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桂梅,盧燕紅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東 肇慶52606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屬于內分泌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屬于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原因與微血管病變、新陳代謝紊亂存在一定關系,臨床可能出現(xiàn)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足部潰爛,嚴重時需進行截肢,致殘率較高,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包括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及自主神經,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本研究主要分析前列地爾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DPN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并與單純使用前列地爾的療效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分泌血液科收治的200例DPN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38~72歲,平均(60.42±1.21)歲;病程1~4年,平均(2.52±0.33)年。觀察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39~73歲,平均(60.41±1.22)歲;病程1~5年,平均(2.89±0.2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采用藍訊時代數(shù)字震動感覺閾值檢查儀測定振動感覺閾值(VPT),納入振幅高于15 V的病變患者,其中15~25 V為輕度-中度病變,≥25 V為嚴重病變;疼痛自下肢遠端開始,雙側至少一側拇指震動感覺異常,出現(xiàn)麻木性障礙,雙側腳踝反射消失、神經傳導速度降低;表現(xiàn)為四肢無力,肢體麻木,閃電樣燒灼感癥狀,夜間癥狀加重;跟腱反射及深淺感覺減退或者消失;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DPN由其他疾病引起者;神經系統(tǒng)病變者;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有出血傾向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未簽署研究同意書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基礎治療,包括飲食、運動等,并結合患者病情給予降糖類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以控制血糖,空腹血糖為4.4~7.1 mmol/L,餐后2 h血糖需控制為6.2~10.0 mmol/L,確定患者血糖在合理范圍內后再進行DPN治療[3]。
2.1 對照組 給予前列地爾治療。將20μg前列地爾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00)與100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后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0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甲鈷胺[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48]治療。將甲鈷胺于臀中肌或臀大肌深度肌內注射,每次0.5 mg,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0 d。
3.1 觀察指標 ①DPN程度:治療前后進行VPT測定,并記錄比較夜間四肢無力、肢體麻木、閃電樣燒灼感發(fā)生次數(shù)。②不良反應:記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食欲不振、面色潮紅及腹脹。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VPT指標下降15 V以上;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緩解,VPT指標下降5~15 V;無效:臨床各項體征與癥狀無顯著變化或存在加重趨勢??傆行剩斤@效率+有效率。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DPN嚴重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P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PT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四肢無力、肢體麻木、閃電樣燒灼感發(fā)生次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比較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目前臨床尚未發(fā)現(xiàn)徹底治愈DPN的方法,但該病對機體的危害較為嚴重,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可能對患者全身不同神經系統(tǒng)造成損傷,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在改善神經系統(tǒng)時,也需要關注神經系統(tǒng)周邊血管的變化情況,通過綜合治療改善患者神經系統(tǒng),全面觀察疾病情況,進而找到更加合理及針對性強的藥物治療,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藥物不良反應[4-7]。甲鈷胺屬可促進核酸、結構蛋白、脂質的合成,在神經細胞內部形成磷脂,促進神經細胞生成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對軸突受到損傷的細胞進行重組與修復,提升神經功能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有效恢復[8]。前列地爾生物活性較為明顯,使用后可增加血管平滑肌中的環(huán)磷酸腺苷,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血脂含量及血流阻力,改善血液流變和紅細胞功能,確保神經血供充足,促進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提升治療質量。馮亞敏[9]研究顯示,甲鈷胺的藥物使用價值較為理想,與單獨使用前列地爾比較,患者治療有效率提升近15%;甲鈷胺可改善神經系統(tǒng)損傷程度,提升神經系統(tǒng)各項功能,同時聯(lián)合使用前列地爾可養(yǎng)護血管,為神經系統(tǒng)的恢復提供重組與供血,且聯(lián)合應用不良反應并未增加,而神經功能改善更加顯著。王玉容等[10]研究明確提出了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后對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二者聯(lián)合應用對病程較長、病情嚴重的DPN患者整體療效較差,因此需要研發(fā)更加適宜的藥物,為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療。
綜上所述,DPN患者采用前列地爾與甲鈷胺聯(lián)合治療,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種藥物治療,整體療效更加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