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露 編輯/南溪
今天要談的是一對中年得子的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如今,丈夫55歲,妻子50歲,孩子13歲。來做咨詢的原因是孩子和爸爸發(fā)生很大的沖突,爸爸罵了孩子,打了孩子,孩子也還嘴還手。從此,孩子再也不怕父母,父母也似乎再也沒有能力管孩子。
引起沖突的事情并不復雜,只是大人在處理這件事上情緒失控,把簡單的親子問題變成了家庭問題。孩子打游戲,爸爸催他停手趕快寫作業(yè),孩子說:“再給我半小時,再給我半小時?!苯Y果拖了兩個小時也未停手。后來,父親覺得忍不住了,覺得孩子說話不算話,罵孩子“畜生”。孩子還嘴,說:“我是你兒子,那你也是‘畜生’?!鼻》隊敔斈棠虂泶T,聽到父子倆的對話,爺爺用手指著剛進家門的兒媳婦的鼻子吼道:“你是怎么管教你兒子的?”為此,兒媳婦又氣又急。父子兩人的戰(zhàn)爭變成了家庭戰(zhàn)爭。
這場戰(zhàn)爭以后,孫子每每見了爺爺,都不問好。為此,爸爸認為孩子很沒有禮貌,又和兒子發(fā)生沖突。孩子說:“爺爺奶奶都沒有養(yǎng)過我,我為什么要向他們問好?”爸爸說,做人要孝順。孩子說,爺爺欠他一個道歉。問及孩子,爺爺究竟欠什么樣的道歉。孩子說,欠媽媽一個道歉?!皨寢寷]有錯,為什么爺爺要罵媽媽?!碑敽⒆舆@樣說的時候,媽媽的眼眶紅了。孩子看著媽媽,他也抹起了眼淚。
媽媽說,她從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說過爺爺奶奶一句壞話。但是,話匣子一旦打開,樁樁件件都是爺爺、奶奶不接受他們母子,甚至不接受她老公的前塵往事,孩子聽得坐立不安,直接走出咨詢室。
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老大是女兒,二兒子就是文中的丈夫,還有一個小兒子。當年爺爺喜歡大女兒,奶奶照顧著小兒子。二媳婦坐月子的時候,奶奶前來照顧兩天就覺得腰酸背痛,跑去了大女兒家,幫她家看孩子。當孩子一歲,需要爺爺、奶奶臨時來照顧一下,奶奶說因為小媳婦身體不好,在小兒子家走不開。但是,就是這個二兒子對父母比對自己的老婆孩子還重要。一大家子人吃飯,二兒子拼命給父母夾菜,卻從來沒有想到給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夾菜。
問及這個丈夫,他是怎么看待父母以及老婆和孩子的關系的。丈夫說:“當然父母是最重要的,況且他們年紀也大了。”兒子激動地跳出來說:“那你就搬去和你父母住好了,等我長大了,我也不會養(yǎng)你,我只養(yǎng)我媽?!比缓?,爸爸覺得孩子說話太難聽,更加責罵孩子。
這對父子之爭,有些相似之處就是,都為了保護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這個爸爸覺得他的父母是最重要的,是一切關系之首。而這個13歲的孩子認為,他的媽媽是最重要的,不允許爺爺奶奶,甚至是爸爸來傷害他媽媽。
但是不同的是,爸爸是成年人,已成家。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會以父母利益為先,因為那是他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孩子本身就具有對父母無形的忠誠。但是當他長大成人、成家的時候,他的角色就發(fā)生變化了,不再只是父母的孩子,更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當他有新的角色的時候,就有相應的責任——要對這個新的三口之家負責。他是這個核心家庭的家長,而他的父母所在的家庭屬于另外一個家庭了。
雖然,他已經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但是當父母來臨的時候,80歲的老父親一訓話,他立馬變成了一個小小孩,一聲不吭,任老父親數落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會有很大的委屈,甚至是生氣。她說:“他的姐夫都知道要保護他的姐姐,遇到類似的事情,他的姐夫就會對岳父說:‘我們家的事情,我會處理的。爸爸,你年紀大了,自己不要生氣,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而他,就什么都不敢說?!?/p>
當這個爸爸成了“縮頭烏龜”,13歲的孩子就跳出來,和爺爺戰(zhàn)斗,使得爺爺更怪兒媳婦沒有把孫子教育好。
從家庭的系統(tǒng)角度來看,講爸爸有錯,或是爺爺有錯,或媽媽有錯,都不是恰當的。因為家庭成員的關系本來就是你來我往、互為因果的過程。比如說,當爸爸沒有承擔起他該有的責任和角色,他的老父親就會出頭去替他教訓他的老婆。而當這個老父親越位,不放權給兒子去處理他的家務事情,這個兒子就瞬間退行到小時候的狀態(tài),任憑父親的教訓。這是長期以來這對父子相處的模式,父親越有能力,兒子越無能;兒子越無能,父親越有能力。
又比如,當妻子覺得委屈,但是又不敢得罪孩子爺爺的時候,她的丈夫不幫她,她的孩子就會出來幫她。也就是說,當成年父母都沒有能力處理和爺爺的關系,他們的孩子就變得比父母還強,來對抗爺爺,造成爺爺更加覺得這對父母的不孝順和無能,更加需要管教孫子。結果,孫子也就更不喜歡爺爺、不孝順爺爺了。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指的是彼此的關系都是相互糾纏的,相互對現(xiàn)今的局面都有責任,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每個該承擔自己角色的人都沒有好好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要么缺位,要么越位。
結構派家庭治療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家庭成員與成員間的關系應該是有人際界限來劃分的,人際界限是一個看不見的但能夠調節(jié)與他人互動的屏障。
就像生命體的細胞膜一樣,界限保護著家庭及其系統(tǒng)的完整性。夫妻可以用界限來保護他們的關系不受侵犯,保證自己能有效地處理自己家的問題。這對夫妻界限并不穩(wěn)固,是因為丈夫與其父母有著纏結的關系。而妻子又與孩子關系纏結。丈夫與其父母的纏結的關系使其失去了三口之家與丈夫所在的原生家庭的界限。老父母可以任意插手成年兒子管理的區(qū)域。而作為一家之主的丈夫與父母關系糾纏,就會忽略他的老婆和兒子。而他忽略對三口之家的經營,她們母子就會對老父親越有怨恨,當然就會恨屋及烏,對爺爺的處理更加不滿。
界限的另外一個要點就是相互性。母親與孩子纏結就可能與丈夫情感疏離,她從丈夫那里獲得的東西越少,她就越需要從孩子那里獲得更多的東西。而她越多地專注于孩子的關系,她跟丈夫分享的時間就會變得越少。所以,夫妻之間該有的界限被母子聯(lián)盟給打破了。
婆媳矛盾,公媳矛盾。一種原因是丈夫偏袒自己的父母,沒有能及時安撫好老婆;第二種是丈夫角色缺位,做甩手掌柜,任其兩代人沖突。妻子與其說是怨恨公婆,更不如說是怨恨她的丈夫沒有能站在她這邊。
夫妻之間沒有解決的矛盾造成下一代人卷入進來,代與代之間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孩子的人際關系能力發(fā)展受限,中年父親也喪失了管教青春期兒子的權威。因為中年丈夫不對妻子好,所以,孩子也不會聽從父親的建議。同樣,母親因為長久以來是孩子的情緒伴侶,無論怎么管教孩子,因為關系的纏結,也失去了對孩子管教的權威和理性。所以,問題孩子反應了家庭結構出了問題。每個人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個家庭里很有趣的現(xiàn)象是二兒子雖然是最不受父母待見的,但也是他們三個兄弟姐妹當中最為孝順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比如父母生病住院,受寵的孩子,偶爾來看一下,買點東西,就是孝順,因為父母并不忍心讓他們跑來跑去,而他們也因為長期受到父母的庇護,所以能很容易接受這種偏愛。不受寵的孩子,做的再多也不落好,但他們還是努力地做,用盡全力向父母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p>
爸爸后來反思說:“我總覺得爸媽老了,要對父母孝順,姐姐和弟弟都是一家人,不要計較。但我這么多年確實忽略了對老婆和孩子的關心?!?/p>
也許這個爸爸雖然人過50,結婚10多年,不管是傳統(tǒng)觀念也好,還是自己潛意識里需要父母接受的需要從來沒有真正能夠得到滿足,他一直都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角色,真正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和獨立出來,重新理解和接受自己新的角色和身份。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在提醒整個家庭需要重新調整。以前沒到位的,現(xiàn)在需要補位。更重要的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有其獨立意識,擁有新的觀念,這樣的變化不單單屬于孩子,也屬于父母,以及他們的祖父母。一位13歲男孩與父母的關系緊張與男孩在經歷其發(fā)展階段一樣,他人到中老年的父親乃至人到暮年的爺爺也需要重新進行角色的調整。
家庭成員彼此沒有邊界,爺爺過度插手中年夫妻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得公公、媳婦、孫子三代人際情感發(fā)生糾纏和沖突。中國的父母很有意思,當他們做了祖父母的位置,還是覺得自己是父母的角色,不太能意識到、覺察到他們的年齡和輩份早就上去了,是該讓他們的兒子當家作主了。
如果婚姻中的焦慮沒有被夫妻倆和解,就會連著家庭系統(tǒng)的各個三角關系流動,甚至跨越祖孫三代,最終集中在對家庭系統(tǒng)最敏感的孩子身上。他的焦慮程度會非常高,而且最后會在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出現(xiàn)癥狀。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沒有解決沖突的能力,聚焦子女,反而會讓孩子出現(xiàn)很多癥狀,包括自控能力差、不服管教、社交能力弱等。
如果這個家庭不改變,夫妻不鞏固自己的夫妻系統(tǒng),那么,這個13歲的孩子就一直為了保護母親,同父親對抗,當然這樣也就不會被他的父親所接受。那么,他在情緒上也繼續(xù)會和父母保持糾纏。日后,他的媳婦、他的孩子也很可能會被忽略。
每一代孩子如果卷入與上一代人的恩怨情仇里,就沒有辦法去發(fā)現(xiàn)、去經營當下夫妻間的關系和親子之間關系,不良的模式就可能代代相傳。
所以,中年夫妻才是中流砥柱,夫妻恩愛,彼此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夫妻之間的邊界,不要讓上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隨意卷入,不讓老人和孩子都彼此擔心,闔家和諧,那是對老人最大的孝順,也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最安穩(wěn)的家庭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