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珊珊
虞永平教授曾經說過:幼兒園要不斷持續(xù)地努力,逐步把買來的課程方案這個拐棍甩掉,形成真正適合本園兒童的課程體系。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如何引導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逐步實現(xiàn)課程的適宜性?如何幫助教師掃除課改路上的絆腳石呢?我認為園長要學會陪伴,陪伴著教師在課改路上款款而行。
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存在差異,只有認識這種差異,對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需求的教師給予不同的課改任務,才能促進課改循序漸進、穩(wěn)步前行。例如備課,我園嘗試自選層級備課:一級備課要求詳備,要讓活動“順”起來,能理順半日活動每個環(huán)節(jié),會簡單反思回顧;二級備課要求精備,要讓活動“活”起來,以省編教材為藍本,基于幼兒經驗調適活動(包括重點難點的突破、策略的梳理、框架重構);三級備課要求常備,要讓活動“動”起來,以省編教材為藍本,追隨幼兒經驗備好生成課,要體現(xiàn)動態(tài)化的課程推進過程。這種備課模式打破原先的年限要求,教師可按照自己的能力自主申報合適的層級備課,教研組通過檢查評估,對特別優(yōu)秀的教師可鼓勵其跳級備課。
尊重,體現(xiàn)了管理者對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需求教師的關懷,讓教師在課改中量力而行。
在課改中,教師往往不知道如何規(guī)劃主題課程。例如:以預設為主——課程實施前缺乏對幼兒前期經驗的調查與梳理;主題隨意拼盤——課程設置缺乏整體思考與系統(tǒng)架構;活動比重失調——課程內容的安排配比不夠平衡。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園引領教師整體規(guī)劃課程主題框架,通盤考慮、統(tǒng)整課程內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程十四步”課程推進指南》出爐了。
第一程:前期設計“著眼建構”——基于幼兒經驗的全方位設想與建構。包括七步:幼兒前期經驗調查及梳理,主題核心價值分析;主題目標制定,主題網絡架構;挖掘多方資源(家庭、社區(qū)),開展聯(lián)動教育;主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材料收集篩選;主題涉及的核心學科和領域知識分析;主題相關的區(qū)域活動預設;課程計劃與內容、游戲預設。
第二程:實施過程“追隨發(fā)展”——基于幼兒經驗生成推進課程。包括四步:幼兒階段經驗梳理,擴展新的課程內容;調整區(qū)域,增加幼兒感興趣的區(qū)域;解讀幼兒行為,記錄點滴軼事;收集各類素材,注重日常積累。
第三程:后續(xù)整理“關注積淀”——反思梳理課改實施有效經驗。包括三步:反思教學行為,研究有效策略;修整主題方案,理順幼兒學習線索;整理主題課程資料包,撰寫課程故事。
園長和教師們一起規(guī)劃的課程推進指南,讓教師們明確了課改必須經歷的路程。
有了充分的前期規(guī)劃,教師就能有條不紊、輕輕松松實施課程嗎?其實,要走好課改這條路,需要管理者的全程陪伴,全程追隨。如主題開展初期,教師們就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如何梳理孩子們的問題,抓準關鍵經驗制定精準的目標呢?我陪著教師們進行了三次梳理,現(xiàn)以主題“秋天新事”中的大班“玉米記”為例。
第一次:幼兒前期經驗(或問題)的梳理,初定活動目標。我拋出問題:關于玉米,哪些是幼兒共性的、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們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初定了活動目標。
從上表中我發(fā)現(xiàn),教師第一次梳理、制定的目標對于大班孩子來說比較粗淺,過于偏重認知。可見,教師們對科學核心關鍵經驗把握不夠。
第二次:基于幼兒關鍵經驗的問題梳理,調整活動目標。我拿出《幼兒園科學領域關鍵經驗》一書,追問教師以下問題:(1)大班幼兒關于玉米的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什么?(2)與植物相關的幼兒核心關鍵經驗有哪些?(3)與玉米相關的其他領域目標還有哪些?(4)如何將幼兒獲取經驗的探究過程融入目標?教師通過研讀與思考,將幼兒關鍵經驗與前期經驗進行有效鏈接,終于找到了最近發(fā)展區(qū)。
一輪活動實施下來,孩子們獲得了新經驗和新問題,此時教師對如何精準制定新目標、開展新課程又產生了迷茫。
第三次:幼兒學習經驗梳理,生成新問題,再生新目標。我再次提出以下問題:(1)通過探究幼兒已經獲得的經驗有哪些?(2)幼兒還想知道的問題是什么?(3)這個問題有探究價值嗎?(4)剛獲得的經驗與新經驗又如何鏈接呢?(5)孩子們對這樣的探究喜歡嗎?順著問題,教師們順利找到了再生目標與再生活動。
這種以問題為線索的追隨,能夠讓教師抓住課改核心,發(fā)散思維,找到突破口,精準把握目標。
將追隨貫穿教師課程實施始終,“多見其行,多聽其聲,多親其身”,這12個字成為我的管理習慣。例如:在一次教學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開展“玉米記”活動的孩子們正在采集玉米棒上的顏色,教師僅僅提供了一張紙與一些蠟筆,孩子們只會在紙上畫幾種顏色的玉米粒。畫大玉米粒的孩子早就畫好了,而畫小玉米粒的孩子還在不停地畫,忘記了統(tǒng)計的任務,科學探究變成了繪畫活動。不難看出,組織活動的教師對于統(tǒng)計教學沒有經驗,對幼兒個體差異沒有重視,對活動的有效性要求不高。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他教師對統(tǒng)計教學也存在把握不好的現(xiàn)象,看來這是一個共性難題??紤]到在新課改中,統(tǒng)計會伴隨孩子的很多探究活動,因此,我組織了“統(tǒng)計我來做”教師實踐活動,讓教師通過與多種材料互動,找到多種統(tǒng)計方法,并鼓勵教師在班上讓幼兒嘗試運用,尋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統(tǒng)計方法。這種零距離的行為伴隨,能為教師搭起解決教學難題的支架,增強教師的課改信心。
主題活動后續(xù)階段主要是反思、提煉、總結,這也是課改不可或缺的一段路程。對理論水平并不高的教師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碰到撰寫論文、案例分析等,他們時常梳理不清自己的經驗,于是我又陪著他們梳理課程實施中的有效策略,挖掘亮點做法,歸納提煉撰寫框架,甚至一遍一遍幫著修改。這種書寫陪伴,幫助教師將實踐上升到理論,再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提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追隨過程中,我還重視開發(fā)溫情的陪伴平臺,如以“我”為核心的“嚴·研課改心愿站”,幫助教師輕松實現(xiàn)課改小心愿;以“同一主題”為紐帶的“微主題共研團”,采用跨段合作與強弱互補的小團體共研形式,讓教師輕松共享課改金點子。
因為陪伴,我更能想教師所想、思教師所需,讓管理變得精細溫情、接地氣。因為陪伴,教師覺得安心踏實,有課改力量。因為陪伴,課改路上我們一起收獲了無盡的快樂:春暖花開,我們相約一起遇見“最美的風景”;炎炎夏日,我們攜手走進“老房子的故事”;秋意盎然,我們共同演繹“秋天新事”;冬日暖陽,我們并肩歡唱《紅紅的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