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季秋
(廣南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云南 廣南 663300)
據(jù)《云南壯劇志》載:“‘哎依呀’是云南壯劇最古老的腔調(diào)……,形成于清乾隆或嘉慶年間”,及清咸豐七年《尉遲恭》劇本的發(fā)現(xiàn),其形成年代,大約在乾隆至道光之間,即清代中葉[1]145。由此可以說,云南壯劇是一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多聲腔少數(shù)民族劇種。
在云南壯劇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壯族人民為適應(yīng)傳承的需要和順應(yīng)發(fā)展趨勢,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自己多樣的、獨特的組織形式,堅韌而頑強地將云南壯劇發(fā)展至今。這些不同組織形式的土戲班在云南壯劇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民間戲曲的演出,很大程度上有娛神娛人、神人共娛的功能,用演出戲曲的形式博取神靈的愉悅而得到神靈護佑,通過戲曲演出達到酬神謝神的作用,因此在戲曲中常有身份高貴的神仙帝王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嚴重,男尊女卑,婦女被壓迫、被奴役,社會地位低下,從不允許粉墨登場參加演戲。而民間戲曲演出,多演唱神戲、廟會戲、慶祝戲、賀壽戲,決不容許女子登場“褻瀆”神靈。而自宋代以后,元曲、明代雜劇、傳奇劇以及清代形成的各種地方戲乃至少數(shù)民族劇種中,粉墨登場者,皆由男演員扮演女演員,即男演員扮演旦角,這種角色俗稱男旦。
云南壯劇形成于清代中葉,壯劇及相關(guān)的演出習(xí)俗都是為了酬神敬神,取悅神靈而得到神靈護佑。在封建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同樣不允許女子粉墨登場“褻瀆”神靈,故而壯劇中的女角也是由男演員扮演,男扮女旦。這種男旦的角色延續(xù)了極為漫長的年代,流傳至清末民初。因此,云南壯劇自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形成的壯劇土戲班社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戲班。
從何時起開始有女演員參加演出?是哪個戲班最先有婦女登臺演戲?《云南壯劇志》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廣西西林縣那勞老藝人陸定書說:“光緒三十年,清鹽運使岑毓奇家賀壽,請來十二個壯戲班在岑府的‘榮祿第’內(nèi)唱戲,其中有云南的剝隘戲班、阿科戲班,還有一個壯話地名叫桑的地方,也去了一個戲班,該班有四個女演員,賀壽完了還留下合伙那勞戲班唱戲十多天;”“廣西的朋友說:這次盛會大大促進了壯劇、布衣戲的交流。其中云南剝隘戲班的一個女演員,就留在那勞老死終生……”[1]180
從以上資料顯示,參加那勞賀壽演出的云南土戲班有剝隘、阿科和“桑”這個地方的戲班,沒有具體指出是哪個戲班。眾所周知,剝隘是個戲窩子,富寧土戲最興盛時,剝隘有30多個戲班,成立最早的是演唱〔哎依呀腔調(diào)〕的戲班。在清代成立的有者寧太平班、索烏同樂班、百峨動樂班等九個戲班,但到底哪個戲班參加那勞賀壽演出就不得而知,留在那勞老死終生的女演員是哪個戲班的也只有存疑了。阿科是廣南縣北部的一個鄉(xiāng),現(xiàn)為壩美鎮(zhèn),共有弄追、坡傭、者卡、西松、普千等5個沙戲班。據(jù)《云南壯劇志》載,清道光年間,由農(nóng)卜鰲組建了弄追沙戲班[2]294,可以說,這是成立最早的一支沙戲班,其他沙戲班都比弄追沙戲班晚得多,所以,參加那勞賀壽演出的阿科戲班有可能就是弄追沙戲班。至于壯話地名叫“?!钡牡胤綉虬嗍悄膫€戲班?《云南壯劇志》中載,據(jù)老藝人說,戲班于清道光年間由皈朝、老街、莫弄、龍頭井、后州、登冒等村的土戲愛好者自發(fā)組成,叫皈朝歡樂班,有20多人,班主向守全,第二任班主覃開陽,到了光緒年間,土司后裔沈懷廉接任班主[2]284。從土司時代至今,民間都把皈朝簡稱為“桑”(壯語,漢意“高”)。沈土司府衙建在皈朝后州,由土司后裔任班主的“皈朝歡樂班”與光緒年間那勞的官府就會有聯(lián)系,西林那勞邀請“?!边@個地方的戲班去參加賀壽演出是在情理之中,這個戲班無疑就是皈朝歡樂班。“該班有四個女演員,賀壽完了還留在那勞合伙那勞戲班唱戲十多天。”
以上資料說明,最先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的土戲班就是富寧縣皈朝歡樂班。
據(jù)前述,云南壯劇在清末就有了女演員登臺演出,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后,不少戲班爭相效仿,陸續(xù)有女演員登臺演出,特別是紅軍在壯族地區(qū)建立紅色根據(jù)地時期,壯族婦女解放思想,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紛紛登上壯劇舞臺。廣南坡傭沙戲班也曾經(jīng)在文革后期有4位女演員參加演出。女演員的加入給戲班增色不少,演出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但后來這4位女演員中,有2人棄夫私奔離開戲班到外村安家,另一人在勞動中不幸身亡。雖然只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但從此以后,坡傭沙戲班就再也不要女性參加演出,也沒有哪位女性愿意參加戲班的演出了。時至今日,坡傭沙戲班就一直都是男扮女裝扮演旦角,成為男旦。男旦的道白和唱腔都用假嗓以突出女性音色,有專門的唱腔〔乖哥來〕,男旦服裝用沙戲的特定戲服,男旦扮演的女歌伴女舞伴的服裝以當(dāng)?shù)貕炎鍕D女盛裝為主,顯示出壯族婦女的服飾特點,表演時突出溫婉柔弱、秀美典雅的壯族女性特征。由于始終是男旦演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fēng)格,成為了云南壯劇最具特色的沙戲班。
云南壯劇土戲班大多分布在壯族沙支系的村寨。據(jù)湯紹良先生的田野調(diào)查得知,在富寧縣洞波鄉(xiāng)有一支儂支系的谷柳村土戲班,本村全是天保族(儂支系天保分支),共56戶,演唱〔依嗬嗨腔調(diào)〕,最多時有18名演員,戲班領(lǐng)導(dǎo)叫言玉章,導(dǎo)演班興華??箲?zhàn)勝利前,皈朝歡樂班藝人韋廷瑞從皈朝搬到洞波,后又從洞波搬到里那居住,谷柳村黃興龍到里那請韋廷瑞來教〔哎依呀腔調(diào)〕,之后又教〔哎的呶腔調(diào)〕。班興華于1985年舊歷二月初二也來協(xié)助排練,改唱〔依嗬嗨腔調(diào)〕,曾演過《全家?!贰峨p鎖山》等劇目。后自20世紀80年代末停演至今。
文山市樂西村是個大寨子,位于文山市西北部,離文山城50千米,約400戶人家,近2 000人,雜居著壯、漢、傣三種民族,其中壯族人口不少于80%。樂西村的壯族屬土支系的褡頭土分支?!拔纳綐肺魍翍蛐纬捎诠饩w年間?!盵2]159戲班形成之初,不準(zhǔn)婦女上臺演出,旦角由男演員裝扮,建國后開始有婦女參加演出。演出時道白和演唱都用土支系壯語。
樂西土戲的劇目大都是根據(jù)漢族的演義小說和話本改編,也把土支系民間的敘事長詩《考湯歸》改編成土戲演出。
樂西土戲的音樂、服裝、表演和演出習(xí)俗都有自己的特點,被專家譽為云南壯劇的活化石。
云南壯劇戲班在20世紀50年代前都是以業(yè)余組織的形式分散在富寧壯族地區(qū)、廣南東部北部壯族村寨和文山樂西村,云南壯劇在興盛時期的土戲班達到140多個,僅富寧土戲班就有130多個,沒有專業(yè)表演團體。
1959年11月,成立富寧縣文工團,1960年初撤銷文工團正式成立富寧縣壯劇團,成為第一個壯劇專業(yè)表演團體。1961年11月20日,根據(jù)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宣文字第29號”通知精神,由原富寧縣壯劇團升格組建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劇團,標(biāo)志著云南壯劇已經(jīng)從業(yè)余走向?qū)I(yè),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低層面走向高一級層面[1]196,承擔(dān)著傳承和發(fā)展云南壯劇的重任。文山州壯劇團成立以來,排練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劇目,獲得過國家級、省級、州級的各項獎勵,為傳承和發(fā)展云南壯劇作出了貢獻。
據(jù)許六軍先生田野調(diào)查,云南壯劇的組織形式中,還有一種是幾個村聯(lián)合組成的土戲班。在富寧土戲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一個村組成一個戲班,便于召集排練和演出,也方便舉辦民俗活動。有些村實在太小,現(xiàn)有民間藝人不足以成立一個戲班,但又很想通過演出壯劇來活躍村民的娛樂活動,更主要的是想通過演出壯劇以娛神娛人,神人共娛,達到驅(qū)鬼逐疫、降魔除妖,使本村年年平安順利、豐收吉祥的目的,于是就邀約也有同樣訴求、同等情況的村寨共同組建土戲班。因此就出現(xiàn)了幾個村聯(lián)合組成的土戲班。
1.皈朝歡樂班:據(jù)《云南壯劇志》載:戲班于清道光年間由皈朝、莫弄、老街、登冒、龍頭井、后州等村的土戲愛好者自發(fā)組成,成立時有20多人,沈氏土司后裔沈懷廉曾任第三任班主,開始時演唱〔哎依呀腔調(diào)〕。這個階段,李禎伯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哎的呶腔調(diào)〕來演唱《柳蔭記》。這時期,旦角還是男演員扮演,到光緒三十年前才有女演員參加演出,當(dāng)年還有四個女演員參加廣西那勞的賀壽演出,是云南壯劇第一個有婦女參加演出的戲班,也是最早由多個村寨藝人聯(lián)合組成的土戲班。
2.百江五寨土戲班:是富寧縣洞波鄉(xiāng)芭萊村民委的一個聯(lián)合戲班,由那合、龍領(lǐng)、百江、那東、上頭等五個村聯(lián)合組成,稱為“百江五寨土戲班”,演唱〔哎的呶腔調(diào)〕。聯(lián)合組成的土戲班需要處理好幾件事:(1)每個村都要有演員參加排練和演出;(2)富寧土戲中每個戲班都有摩公主持各種活動,包括排練、演出、演出習(xí)俗、民俗活動等,百江五寨戲班有五個村,每個村都有摩公,因此“百江五寨土戲班”就在五個寨的摩公中公推一位德高望重、最有權(quán)威、精通壯族宗教信仰各種儀式的布摩(祭司)來主持這個聯(lián)合戲班的相關(guān)活動;(3)每個村都有土地廟,舉行請神儀式時必須到五個村的土地廟去請土地神,每年演出時需要用一天的時間舉行請神儀式;(4)每個村都要參加民俗活動和排練演出活動;(5)樂器和服裝由演員和演奏者各自保管;(6)收入、支出和產(chǎn)權(quán)必須公開、透明;(7)遇有重大事項須由五村寨老和村小組長共同商議、共同決策、共同實施。由于處理好了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百江五寨土戲班自成立至今,活動正常,演出不斷、發(fā)展順利。
1.富寧縣孟村三合班:由第一代班主班永貴于清咸豐年間邀約附近三個寨子的20多個青年組成三合班,先唱〔哎依呀腔調(diào)〕,改唱〔哎的呶腔調(diào)〕,現(xiàn)今既唱〔哎的呶腔調(diào)〕,也唱〔依嗬嗨腔調(diào)〕。
2.富寧縣那旦、玉林、布門組成的那旦永樂班,先唱〔哎依呀腔調(diào)〕,改唱〔哎的呶腔調(diào)〕;
3.富寧縣歸朝鎮(zhèn)老街、登冒、長沙組成的老街三寨土戲班,演唱〔哎的呶腔調(diào)〕;
4.富寧縣歸朝鎮(zhèn)歸朝街和莫弄村組成的歸朝土戲班,演唱〔哎的呶腔調(diào)〕和〔依嗬嗨腔調(diào)〕;大多在本村春節(jié)期間的廟會上演出,常年堅持;
5.富寧縣剝隘鎮(zhèn)那塘和那律組成的那塘太和班,演唱〔哎依呀腔調(diào)〕。
這些聯(lián)合戲班共同活躍在富寧縣的壯族村寨。
近幾年來,隨著各級黨委政府的關(guān)心和重視,那旦和玉林兩村又各自成立戲班,只唱〔哎的呶腔調(diào)〕,自辦活動,自主排練和演出。
進入21世紀,新的形勢下,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遇到了嚴峻的考驗:一是文化多元使人民群眾的娛樂方式增多了,壯劇演出的舞臺和空間被無情擠占;二是民間壯劇藝人逐漸衰老離世,壯劇面臨失傳和消亡;三是打工潮的興起使一大批青年演員遠離家鄉(xiāng)、遠離壯劇,壯劇后繼無人。面對這些殘酷的現(xiàn)實,民間壯劇藝人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組織形式,堅持排練和演出,使土戲班絕處逢生。
據(jù)許六軍先生介紹,云南壯劇在新的形勢下形成以下新的組織形式:
云南壯劇形成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清一色的男子戲班,后來,婦女走上舞臺,使壯劇的表演更加多姿多彩。新形勢下,一大批男演員離開家鄉(xiāng),壯劇面臨生存危機,留守的女演員不忍心眼睜睜的看到壯劇沒有男演員而消亡,于是自覺邀約在一起,再吸收一些新的女演員,組成了女子戲班:
1.廣南縣東路沙戲那歪女子沙戲班
2012年成立,共28人,包含1名布摩、4名演奏員,其余全部是女演員,當(dāng)年便演出了傳統(tǒng)沙戲《五虎平西》《二下南唐》,開創(chuàng)了云南壯劇女子戲班的先河?,F(xiàn)在除了在本村演出外,還會受邀到外村演出,很受觀眾歡迎。
2.富寧縣那旦女子土戲班
那旦土戲班的前身是“那旦永樂班”,剛成立時有20多人,唱〔哎的呶腔調(diào)〕,曾演出過《五虎平南》《八仙圖》《征西》《湖中得美》等劇目,演出陣容整齊,水平較高。
那旦村是一個大寨子,在20世紀50、60年代是富寧土戲中很有影響的一個土戲班。因諸多原因于20世紀80年代停演。進入21世紀,村民們要求恢復(fù)戲班和瓏端節(jié),無奈男演員都已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婦女自愿組成清一色的女子戲班,除了班主、摩公、演奏員以外,演員全部是女子。在演出中斷了30多年后終于在2018年3月22日、23日、24日連趕三天瓏端節(jié),演出了傳統(tǒng)壯劇《轅門斬子》《二下南唐》《湖中得美》,三個大型傳統(tǒng)壯劇的眾多男性角色,全部由女演員扮演,表演惟妙惟肖,演出獲得成功。那旦村趕瓏端節(jié)的傳統(tǒng)是連趕三年,每年的瓏端節(jié)都由那旦女子土戲班承擔(dān)演出任務(wù)。
老年藝人逐漸離世、年輕演員外出打工是云南壯劇土戲班面臨的共性問題,可能會使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進入衰退和消亡。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民間藝人決心從娃娃抓起,形成了少年土戲班的組織形式
1.孟村三合班少年隊
富寧縣歸朝鎮(zhèn)孟村三合班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傳承(也稱世襲傳承)戲班,時任第五代班主的班富雄既是班主又是當(dāng)?shù)赜忻牟寄?。近年來,由于受打工潮影響,年輕人外出打工,戲班幾近無法排練和演出,土戲演員明顯青黃不接。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布摩意識到戲班就要在自己手中衰亡、失傳,于是他另辟蹊徑,決心在小學(xué)生中培養(yǎng)一批少兒演員。經(jīng)過精心培養(yǎng),終于在2008年培養(yǎng)出一批時年最小7歲,最大13歲,包括自己的侄孫子在內(nèi)的少年演員,成立了一支由29名少年演員組成的“孟村三合班少年隊”,當(dāng)年就成功演出了土戲《賣花郎》和《王二報喜》,成為2008年孟村瓏端節(jié)的新鮮事,在全縣壯族村寨引起轟動,這是云南壯劇的第一個少年土戲班?,F(xiàn)今,當(dāng)年的少年演員又長成青年陸續(xù)到外地打工謀生,現(xiàn)任第六代班主班艷春按照父親的傳承模式,先后培養(yǎng)了第二批、第三批少年演員承擔(dān)各項演出活動。這種由布摩或班主培養(yǎng)少年演員的傳承模式也在逐步被其他戲班效仿。
2.廣南縣坡?lián)砩硲虬嗌倌觋?/p>
廣南坡?lián)砩硲虬嗍亲詈笠粋€男子戲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班主和村干部直接把培養(yǎng)少年演員當(dāng)作主要任務(wù),于2016年開始培訓(xùn)少年男旦,至今培養(yǎng)了12名沙戲少年男旦,已經(jīng)可以登臺演出。
女子土戲班和少年土戲班是云南壯劇順應(yīng)歷史的潮流而產(chǎn)生的新的組織形式。原有的組織形式和新型組織形式使云南壯劇的傳承和發(fā)展得到了組織保障??梢哉f,云南壯劇就是這樣堅韌地、頑強地、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至今,相信云南壯劇會更加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