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若,賈明峣,毛曉紅
(1.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 621010;2.綿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長征途中向綿陽方向挺進及在綿陽范圍內的一系列戰(zhàn)斗、活動,是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西進、北上的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綿陽是紅四方面軍長征的第一站,紅軍在綿陽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綿陽的北部地區(qū),主要是平武、江油、梓潼、北川大部及游仙區(qū)、鹽亭的局部地區(qū)。紅軍在這些地域活動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大量的舊址(遺址)類長征路線文化資源以及紅軍文物。1935年3月底,紅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發(fā)起強渡陵江戰(zhàn)役。紅軍渡江成功后,分三路作戰(zhàn),在占領劍閣縣城,攻克劍門關后,進入綿陽地區(qū)境內,開始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艱苦征程。1935年7月下旬,紅軍主力全部撤離綿陽地區(qū)。紅軍在綿陽境內的革命斗爭,是中國革命史上輝煌的一章,給綿陽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
長征期間,紅軍在四川綿陽境內究竟打了多少次戰(zhàn)斗戰(zhàn)役現(xiàn)在還沒有確切的統(tǒng)計,在四川綿陽境內打的重要戰(zhàn)斗戰(zhàn)役主要有梓潼戰(zhàn)斗、飛龍山戰(zhàn)斗、中壩戰(zhàn)役、千佛山戰(zhàn)役等。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譜寫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雖然紅軍在綿陽的時間只有100多天,卻給綿陽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彌足珍貴。解放后,陸續(xù)在綿陽境內發(fā)現(xiàn)紅四方面軍重要的革命遺跡和遺物。紅四方面軍在綿陽的遺址、遺跡、遺物、碑刻等,主要分布在江油、北川、平武三個市縣。革命遺跡、遺物既是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可貴教材,也是發(fā)展紅色旅游的可貴財富。紅四方面軍在綿陽境內的重要革命遺跡、遺物有:
1.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陳列文物。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位于綿陽市江油市西山公園西側山坡,毗鄰西山烈士陵園。在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三樓陳列廳,大量紅軍遺留的武器、生活用品和珍貴文獻資料向人們展現(xiàn)了紅軍在川西北戰(zhàn)斗、生活的場景。
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陳列了紅四方面軍的軍帽、軍服、雨衣、皮帶及紅軍使用過的藥酒瓶、瓷碗、銅炊壺等實物。同時,在“圍城打援”部分,展陳了紅軍自制手雷,紅軍在江油戰(zhàn)役中使用過的手榴彈、子彈、彈殼、三角鐵釘、馬刀、砍刀和游擊隊使用過的鐵锏、長矛、羊角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2009年4月19日至20日,在江油原北城鄉(xiāng)場鎮(zhèn)搶救出土的窖藏槍支,包括步槍、馬槍、機槍等共1 349支。江油出土的這批紅軍使用過的槍支,數(shù)量之大,是迄今全國各地發(fā)現(xiàn)紅軍使用過的金屬器械中僅有的一例,價值尤顯珍貴。在江油紅軍文物陳列館,還展陳了大量與宣傳有關的紅軍文物,包括石刻標語和國家一級文物《紅軍歌謠集》手抄本等。
2.北川紅軍碑林館陳列文物。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東側奎星山下。2001年11月,北川縣人民政府為紀念紅軍在北川的戰(zhàn)斗、生活,動工修建紅軍碑林館,于2002年12月5日在禹里(原治城,1935年北川縣蘇維埃政府駐地)落成。紅軍碑林館占地面積150多平方米,館內存放紅軍石刻標語46塊。有紅30軍政治部、川陜省委、北川縣蘇維埃等在當?shù)匦麄鳂苏Z,如“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lián)”,“打倒屠殺工人的國民狗黨”,“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義不當亡國奴”,“擁護蘇聯(lián)的和平政策”,“紅軍是窮人的軍隊”,“赤化全川”,“共產黨是為窮人謀解放謀衣穿謀飯吃使窮人有立足之政權的政黨”等內容。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了館名,原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老紅軍魏傳統(tǒng)題聯(lián)“紅軍血戰(zhàn)千佛山,至今未忘過北川”。2002年,該館被綿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10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平武紅軍碑林陳列文物。紅四方面軍在平武縣境內留下了多處紅軍石刻。為緬懷紅軍的豐功偉績,1987年平武縣人民政府于龍安鎮(zhèn)建立了紅軍碑林館。紅軍碑林館占地面積455平方米,館內保存了紅軍在平武建立蘇維埃政權和戰(zhàn)斗時遺留下來的碑刻標語等珍貴的革命文物。碑館正面匾額“紅軍碑林”四個金色大字,為時任1935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于1982年親筆題寫。兩側大柱上有木刻對聯(lián)“石破天驚,摩崖字字留戰(zhàn)紀;銘心刻骨,后昆代代踵前徽”,為已故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鄉(xiāng)人張秀熟同志作,國防部長張愛萍同志書。碑林內最主要陳列著紅軍石刻標語,最大的石碑高1.8米,寬0.92米;最小的石碑高 0.6 米,寬 0.49 米,共計51塊。碑刻內容主要為紅軍鼓勵當?shù)匕傩兆詣游溲b起來,保衛(wèi)蘇維埃政權,打倒蔣介石政府,如“工農窮人自動武裝起來成立游擊隊赤衛(wèi)隊少先隊去打賣國賊 紅軍政治部”,“蔣介石一到四川馬上就命令劉湘收稅照五倍征收派南京政府的專員來四川坐收捐款打倒增加糧稅估逼軍款的蔣介石紅軍 政治部丙二”,“剿滅了賣國賊蔣介石中國才不亡窮人才不當亡國奴!紅軍政治部丙二”,“保衛(wèi)赤區(qū)”,“打倒國民狗黨”,“工人只做八小時工作!青工六小時!重工四小時!紅軍政治部丙二”,“共產黨是工農窮人的唯一政黨!丙三”等, 標語宣傳面對廣大群眾,使當?shù)厝罕妼t軍的武裝性質更加了解,對紅軍與國民黨政府的斗爭目的更加明確,堅定了群眾跟著共產黨走的信心和決心。1987年5月,該館被平武縣委、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平南羌族鄉(xiāng)蘇維埃舊址。平南羌族鄉(xiāng)位于平武縣境南部,1935年4至6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三圣廟建立平南縣蘇維埃政府,平南縣因此而得名。在平武縣平南羌族鄉(xiāng),紅四方面軍建立的平南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三圣廟大名鼎鼎。作為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其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現(xiàn)已推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5.江油紅軍勝利紀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壩鎮(zhèn)解放街中路與解放街南路交匯處的街心花園。紅軍勝利紀念碑原是位于中壩城中心的“中國革命軍第十九軍一路司令董珩德政碑”。1935年4月18日,紅軍勝利占領中壩。全城一片歡騰,人民群眾張燈結彩,熱烈歡迎救苦救難的紅軍到來。為了紀念“圍城打援”和進駐中壩的勝利,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進一步擴大紅軍的影響,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決定將德政碑改建成紅軍勝利紀念碑,改建工作由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負責。他挑選手藝精良的工匠,整修了碑身,鏟去原來的碑文,重新鐫刻上紅軍的碑文。紅軍離開江油后,國民黨政府又將紀念碑改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碑”,江油人民機智地用三合土覆蓋在紅軍碑文之上,再另刻碑文,使紅軍的碑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紀念碑保護面積707平方米,建筑面積51.26平方米。紀念碑坐北向南,分為碑臺、碑座,碑身三部分。碑臺石砌,呈亞字形,高1.63米,寬7.16米。正面鋪十級臺階,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為八棱八方形,每方內框平面,南、北兩面有3處題記。碑身磚砌,高17米,頂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飾圓柱,四面為長方形平面。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紅軍勝利紀念碑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6.江油青林口紅軍橋及碑刻、標語。紅軍橋,原來叫“合益橋”,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橋。1935年5月,一位姓劉的女紅軍大隊長因傷病在江油青林口楊大娘家養(yǎng)傷,紅軍走后,敵人闖進楊大娘家逼她交出女紅軍,為了保護楊大娘,劉大隊長憤然從后門躍出,大呼:“我就是紅軍大隊長!”敵人將劉大隊長押到合益橋殺害。為紀念這位英勇的女紅軍,當?shù)厝罕妼⒑弦鏄蚋臑椤凹t軍橋”,以緬懷先烈。如今,橋頭上“擁護紅軍”“堅決反帝抗日”“紅軍是窮人的救星”等標語、石刻還清晰可見。
7.北川“千佛山戰(zhàn)役”遺址。千佛山位于綿陽市安州區(qū)、北川縣交界處,它與佛泉山、帽盒山、東大埡口、西大埡口、觀音梁子、橫梁子等高山連成一片,起伏蜿蜒一百二十余華里。它既是川西壩子的“北邊城墻”,又是峽谷通道的自然屏障。山上有紅軍1935年“千佛山戰(zhàn)役”遺跡、紅軍指揮部和紅四軍醫(yī)院遺址等。1991年,北川縣委、縣政府在千佛山北麓修建了“千佛山戰(zhàn)役紀念碑”,以供后人緬懷憑吊。
綿陽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和長征的第一站。紅四方面軍在綿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打敗了四川軍閥鄧錫侯等進行的圍追堵截,先后解放了梓潼、江油、彰明、平武、北川等縣和游仙、鹽亭部分鄉(xiāng)鎮(zhèn),使綿陽市境的大部分地區(qū)成為紅色區(qū)域。作為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和長征的必經之路,綿陽有效地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壯大了紅軍力量,為紅軍補充了豐富的物資,同時廣泛地傳播了革命的火種,對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中國革命史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1.綿陽兒女爭先恐后“當紅軍”。1935年春,紅軍進入綿陽,領導勞苦大眾建立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使綿陽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作了主人。綿陽人民懷著對共產黨和紅軍的感激之情,在各地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掀起了保衛(wèi)革命勝利成果、大力支援紅軍的熱潮。綿陽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兄弟齊參軍、父子都報名的動人場面。據(jù)解放后調查統(tǒng)計,綿陽境內紅色新區(qū)共有13 000余人參加紅軍。
2.綿陽人民籌集物資為紅軍“雪中送炭”。紅軍在綿陽境內的革命斗爭,是中國革命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和光輝意義。一方面,紅軍給綿陽人民送來了革命的真理,在綿陽地區(qū)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紅軍入境后,廣泛開展革命宣傳,在紅軍戰(zhàn)士的宣傳、啟發(fā)下,綿陽人民進一步萌發(fā)了階級覺悟,懂得了工農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從而自覺地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團結在紅軍的周圍,積極地參加革命斗爭。紅軍轉移后,綿陽人民始終在紅軍精神的鼓舞下,堅持著艱苦卓絕的斗爭,直到迎來全國的徹底解放。另一方面,綿陽人民從兵源、物資上,給予了紅軍巨大支持。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年綿陽有1.3萬余人參加紅軍并隨軍長征;捐獻了大宗物資,僅江油支援紅軍的口糧就足有1 116.5萬斤,成為部隊西進和長征北上的主要軍糧。除此而外,還給部隊提供了大量的鹽、菜,乃至穿、用等日常軍需。綿陽人民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朱德總司令見到時任川陜省蘇維埃副主席余洪遠時稱贊說:“中央機關和不少一方面軍的同志都吃到了你們搞的糧食,我還吃到你們從中壩帶來的臘肉呢。”
紅軍長征在綿陽雖然時間短暫,但其歷史功績不僅在綿陽地方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產生了巨大影響。綿陽紅軍長征路線文化資源是我國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1.科學定位理念。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優(yōu)質文化資源之一。綿陽是80年前紅軍長征的主要活動地。如今,綿陽全市境內留下了眾多的紅軍遺址和文物,至今仍然保存著大量紅軍戰(zhàn)斗的革命遺存,向后人傳頌著紅軍的歷史業(yè)績,受到后人無限的景仰和永久的懷念,彰顯著偉大的長征精神。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是全世界人類精神文明的整體性偉大文化遺產保護之一。保護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文化遺產的過程,是人類的一次空前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認同的過程。因此,綿陽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搜集、研究、比較、鑒別綿陽長征路線文化遺產,要根據(jù)不同的情形,實施不同的保護方案與手段,區(qū)別對待,分類保護,凸顯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精神、長征文化。
2.全面保護理念。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qū)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保護群之一。線性文化遺產是近年來國際遺產保護領域出現(xiàn)的新概念,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厘清線性文化遺產概念體系的形成脈絡并對其研究現(xiàn)狀進行評析,對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保護有借鑒價值。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是長征路線沿線地方政府精神文化效應、生態(tài)保護效應、扶貧開發(fā)效應利用與保障之一。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的價值構成是多元的、多層次的。既有作為線路整體的文化價值,又有承載該線路的自然地本身作為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態(tài)系統(tǒng)擁有的生態(tài)價值;不僅包括分布在其內部的建筑和其他單體遺產自身的價值,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涵的精神價值。
3.廣泛參與理念。把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與時代特點結合起來,轉化為人們推動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綿陽要把長征路線文化遺產保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基地,把長征精神、長征文化融入到綿陽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品中去,鼓勵人們學習紅軍百折不撓的意志與不懼艱難的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通俗化、大眾化,讓公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實踐中感知和領悟,最終形成綿陽全社會自覺的追求和行為。把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豐富多彩的長征文化內容和獨特的思路結合起來,吸引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旅客自覺自愿地參與文化活動。綿陽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也就增進了與各地游客乃及世界各國的理解,他們從中華民族英烈的遺物遺風中認識到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人民是酷愛獨立、自由、人權的人民!合理利用綿陽長征文化資源,再融入綿陽歷史文化資源、綿陽民族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tài)文化資源,構建全新的“文化綿陽”,為綿陽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文化因素,就成為今天綿陽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天然優(yōu)勢與必然選擇。
4.遺產服務理念。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對我國長征路線沿線地方政府申遺、扶貧、建館、暢通工程等工程建設發(fā)揮著重要影響。紅軍長征途經綿陽的地區(qū)大都是貧困山區(qū),發(fā)展不足、發(fā)展不快始終是老區(qū)建設面臨的最大現(xiàn)實問題。綿陽長征申遺的深入推進,必定帶來“長征文化扶貧”和“長征文化惠民”兩項工程的實施,通過“暢通工程”把綿陽長征沿線已有的一些交通設施統(tǒng)一規(guī)劃,在可能的條件下,把這些線路連起來,既便于扶貧,又便于開發(fā)和旅游,這有利于綿陽“紅色旅游”的深度開發(fā)。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資源保護,對我國西部地區(qū)人民的精神文化及沿線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影響。目前,旅游成了人們休閑的普遍方式之一,而“紅色旅游”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專項旅游產品。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將革命歷史資源與旅游巧妙結合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集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游樂等功能于一體,具備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這是帶動綿陽長征沿線區(qū)域經濟社會大發(fā)展、文化大繁榮的有效路徑。
5.有效管理理念。做好四川綿陽段區(qū)域內長征路線文化資源的調查認定、價值評估、保護規(guī)劃的編制與實施、法規(guī)體系建設等方面工作。綿陽長征路線文化遺產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把長征路線列為綿陽沿線相關地方政府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重點項目;組織綿陽長征沿線地方政府搞好長征路線文物遺址等調研,做好保護規(guī)劃,采取有力措施,積極做好把綿陽長征文化線路作為推薦項目,列入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預備名單的相關準備工作。明確四川綿陽段長征線路的遺產構成、歷史沿革和文化價值,搜集整理編輯圖文資料,為保護研究宣傳提供堅實的人文基礎和智力支持。
紅軍長征是20世紀世界歷史上、世界軍事史上的壯舉和奇跡,是中華兒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所留下的遺產是我國重要的紅色文化遺產,需要很好地將其保護,讓其體現(xiàn)社會、經濟價值。通過構建四川綿陽紅軍長征文化遺產廊道,并對其進行旅游開發(fā)來實現(xiàn)紅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從不同角度彰顯鮮明的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紅色文化符號和紅色文化積淀。
1.構建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廊道。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遺產廊道是以“紅軍文化”為主題,以紅軍長征路線歷史主線作為遺產廊道的構成依據(jù)。構建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文化遺產廊道既是保護這條線性文化景觀遺產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設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需要,同時更是進一步開展文化旅游的需要。遺產廊道由綠色廊道、游步道、遺產、解說系統(tǒng)四部分構成。它把文化和自然合為一體,突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區(qū)域化,并擴大到整個歷史城鎮(zhèn)和區(qū)域。通過構建文化遺產廊道并對其進行旅游開發(fā)來實現(xiàn)紅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這對我國在特定紅色旅游熱潮的大環(huán)境下,對以紅色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遺產廊道進行旅游開發(f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應用價值。綿陽有關紅軍長征路線紅色文化遺產廊道的研究和保護還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階段對于遺產廊道的保護工作暫時限于提出保護策略及措施,而缺乏細致的、全面的完整保護方法。
2.加快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各種文化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紅軍長征路線綿陽段特色文化項目,不但文化資源博大豐厚、特征鮮明,而且開發(fā)利用的價值極高。長征文化對綿陽段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廊道地區(qū)旅游的影響是重大的、綜合的。因此,充分發(fā)揮綿陽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掘富有綿陽特色和印記的紅色文化元素,科學地保護與開發(fā)紅色文化遺產,對于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增強全市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黨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帶動綿陽區(qū)域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既要發(fā)揮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沿線地方政府配置資源的引導作用,更要發(fā)揮市場主體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運用市場手段,對構成區(qū)域空間資源、功能載體的固有資本、人力資本及相關延伸資本等進行集聚、重組配置,是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沿線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能。實現(xiàn)各種文化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以提高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和文化企業(yè)的經濟效益,進而增強文化產業(yè)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3.打造一批響亮的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特色文化產品。作為地域性強的紅色紀念品一直是消費者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具有象征意義的紀念品不但可以帶給消費者關于紅色文化的紀念,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宣傳紅色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代經濟學家認為,文化特征是其經濟特色的主要標志,而特色經濟則是其文化特征的有效載體,兩者相輔相成,水漲船高。而隨著我國文化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紅色文化”日漸成為文化產業(yè)中一支頗具潛力的重要力量,既有利于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于把紅色資源轉變?yōu)榻洕Y源。開發(fā)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特色文化項目文化產品,要通過政府組織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和市場高效運作的方式,具體講就是搭建“社會化、規(guī)范化、網(wǎng)絡化”的文化產業(yè)平臺。深入發(fā)掘紅軍長征路線綿陽段紅色文化遺產地的文化底蘊,開發(fā)多種多樣的文化產品是紅軍長征路線綿陽段紅色文化遺產廊道進行旅游資源開發(fā)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建造統(tǒng)一、專業(yè)的紅軍長征路線綿陽段特色文化紀念品加工廠,從紀念品質量、文化含義、產品介紹以及外在包裝上下功夫,可組合、培訓零散的工藝品小商販,形成統(tǒng)一管理體制,打造出質量高、美觀大方、具有收藏研究價值的專業(yè)性、技術性的紅軍長征路線綿陽段特色文化經典紀念品。
4.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品位較高,開發(fā)價值大。一是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培訓。深入挖掘紅軍在綿陽的歷史資源,圍繞紅軍在綿陽的歷史地位、綿陽人民對紅軍的支援貢獻等主題,組織撰寫理論文章,編寫系列叢書,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利用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市委黨校和“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將紅色文化納入干部培訓的內容,發(fā)揮干部教育紅色培訓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作用,著力解決紅色教育中“學而不信、學而不化、學而不用”的問題,找準讓干部培訓“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好方法,開啟新時代紅軍長征路線四川綿陽段紅色教育培訓的新篇章。二是大力發(fā)展紅色文化旅游。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府搭臺、企業(yè)唱戲的運作方式,積極發(fā)展教育、旅游、休閑、度假、健身五位一體的大旅游發(fā)展格局,通過不斷延長文化旅游產業(yè)鏈,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內容,融合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等特色文化,發(fā)揮紅色資源優(yōu)勢,全域挖掘、串珠成鏈,交相輝映,凸顯特色文旅產品“紅色”+“創(chuàng)意”,叫響“紅色+歷史人文”“紅色+綠色生態(tài)”“紅色+文化遺產”“紅色+美麗鄉(xiāng)村”等紅色旅游文化,打造游仙飛龍山、江油青林口、北川禹里、安州千佛山等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鄉(xiāng)村旅游相結合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