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華: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F任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校園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學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CCTV中學生頻道教學顧問,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席作文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客座教授,北師大《百思迪威作文教程》主編兼客座教授等職。由于其在作文教學方面成效顯著,在網上被譽為“中國作文第一人”。
小學高年級的同學,應該會寫由好幾個段落組成的作文了。
既然是由好幾個段落組成的作文,那么,段與段之間就得會過渡了。
過渡,就是承上啟下,承接上文,開啟下文。過渡,必須貼切、自然。
為圓滿完成這一訓練,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用詞語過渡。
段與段之間最簡單的過渡方式就是用詞語過渡。一段話中的若干層次,也可以用詞語過渡。常用于過渡的詞語有:于是、后來、緊接著、過了一會兒、又有一次、然后、最后、總之等。
根據一件事的發(fā)展過程,從上一個情節(jié)轉入下一個情節(jié)時,應該選用恰當的過渡詞語。
第二,用句子過渡。
有時,如果需要過渡的內容比較多時,我們也可以采用句子進行過渡。
用于過渡的句子有時是一句,有時是兩句。
無論一句,還是兩句,句子里都要有承上和啟下兩方面的內容。
第三,用段落過渡。
用段落過渡和用詞語、用句子過渡,原理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承上啟下。
當上下文的內容比較多時,過渡的話也得多說幾句,于是形成了過渡段。
好作文是一氣呵成的。不同的內容組合在一起,沒有過渡,是會零零碎碎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練好過渡的本領,使全文天衣無縫。
示例:
我們班的“疑案”
新學期,我們重新編班。我們的班主任孫老師在開學第一節(jié)課上要求大家齊心協力,把我們班創(chuàng)建成文明、和諧、優(yōu)秀的班級。全體同學熱烈擁護,表示堅決做到。
可是,才幾天的工夫,事情的發(fā)展就出人意料,“疑案”頻發(fā),并且有一發(fā)不可收拾的趨勢。我這個紀律委員只好承擔起破案的責任。
“疑案”一:星期天,班級黑板報出得前所未有的出色,給了老師和同學一個驚喜??墒且粏柺钦l出的,卻無人回答。
“疑案”二:教室的門窗桌椅被擦洗得干干凈凈,煥然一新。老師問是誰干的,依舊沒人承認。
“疑案”三:星期一,老師的講桌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精致的粉筆盒。老師問是誰做的,還是沒有人說。
在這么多的“疑案”中,我選擇了“疑案”三——神奇的粉筆盒入手,想以此為突破口,來個“一網打盡”。
我仔細地觀察這個精致的粉筆盒:里面是硬紙盒,外面用厚白紙包著,接口處用透明膠貼著,既美觀又結實耐用;再看正面,上面用圓珠筆寫了“粉筆盒”三個字,背面寫著三個數字——“603”。這是我偵破案件的唯一線索。這字跡是那么熟悉而又那么陌生,像誰的字呢?班長孫璇?學習委員石斌?文體委員方雪?勞動委員胡瑩?我分別找他們一一了解情況,可任憑我用盡三十六計,也沒問出一點兒頭緒。
一連幾天,我“明察暗訪”“蹲坑守候”,在小說里和電視里學到的“招數”都用上了,但還是無濟于事。
老“案子”沒破,新“案子”卻不斷在班里悄悄地發(fā)生,讓人不得不贊嘆這些“作案者”的神出鬼沒??磥?,我這個紀律委員是徹底失職了。不過我一點兒也不難過,相反還感到高興和驕傲。做好事不留名,畢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嘛!
我們班的“疑案”我是查不出來了。要不,你也來試試?
點評:
本文以“疑案”命題,十分吸引眼球。文中舉了三個“疑案”,都是好人好事,而且都是做好事不留名。這種手法大大增加了全文的可讀性。對三件“疑案”分別用了“疑案一”“疑案二”“疑案三”三個詞語進行過渡,眉清目秀,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