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華簡《攝命》人物關系辨析*

      2020-01-06 04:44:54
      跨世紀 2020年3期
      關鍵詞:史記清華

      杜 勇

      清華簡《攝命》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篇重要的書類命體文獻,記載了周王冊命伯攝主管獄訟事務的有關內(nèi)容。然篇中的“王”是穆王還是孝王,冊命對象伯攝是穆王大臣伯冏還是孝王之侄夷王燮,《攝命》是否真古文《尚書·冏命》,都是眾所關注且多爭議的核心問題。本文擬就簡文所涉人物關系及周人繼統(tǒng)法略作分析,以期對西周中期歷史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一、《攝命》非穆王所作《冏命》

      早在2011年,李學勤先生即撰文披露說:“清華簡里面還有很長的一篇,有可能是《冏命》。”[1]104-109后來又針對清華簡《攝命》內(nèi)容說:“受王命的人物名‘',我個人猜想這個字可能被誤讀為‘臩',那么篇文或者與古文《尚書》的《囧命》有關?!保?]2繼之賈連翔、程浩先生撰文力申此說,以為冊命伯攝的王是穆王,伯攝是周昭王別子的長子,《攝命》即古文尚書《冏命》①,與正式出版的整理報告形成不同看法。

      《書序》說:“穆王命伯冏為周太仆正,作《冏命》?!薄妒酚洝ぶ鼙炯o》說:“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申誡太仆國之政,作《臩命》,復寧?!眱烧咚云},用字雖異,其事則一,這是人所公認的?!墩f文·夰部》:“《周書》曰:伯臩。古文臦,古文冏字?!倍巫ⅲ骸捌咦之斪鳌盼囊詾閲遄?六字,轉(zhuǎn)寫訛舛也?!保?]498段氏在《古文尚書撰異》中又說:“蓋作冏者,古文尚書;作臩者,今文尚書?!保?]孫星衍亦云:“臩蓋今文,囧古文也?!保?]611由于《冏命》見于較早的《書序》,《臩命》見于稍后的《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漢書·古今人表》《說文》等,說明冏為古文,臩為今文,是可信的。這就是說,《冏命》是先秦時期的古文寫法,而寫作《臩命》則是漢代以后的事。因此,戰(zhàn)國竹書所見《(攝)命》當與《冏命》并傳于世,篇名不易發(fā)生訛誤。如果說《冏命》原作《命》,“”(攝)不過“”的借字,漢代以后才訛作臩字,則“”反而成了“攝”的本字,同樣與事實不合。

      或許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冏命》與《攝命》在內(nèi)容上具有本質(zhì)差異,不能視同一事。《冏命》作為孔壁逸《書》十六篇之一,早已亡于永嘉之亂,而今傳孔傳本古文《尚書·冏命》又為偽書,故其內(nèi)容不可詳知,但利用《書序》和《史記》仍可觀其大略?!稌颉吩缭谇丶疽研纬桑凇渡袝分T篇言其作意,雖不中亦不遠。西漢成帝時,張霸偽造《尚書百兩篇》獻給朝廷,旋被識破,當時朝廷用以鑒定《百兩篇》真?zhèn)蔚牟牧霞从小稌颉贰!妒酚洝芬谩稌颉?,有時文字略有改動,但意涵大體一致。對于逸《書》十六篇,司馬遷曾從孔安國問故④,相關內(nèi)容也是由來有自的。這一點,即使晚書作者也心領神會,偽古文《冏命》即緊緊圍繞《書序》《史記》中的有關說法來做文章。故《書序》《史記》所涉《冏命》相關內(nèi)容的真實性,并無可疑。據(jù)此考察《攝命》與《冏命》的異同,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足以將兩者區(qū)別開來。

      第一,伯攝與伯冏的職事不同。按《書序》《史記》記載,伯冏職任太仆之長?!妒酚洝ぶ鼙炯o》集解引應劭曰:“太仆,周穆王所置。蓋太御眾仆之長,中大夫也?!贝怂罁?jù)的是《周禮·夏官司馬》所說:“太仆,下大夫二人?!惫蕬恳蕴椭L為中大夫?!吨芏Y》言其職文是:“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钡鹞馁Y料不見太仆官職,只有仆為武官的記錄。如師旂鼎銘云:“師旂眾仆不從于王征于方雷?!保ā都伞?809)眾仆的上級長官為“師”,金文中的師望即可“出納王命”(《集成》2812),則師旂亦可有此職責。不過“出納王命”并不限于師職長官,如膳夫克也能“出納朕命”(《集成》2836)。知此職事不為某一職官所專有。太仆為周王身邊侍御的近臣,官階不會很高。但清華簡《攝命》中的伯攝,職務可能近于《周禮·秋官司寇》所說“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周天子冊命伯攝執(zhí)掌刑獄,“出納朕命”,告誡其“凡人有獄有,汝勿受幣,不明于民,民其聽汝”。故冊命伯攝時以“士疌”為儐右,士即治獄之官??梢姴當z與伯冏職事有異,實非一人,此與其名字是否訛誤無關。

      第二,伯攝與伯冏的冊命者不同。伯冏的冊命者是周穆王,《書序》《史記》皆有明文。要說伯攝的冊命者也是周穆王,則無可靠證據(jù)。清華簡《攝命》篇末云:“唯九月既望壬申,王在鎬京,格大室,即位,咸。士疌右伯攝,立在中廷,北向。王呼作冊任冊命伯攝?!边@種典型的冊命規(guī)程,金文和文獻資料顯示是西周中后期開始出現(xiàn)的,但無明顯的時間節(jié)點,不能由此推知伯攝的冊命者必是穆王、共王或其他周王?;蛑^“士疌”之士當屬上讀,“疌”讀為祭,即穆王時的祭公,以證伯攝的冊命者為穆王,實際也不能成為證據(jù)。郭店簡、上博簡《緇衣》篇及清華簡《祭公》,所見“祭”字均非“疌”形,不能確定“疌”即“祭”字。特別是把冊命伯攝的王確定為穆王后,伯攝便成了昭王別子的長子,亦即昭王之孫。而王孫恐怕是不能泛稱“王子”的。

      第三,伯攝與伯冏的身份地位不同。清華簡《攝命》開篇即云:“王曰:劼姪,毖攝?!薄皠隆庇柤?,與“姪”形成偏正結(jié)構(gòu)?!皧笔桥訉π值苤拥姆Q呼,此處當讀為侄,指時王兄弟之子,不宜訓作堅、牢一類的形容詞。毖,整理者訓為“告”,文義不順,仍以《說文》釋作“慎也”為佳,亦為修飾語,言伯攝做事勤謹。此一語例如同《尚書·康誥》中周公稱康叔為“朕其弟,小子封”,以“姪”“弟”言其親屬關系,以“攝”“封”言冊誥對象之名。是知伯攝為時王之侄。時王命其總理庶獄庶言,協(xié)于畿內(nèi)御事百官、畿外四方大小邦,可謂“高奉乃身”。又殷殷切切告誡其“敬哉,虔卹乃事”,“王子則克悉用王教王學”,“勿淫,勿弗節(jié)”,“勿敢朋酗于酒”,“亦勿侮其童,恫瘝寡鰥,惠于小民”??梢姴當z職責重大,“允非常人”。而穆王時的伯冏為太仆之長,雖然亦可襄贊國政,使邦家復寧,但畢竟只是天子的侍御之臣,與伯攝作為王子身肩重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清華簡《攝命》中的伯攝與古文《尚書》中的伯冏,雖同為朝廷官員,但其職事迥然有異。且王與伯攝不只是君臣關系,還是叔侄關系,此一身份也是穆王時的伯冏所不具備的。因此,伯攝與伯冏不宜視為同一人,《攝命》與《冏命》也不能視作同一命辭。

      二、孝夷叔侄并出《攝命》

      孝王說的主要證據(jù)有二:一是懿王太子名燮,燮與攝皆葉部,書母心母音近可通,故可視作一人;二是《禮記·郊特牲》正義引《世本》云:“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太子燮立,是為夷王。”此與《史記·三代世表》略同。由此推斷《攝命》中王與伯攝為叔侄關系,伯攝即夷王燮,冊命伯攝的王為孝王。不可否認,從聲韻上考察“攝”與“燮”相通,確為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具有排他性的決定性條件,因而也有學者通過聲韻關系,提出伯攝當為平王太子洩、宣王之子幽王涅等不同看法⑥。至于所引《世本》《史記·三代世表》也只代表一種說法,因為《史記·周本紀》及《毛詩正義》引《世本》另有異說。若不加辨正僅取一說立論,不免是非不明,疑云難消。

      從文獻上看,西周中期共、懿、孝、夷四王先后為君,孝王與夷王的親屬關系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1)祖孫關系:孝王,共王弟;夷王,懿王子。(《史記·周本記》)

      (2)叔侄關系:孝王,懿王弟;夷王,懿王子。(《史記·三代世表》《禮記正義》引《世本》)

      (3)父子關系:孝王,懿王弟;夷王,孝王子。(《毛詩正義》引《世本》)

      上述三說中,影響最大的是《史記·周本紀》說:“共王崩,子懿王囏立?!餐醣?,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贝搜孕⑼跖c夷王為叔祖與侄孫關系,有不少著述采信其說。而孝王的王位來自侄叔相傳,夷王的王位來自叔祖與侄孫相傳,實屬世所罕見。如此混亂不堪的王位更迭,歷史上幾乎無人懷疑過。清人崔述對此頗為不解,結(jié)論仍是不可考究。他說:“懿王之崩,子若弟不得立而立孝王。孝王之崩子又不立而仍立懿王子,此必皆有其故,史失之耳。否則孝王乃懿王弟,兄終弟及而仍傳之兄子,于事理為近,然不可考矣。”[6]234

      事實上,繼懿王之后即位的孝王只能是懿王之弟,而非懿王叔父,共王之弟。這不僅有《世本》和《史記·三代世表》可以為證,而且《周本紀》也可能原本如此?!对姟ご笱拧っ駝凇房资柙疲骸啊妒辣尽芳啊吨鼙炯o》皆云成王生康王,康王生昭王,昭王生穆王,穆王生恭王,恭王生懿王及孝王,孝王生夷王。夷王生厲王。”在這里,孔穎達所引《世本》與《郊特牲》疏引《世本》都說孝王為懿王之弟,尤其說到《周本紀》亦然?;蛟S唐代《史記》版本與今本有別,后世誤將“懿王弟辟方”抄作“共王弟”,與《三代世表》說“孝王方,懿王弟”不相一致,致使孝王繼位成了侄叔相傳。若再仔細分析共、懿、孝、夷諸王的年齡條件,孝王亦不可能是共王之弟?!妒酚洝ぶ鼙炯o》說:“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峦趿⑽迨迥辏?。”假定穆王20 歲生共王,那么共王繼位時當有85 歲。西周趞曹鼎銘文已見共王15年,則共王死時當在100 歲以上。共王死后其子懿王繼位,其在位年數(shù)不可確知,即使只有兩三年或六七年,此時孝王若為共王弟亦必在100 歲以上。當然,也可以不考慮王室重子嗣、多早婚這一因素,以穆王得子在30 歲左右,孝王繼位時也不會低于90 多歲,同樣不合事理??梢娦⑼鯙槟峦踔?、共王之弟,其王位為侄叔相傳的說法,一不符合西周王位繼承制度,二不為年齡條件所允許,不可信為事實。相反,依據(jù)《史記·三代世表》及《世本》以孝王為懿王之弟,只因某種特殊原因才兄終弟及,死后仍傳兄子,則有如崔述所言“于事理為近”。

      將《毛詩正義》所引《世本》與《史記·周本紀》《三代世表》對勘,還可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即一說夷王為孝王之子,一說夷王為懿王之子、孝王之侄?!抖Y記正義》《毛詩正義》兩次引及《世本》,彼此互異,是《世本》版本不同,還是《毛詩正義》引文之誤,不好遽斷是非。但可以想象,若夷王為孝王之子,不管孝王是共王之弟或懿王之弟,都意味著王室正脈的中斷,小宗取得了大宗的王位繼承權(quán)。果若是,這將是西周王位繼承上的一次重大變故,必會引起多方面關注而見載于史乘。觀厲世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召公即使把自己的親生兒子交出,以代厲王太子之死,也要保護王室正脈不致中斷,說明周王室對嫡長繼承制是拼命加以維護的。盡管由于某種特殊原因,孝王以懿王之弟即位,但死后并不像殷人那樣立己之子,而是仍立兄子,回歸王室正脈。此與周初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攝政稱王,后又返政成王略相近似,均體現(xiàn)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基本精神。《禮記·郊特牲》鄭玄注云:“夷王,周康王之玄孫之子也?!笨资瑁骸败餐跏强低踔O,夷王是懿王之子,故云玄孫之子也?!编嵭苏f實際也是針對王室正脈的延續(xù)而言的,否則夷王就不是周康王玄孫之子,而是玄孫之侄了。

      在共、懿、孝、夷四王的親屬親系中,孝王處在最關鍵位置。孝王為懿王之弟,夷王叔父,本身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結(jié)果卻走向國家權(quán)力的巔峰。除傳世文獻外,清華簡《攝命》亦可見其歷史印跡。

      前已言之,伯攝為時王之侄,具有王子身份。在西周后期,王子可出任朝廷要職,參與國政。如周幽王時,厲王少子(一說宣王之子)鄭桓公友就曾擔任司徒,是朝廷執(zhí)政大臣之一。與鄭桓公相比,王子伯攝不僅參與國家管理,更重要的他還是王位繼承人?!稊z命》篇中時王以第三者口吻稱伯攝為“王子”,知非己出。而王子稱“伯”,是為嫡長。按照周人繼統(tǒng)法,周王的嫡長子即是王位繼承人?!稊z命》篇又稱伯攝為“丕子”,其文云:“汝廼敢整極,汝則亦唯肇丕子不學,不啻汝,亦鬼(畏)獲懃朕心?!薄柏ё印币娪凇渡袝そ鹂g》:“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鼻迦A簡《金縢》作“備(備)子”⑦,此外尚有其他異文。偽孔傳訓“丕子”為“大子”,學者以為就是大兒子的意思⑧。然此“丕子”指武王,武王非文王長子,但具有長子的政治地位。武王長兄伯邑考早死,他被文王立為太子。所以“丕子”具有長子、太子的意涵,可以泛指王位繼承人。清華簡《攝命》稱伯攝為“丕子”,是因為他具有太子身份,難怪王說伯攝“允非常人”。只不過與《金縢》相比,武王時已繼位,而伯攝尚為儲君?!稊z命》篇中時王多次稱伯攝為“沖子”,又稱“毓子”(稚子),是知伯攝年紀不是很大。王對伯攝說:“亡承朕鄉(xiāng),余弗造民庚(康),余亦曼竆亡可事(使)。”是說自己以往執(zhí)政,不能給人民帶來安康,是因為長期受困于無賢才可用。這位周王執(zhí)政既有一段時間,說明伯攝在他剛即位時年齡更小。經(jīng)過“王教王學”一番培養(yǎng),伯攝年齡漸長,隨即參與國家政務管理。刑獄訴訟不只事關重大,而且極為紛繁復雜,正是歷煉人才的極佳場所。伯攝處理各種刑獄事務,須直接向周王匯報,儼然居于執(zhí)政大臣之首。這種“高奉乃身”的舉措,非王位繼承人不相匹配,也是時王為身后交班所作的必要準備。

      以此觀之,《攝命》篇中時王與伯攝為叔侄關系,且為王身后的王位繼承人。這種情況除了西周孝王與夷王外,再也沒有與此相應的文獻記載。因此,清華簡整理者馬楠先生以《攝命》篇中的王為孝王,伯攝為夷王燮,《攝命》是孝王冊命夷王燮主管刑獄之政的命書,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其他異說則不免方枘圓鑿,難以據(jù)信。

      三、孝王弟及王位的制度屬性

      孝王弟及王位,與周人所行嫡長子繼承制相抵觸,并未引起王室政爭與動蕩。這對周人所行嫡長子繼統(tǒng)法來說,正可觀其利弊得失。

      從前王國維撰有名作《殷周制度論》,認為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周人制度之大異于殷者,首推立子立嫡之制。“自是以后,子繼之法遂為百王不易之制矣?!保?]288-290周人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精髓,在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8]2197,以保證王位繼承井然有序,促進國家政治建設的穩(wěn)定發(fā)展。周人創(chuàng)立此制,實以殷鑒不遠。殷人王位傳承,行兄終弟及之制。然自中丁以后,“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9]殷本紀,101。教訓至為深刻。周人不愿重蹈覆轍,很早即立子繼之法,以息爭止亂。太王之時,欲立少子季歷,太伯、虞仲只得遠徙江南。周文王時,長子伯邑考早死,武王發(fā)被立為太子。武王死,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旦攝政稱王,代行國政,后又返政成王。至此,嫡長子繼統(tǒng)法作為國家一項根本的政治制度,由周公正式確立下來。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魯臣穆叔說:“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這段話比較全面地說明了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基本內(nèi)涵,即王位繼承須立嫡長子為太子,若太子早死,才能考慮再立同母弟或其他兄弟。據(jù)此規(guī)則,孝王作為懿王同母之弟,雖可繼承王位,但懿王太子燮并未過世,自然還輪不上他來執(zhí)掌王權(quán)。然而,事實的走向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可能是太子燮年紀幼小,無力應對當時復雜的政治局面,懿王遂作變通,先由其弟孝王繼位,夷王燮仍為太子,待孝王百年之后接替王位。于是,西周王位傳承出現(xiàn)了一次不合符制度規(guī)范的兄終弟及。

      懿王之世,西周國家危機重重,險象環(huán)生。古本《竹書紀年》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⑨此一天象被今日學者看作一次日全食,并據(jù)以推定懿王元年在公元前899年⑩。但在古人眼里,或許是作為災異記錄下來的,暗示懿王的統(tǒng)治一開始即陷入困境?!妒辣尽吩涇餐踽愣既稹!妒酚洝ぶ鼙炯o》亦云:“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薄端麟[》引宋忠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里是也。時王室衰,始作詩也?!彼沃覟闁|漢末人,東漢槐里縣在今陜西興平市東南。懿王一度遷都于此,應與犬戎入侵有關。之前穆王西征犬戎,將其遷于太原(今寧夏固原),結(jié)果導致“自是荒服者不至”[9]周本紀,136。所謂“荒服者不至”不過是春秋筆法,實際是遭到犬戎各支的激烈反抗,乃至后來不斷犯邊入侵。《后漢書·西羌傳》據(jù)《竹書紀年》提供的材料說:“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币耐趵^位后有此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應是懿孝時期與犬戎矛盾不斷積累的結(jié)果。懿王統(tǒng)治之時,外有犬戎之患,內(nèi)則權(quán)臣是憂。從金文資料看,西周中期井氏家族權(quán)勢膨脹,井伯或任司馬之職,井叔或主刑獄訴訟,權(quán)勢相當煊赫。這對王權(quán)不免帶來威脅。可能出于應對這種復雜政治局面的需要,懿王決定不讓年幼的太子繼位,而是暫由孝王執(zhí)掌王政,以濟時艱。由于太子燮在孝王死后仍可繼承王位,并未損害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根本,因而可以得到王室貴族的認可,不曾造成影響國家安定的政治動蕩。

      在一般情況下,實行嫡長子繼統(tǒng)法,太子繼位時應已成年。特別是某位君王年壽較高,統(tǒng)治時間較長,則其嫡子嫡孫繼位時年紀相對會大一些,執(zhí)政時間相應也會短一些。西周中期的情況大體如是。穆王即位已年過半百,在位又長達55年,共王繼位時年紀應該很大了,因而其統(tǒng)治時間不可能太長。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相關成果推定共王在位23年?,可能比估計在30年以上要合理一些?。共王死后懿王繼位時,作為穆王嫡孫按說也應人到中年,為什么懿王死時太子燮年紀尚小,不能及時繼承王位呢?這恐怕只有共王或懿王生子較晚,才可能導致這種情況??梢娭贫纫?guī)范不過是人為設計出來的,而人的生育或年壽等自然法則,卻未必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嫡長子繼統(tǒng)法不能保證天子適齡生子,也不能保證嫡長子都有健康的體魄。夷王燮就是一個例子?!蹲髠鳌氛压晖踝映f:“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倍蓬A注:“愆,惡疾也。”夷王惡疾纏身,體質(zhì)較弱,執(zhí)政的時間不會太長?;蛞源斯?,夷王在政治上也被視為一位弱君?!抖Y記·郊特牲》云:“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以下?!编嵭⒃疲骸耙耐酢瓡r微弱,不敢自尊于諸侯。”后世以為夷王下堂見諸侯,害禮傷尊,是為弱君所為。崔述曾舉《尚書·康王之誥》稱“王出在應門之內(nèi),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左,召公率西方諸侯入應門”,認為康王亦未躋階在堂,而夷王以后未必皆下堂也?。下堂與否其實與東周時移事異有別,或為禮儀所需,未可均以弱君視之。夷王對外加強國防,出兵反擊犬戎,對內(nèi)嚴守禮法,公開烹殺齊哀公,并非孱弱無為之君。古本《竹書紀年》云:“(夷王)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9]周本紀,141齊哀公“荒淫田游”[9]齊太公世家,1481,嚴重違背禮制,乃至有詩刺之。夷王召集諸侯,對齊哀公公開審判,施以酷刑,得到諸侯擁戴。故其身患惡疾時,諸侯為之祈禱。只是夷王在位時間不長,未能在國家治理上有更多建樹。

      嫡長子繼統(tǒng)法實質(zhì)是利用自然法則來保障王位傳承有序,以便在政治上起到息爭止亂的作用。周幽王統(tǒng)治后期,無視周人王位繼承制的約束,自亂家法,廢嫡立庶,結(jié)果導致申侯等勾結(jié)犬戎入侵,一朝斷送了赫赫宗周的政治命運。東周時期,嫡長子繼統(tǒng)法名存實亡,眾多王子頻繁爭奪王位,兵戎相見,王室動蕩不已,統(tǒng)治力量隨之喪失。這從反面說明嫡長子繼統(tǒng)法在維護朝廷穩(wěn)定、國家安寧方面,是可以發(fā)揮一定積極作用的。但是,制度是人建立的,設計在人,執(zhí)行也在人。嫡長子繼統(tǒng)法并不能保證每位君主都是制度的忠實執(zhí)行者,更不保證都能成為治國有方的國家元首。對王位繼承人不分賢愚,僅以自然法則加以選定,可以說是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最大弊端。王國維以為,治官以賢,即可匡救此弊,想法似過簡單。他說:“尊尊、親親、賢賢,此三者治天下之通義也。周人以尊尊、親親二義,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而以賢賢之義治官。故天子、諸侯世,而天子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蓋天子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傳子、不立嫡,則無以弭天下之爭。卿、大夫、士者,不任賢,無以治天下之事?!保?]299實際上,在專制君主制下,治官任賢,共襄國是的空間是有限的。當有暴君當政時,朝中大臣對國家政治偏離常軌其實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如周厲王統(tǒng)治后期一意孤行,先行“專利”,繼則血腥“弭謗”,結(jié)果滿朝鉗口,道路以目。待國人暴動起,才中止了厲王的暴虐統(tǒng)治。可見,嫡長子繼統(tǒng)法在制度設計上雖有息爭止亂的用意,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君主制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只有近代民主國家制度的建立,才能真正興利除弊,使國家走向長治久安。

      注釋

      ①參見賈連翔:《“攝命”即〈書序〉“臩命”“囧命”說》,《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5 期;程浩:《清華簡〈攝命〉的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5 期。②參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八),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版。有關《攝命》說明、釋文與注釋見該書第109-120 頁。后引不另注。③參見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上冊,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 頁。④參見杜勇:《清華簡與古史探賾》,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2-24 頁。⑤馬楠:《清華簡〈攝命〉初讀》,刊于《文物》2018年第9 期。⑥李世佳:《清華簡〈攝命〉“伯攝”身份綜論》,刊于《清華簡〈攝命〉高端論壇論文集》,上海大學2019年。⑦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58 頁。⑧劉起:《釋“丕子”》,出自《古史續(xù)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380 頁。⑨參見《太平御覽》卷二《天部》引,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⑩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4-26 頁。?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88頁。?韓?。骸队尚鲁銮嚆~器再論“共王長年說”:兼論西周中期后段青銅器變化》,《浙江大學藝術(shù)與考古研究》(第二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崔述:《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 頁。

      猜你喜歡
      史記清華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
      清華簡第八冊《心是謂中》補說
      騎行上清華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何清華:邂逅心理學
      科學中國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7:00
      嘉义市| 类乌齐县| 嘉定区| 沙湾县| 武夷山市| 台湾省| 安塞县| 哈密市| 都昌县| 华亭县| 高碑店市| 胶南市| 嘉义县| 齐齐哈尔市| 海丰县| 都江堰市| 平塘县| 天气| 绥中县| 伽师县| 湘潭市| 泰兴市| 石棉县| 和静县| 长子县| 南汇区| 监利县| 定兴县| 榆中县| 岐山县| 井冈山市| 巴林右旗| 绿春县| 逊克县| 亳州市| 鸡泽县| 大荔县| 诸暨市| 敦煌市| 宁阳县|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