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古人說,重陽是辭秋,是向秋天告別的日子。重陽,指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古人認為“九”為陽數(shù),這一天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不僅如此,“九”為單數(shù)者大,又與敬老、老人合意,所以重陽節(jié)也被稱為“敬老節(jié)”。
重陽節(jié)二三趣事
●孟嘉落帽
孟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稌x書·孟嘉傳》記載:九月九日東晉大司馬桓溫在龍山(今安徽當涂東南)大宴僚佐,有風吹來,將當時宴會中孟嘉的帽子吹落地下,孟嘉毫無知覺。之后孟嘉離開片刻,桓溫令左右取帽放其座上,并命孫盛作文嘲諷他。孟嘉返回,作文回贈,“其文甚美,四座嗟嘆”。
后世遂將“孟嘉落帽”作為重陽節(jié)的一個典故,一來稱贊人的氣度寬宏、瀟灑儒雅;二來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灑脫、才思敏捷。孟浩然的“共美重陽節(jié),俱懷落帽歡”,陰行先的“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用的就是這則典故。
●白衣送酒
陶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陶淵明愛酒,便自釀美酒,有時竟來不及過濾,便取頭上葛巾漉酒,漉完酒把葛巾重新戴到頭上。可無奈家貧不能常得美酒。
有一年的重陽節(jié),陶淵明苦于無酒,只好久坐在東籬邊與菊花為伴。惆悵之際,不曾想江州刺史王弘竟然派一個穿白衣的小吏送酒過來,如雪中送炭。
陶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頹然自放,純?nèi)巫匀??!鞍滓滤途啤钡牡涔手傅募词沁@件事情。
●汝南桓景佩戴茱萸
據(jù)《續(xù)齊諧記·九日登高》記載,東漢汝南桓景隨費長房為師,游學累年。費長房預測到九月九日桓景家中有難,讓他回去與家人一起做香囊,內(nèi)放茱萸帶在身上,遠出登高,并飲菊花酒。
桓景依計而行,攜全家出游?;貋砗螅娂抑兴猩蠼运?,方知躲過一場災難。由此,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囊、飲菊酒的習俗就流傳開來。民間的很多習俗都來源于人們驅(qū)災避害、祈壽祈福的心理,重陽節(jié)的習俗也不例外。
古人為什么鐘情于登高
在浩瀚如海的詩歌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對登高情有獨鐘。這到底是為什么?
因為古代沒有高鐵?
2007年首趟動車組列車從上海站駛出,到如今已過去十多年,呼嘯的列車以“中國速度”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晒湃司蜎]有這樣的“福利”了,交通不便使他們“相見時難”,從而送別時只能登高遠望。不信,請看——
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
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
——王維《臨高臺送黎拾遺》
峴山南郭外,送別每登臨。
沙岸江村近,松門山寺深。
——孟浩然《峴山送張去非游巴東》
因為古人不會上網(wǎng)?
現(xiàn)代人不開心怎么辦?追劇、發(fā)朋友圈、微信聊天……而古人沒有網(wǎng)絡、手機、電視,甚至溫飽問題都尚未解決。于是,登高遠眺、開拓視野就成為古人排解郁悶之情的方式。不信,請看——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鸥Α兜歉摺?/p>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
其實,無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秋日登高對人們的身心都大有裨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肺活量,可以陶冶情操,擴大人生格局。還等什么呢?趁著秋高氣爽,趕緊去登高遠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