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人可能對于彼得·馬洛這個名字并不熟悉,但他在40年的攝影生涯中為世界攝影史貢獻了眾多精彩佳作。撒切爾夫人的黑白經(jīng)典肖像就出自馬洛之手,作品也曾被評為改變馬格南攝影師一生的照片,同時,他也是馬格南獨一無二的中畫幅攝影大師。
彼得·馬洛的一生都在不斷追尋著自己的攝影理想,他當過航船攝影師,在西格瑪圖片社做攝影記者,后來加入馬格南圖片社,在馬格南圖片社從事過最危險的戰(zhàn)地攝影,后來開始進行商業(yè)攝影。他的照片顏色從黑白跳躍至彩色,最后又回歸黑白,他的攝影風格多變,不變的是他所追尋的攝影的自我表達。他的作品傾向于層次豐富、有力量的攝影,就像許多人所說:“彼得·馬洛盡管在新聞攝影的語言上天賦異秉,他卻不算是一個新聞攝影記者,他更像是一個深入社會卻能夠抽離而出、冷眼旁觀的敘述者?!?/p>
初出茅廬
19世紀70年代,畢業(yè)于社會學專業(yè)的彼得·馬洛懷揣著“豐滿”的理想踏入社會,卻被“骨感”的現(xiàn)實擊敗,他不得不腳踏實地找工作養(yǎng)活自己。就在那時,電訊報上的一篇戰(zhàn)地攝影的專題報道激發(fā)了他對攝影的興趣。
馬洛登上開往加勒比海的船,決定做一名航船攝影師,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他在第一天連相機都拿反了。盡管如此,他堅持學習、摸索、練習,從加勒比海到美國,一路南下到達海地,他拍攝了很多照片。帶著這些作品,馬洛來到紐約重新尋求機會,后來加入了西格瑪圖片社。
加入馬格南
1980年,馬洛加入了馬格南圖片社,并于1986年成為正式成員。他認為“在馬格南,攝影師可以做自己想做的,而不必按照其他人的意思來拍照片”。此后30年,馬洛不僅為世界攝影史貢獻了眾多精彩佳作,還以其同樣出類拔萃的人格魅力來協(xié)調(diào)馬格南內(nèi)部的人際關(guān)系。
多變的攝影風格與不變的理想
加入馬格南后,馬洛和攝影師詹姆斯·納切威(當代最受贊譽的戰(zhàn)地攝影師之一)并肩同行,出入最危險的戰(zhàn)地。但女兒的降臨動搖了他冒險的決心,父親的責任感讓他與新聞工作漸行漸遠。20世紀80年代后期,馬洛開始接受商業(yè)攝影,攝影風格也逐漸改變。1987年,他聯(lián)手另一位馬格南攝影師克里斯·博金斯組建了馬格南倫敦辦事處,并一直推動這個分支機構(gòu)的運作與發(fā)展。
就這樣,馬洛從一位穿梭于戰(zhàn)場、不安于現(xiàn)狀的熱血青年攝影師,逐漸轉(zhuǎn)變成為通過拍攝靜物和景物表達其背后故事的冷靜講述者。他開始嘗試用6x7畫幅的普勞貝爾相機拍彩色照片,記錄一些生活瑣碎。在西班牙、日本的游歷,為他的照片添加了更多溫情色彩。
真實地表達自我是馬洛一直追尋的攝影理想,他也真的做到了。
2016年2月21日,彼得·馬洛因病去世,終年64歲。他一直與惡性腫瘤堅持抗爭到最后一刻。
(文圖源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