
習近平是新時代帶領中國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掌舵人,是講故事的高手,無論是會議上的發(fā)言、調研時的談話,還是出訪時的演講、報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來傳達深意,感染他人[8]。諸如運用精忠報國、岳母刺字,講述人生目標的故事,運用“木桶理論”的比喻,講述協(xié)調發(fā)展內涵的故事,運用“地瓜理論”的隱喻,講述擴大開放方法論的故事,運用“金玉良緣”的比喻,講述中國和智利兩國友好關系的故事,運用“硬骨頭”的比喻,講述脫貧攻堅戰(zhàn)的故事;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典故,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運用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講述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等,這些故事與思政課的內容高度一致,都可以直接作為高職思政課的教學資源,更能將中國道路、制度和實踐講清道明,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話語和表達。
高職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而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主要是看受教對象是否有獲得感。“00后”成為大學校園里的新一代大學生,高職思政課教師要熟悉他們的語言習慣、思維傾向和觀念系統(tǒng),善于運用比喻、典故、數(shù)據(jù)等話語方式,講好與“學習理念、理想信念、新發(fā)展理念、黨的領導”等思政課理論知識相關的中國故事,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聽故事”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