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璇
時間定格在清乾隆年間的某個尋常天,乘船游覽在大運河北京通州段的潞河(即通州至天津一段河道古稱)、通惠河,經過東浮橋(現(xiàn)通州新華大街東端的東關大橋處)和北浮橋(現(xiàn)通州城北關外北關閘處),一片漕運盛景。船漸行漸緩,向碼頭靠近,這碼頭非同一般,是漕運的專用碼頭,是專門用來驗收北京通州國倉的漕糧,叫石壩,在不遠處還有另一個叫土壩。每年漕運期間,人們將糧食等重要物資先運到臨河大光樓(又叫驗糧樓),由戶部官員在此驗查漕糧質量。而后,由通惠河轉運入京城,一晚上通常要運3萬石,而另一處的土壩一晚上則要運5萬石。此外,為了應對突發(fā)事件,在石壩碼頭處號房即臨時糧倉外,還有一處露天糧囤,是存儲應急用的糧食。這么大的吞吐量,要多大的船隊陣勢才能將漕糧等物資運送到京城呢?轉身,望見河面大小船只150余艘,有官舫、漕船、駁船和客船等。打聽后得知,官舫是漕運糧儲的機構——戶部坐糧廳的廳丞馮應榴所乘坐的船,而漕船則是朝廷所用的運糧船,還有轉運漕糧的駁船和客船。隨船而行的是分工不同的船員,有船夫(搖櫓撐篙駕船者)、纖夫(岸邊引船前行者)、淺夫(疏淤排淺者)、標夫(插上標示以警示淺灘或漩流處者)、腳夫(碼頭處扛運漕糧或其他貨物者)、篙夫(撐篙行船者)、轎夫(抬官員富商所乘轎者)、運夫(用車輛或牲畜運物者)、販夫(在河邊流動出售飲食或用品者)、匠夫(在河畔手工制作或修理器具者)、村夫(當?shù)鼐用瘢┮约肮賳T、衙役、士人等各階層800余人,可見漕運在當時的發(fā)達程度。
下船回到陸路,啟程沿大運河兩岸逛逛古跡,看看風土人情,了解運河一帶的文化。多年從事運河航運的船家、碼頭工和拉纖人一代又一代地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形成了運河人家生活的獨特風情。位于大運河北端的通州,著名的漕運碼頭所在地,明清兩朝均在此設立倉場總督。這里商賈云集,是北方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高,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商賈、旅人都在沿河城市定居,形成了運河文化帶。
明清時期,先后共有五所書院應運而生,即明朝的通惠書院、楊行中書院、聞道書院、雙鶴書院和清朝的潞河書院,這些書院多和大運河關系密切,且都坐落在大運河北端西畔。它們與通州文廟和通州貢院,共同成為大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潞河書院對大運河沿岸的文化教育影響較大。由于潞河中學比較有名,所以一提起潞河書院,不少人覺得它就是潞河中學的前身。其實不然,經考證通州還曾有一座同名的潞河書院,它們都用潞河命名,但卻是兩座獨立的書院。最早的潞河書院是官立的,由坐糧廳借出450兩庫銀,買下居民的房屋作為書院,請人來講學。后來,因為坐糧廳虧損,潞河書院房屋便被抵押出去,關停。之后,這所官立的潞河書院一直因為經費的問題命運多舛。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潞河書院不論是建筑規(guī)模還是學生數(shù)量,都是創(chuàng)建以來最大的。后因學生太多,書院建筑不夠用,又擴大規(guī)模,之后在書院內設“鴻文社”,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通州官立小學堂。
而另一座潞河書院,則是潞河中學的前身,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通州創(chuàng)辦的學校。開始叫潞河男塾,招收窮苦子弟,給予衣食和教育。到了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潞河男塾升格為大學,改名為“潞河書院”,同時附設中學一所。1919年,原“潞河書院”附屬中學改為私立潞河中學。所以,前者是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的書院,后者則是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產物,相當于教會學校。
從“畫中游大運河”中醒來,走進如今的潞河書院——潞河中學,別有一番韻味。校園環(huán)境清幽雅致,學校的主樓名叫“謝氏樓”,1903年建成,是由灰磚砌成,磚墻上爬滿青藤,有鐘塔一座,外形有點兒像教堂,它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叫“紅樓”。主樓后面有湖泊小山,古樹成林,地上野草叢生。我們沿湖畔曲折的小路散步,潞河中學的老校門便掩映在湖畔中,好像西方古城堡大門,校門兩側有白色大理石,石上刻字,分別是“潞河中學校”和“基督圣教會”。校門不大,然而灰墻白石,字體莊嚴,自然有種恢弘偉岸的氣度。
在飲食文化方面,著名的“通州三寶”,即小樓燒鯰魚、大順齋的糖火燒、萬通醬豆腐,它們的形成就是運河文化的直接產物,走大運河水路轉道通州的官民商旅就非常喜歡“通州三寶”。大順齋的糖火燒是明代末年南京人劉剛研制而成,形成了符合南北方人口味的糖火燒;萬通醬豆腐所用的坯料就來自紹興,經由運河運抵通州;而小樓燒鯰魚的魚就來自北運河。
流淌了千年的大運河,還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運河的通州段有面人、風車、毛猴等民間手工藝,還有漷縣龍燈、運河號子等民間藝術。
通州為何會這么繁華?我們還得從歷史談起……
金朝開辟的潞水漕運河道,被元、明、清三代沿用,成為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元稱白河,明稱白漕,清稱北運河。自金代起,通州便是北運河的北端;自元代起,通州就一直是大運河的北端,其漕運通濟之戰(zhàn)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通州是漕運通濟之地應該追溯到秦漢時期。早在秦始皇統(tǒng)一后,為了充足供給守衛(wèi)長城官兵的食用,朝廷委派眾多官吏到近海富庶的黃垂、瑯琊等郡去征收糧物,或車或船運到今天津海河處,再由北河即白河(今北運河)用船轉運到今通州城外,然后用車陸運至北邊長城一線。可見,現(xiàn)在的通州在2000年前就已成為漕運通濟之地了。
金天德三年(1151年)建設首都燕京,大批糧物需要從淮河、黃河流域征調,沿永濟渠故道水運到丁字沽(今天津),再沿潞水(今北運河)運至潞縣(今通州)城東,然后陸路轉運到首都建設工地供用供食,遂“漕運通濟”之意,將潞縣升置通州。貞元元年,首都建成,金朝將都城自今黑龍江省阿城遷至燕京,改稱中都,這便是先有通州后有首都古諺的由來。
元代朝廷為快捷而充足地將江淮流域的物產運到大都城,先后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將隋唐時期的大運河截彎取直,將西繞洛陽的河灣裁掉拋棄,再重治白河,最終形成了京杭大運河。同時,為了改善大運河北端通州(包括張家灣)到大都城之間的轉運問題,元朝廷又先后開鑿了壩河(通州永順鎮(zhèn)北馬莊至大都城東門光熙門,即今東直門外)和通惠河(今通州張家灣城址至大都城內積水潭),由京杭大運河運到張家灣、通州的大量糧物,再由通惠河、壩河轉運入大都。
明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為遷都北京做準備,開始分遣大臣去四川、江西、湖廣(今湖南、湖北)、浙江、山西采木,建筑北京宮殿。自江淮流域地區(qū)采伐的大批珍貴木材,都各自沿河運至大運河中,再順大運河運到張家灣。因為當時大運河通州至張家灣間河道水淺灘廣,不能行船,所以南方往來的各種船只與木排不能一直運到通州,只能運到張家灣上岸存儲,所以在此工部設有木材廠,來存放皇家建筑木材,而稱皇木廠,今張家灣鎮(zhèn)皇木廠村即因此形成故名。后在嘉靖七年(1528年),直隸巡按御史力排眾議,堅持并主持重修通惠河工程,將該河河口由張家灣北移至通州城北,同時將通、張間大運河道加以治理,運河船只可以直達通州城下,縮短京通間陸路轉運路程,如此工部又在通州城北大運河西畔設置一處皇木廠,形成村落后亦以廠名為村名,至今尚然沿稱。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于通州城東大運河兩岸或河中治河施工中,曾經出土10根皇木,有金絲楠木、鐵梨木、雞翅木、格木、硬合歡木,均為四扒皮枋木,長7至12米不等,橫截面邊長45至70厘米不一,皆尚堅硬不朽。另據(jù)潞城鎮(zhèn)郝家府村民鄧玉等多位老人描述,他們在上世紀60年代于村東南運河中捕魚時,曾站在斜沉而翹出水面一端的皇木上撒網,現(xiàn)該木依然在河中;又1998年在南運河內探找沉船時,于近北岸處曾探知一根皇木。據(jù)上述皇木被發(fā)現(xiàn)地點,再讀《明史》所記“大水將皇木廠皇木漂盡”之況,可以準確推斷在通州城東大運河底,必定沉有無數(shù)皇木。因皇木質堅而重,著水增重而順洪水流之不遠便沉于河底,旋被沙淤而定。
除木材外,北京皇家建筑還需要大批磚石類建材,也多由南面各地制造、開采,經由大運河運至通州存儲,再陸路轉運到北京皇家各建筑工地使用。嘉靖七年通惠河重修后,工部所設磚廠亦同皇木廠一樣北移到通州城北,城磚與金磚分設兩廠,以金磚廠著名,形成村莊后便以之名村,今永順鎮(zhèn)新建村內金磚廠即是?,F(xiàn)今梨園鎮(zhèn)磚廠村東南不遠處,便有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前大運河河道,那里設有一座碼頭,稱中碼頭。因上游有一座碼頭(今張家灣鎮(zhèn)上馬頭村東口外)、下游張家灣有一座大碼頭,此碼頭居中游故名。由此可見,遍布北京城的皇家建筑的木材、磚料等,全部由大運河運到通州,再轉運到北京城內使用。
北京通州的漕運文化底蘊之豐厚,不論是物質的或非物質的,都豐富多彩。再看看張家灣古鎮(zhèn),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大運河漕運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張家灣古城墻遺址,位于大運河北端水路要塞張家灣城南門外碼頭,來往于京城的各國貢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都會在這里水陸換乘,真可謂車水馬龍,百貨珍奇集于一地。如今再看張家灣,我們只能從通運橋上坑坑洼洼的車轍遺跡來感受在這里留下的歷史印痕了。當時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修建碉堡把城垣拆毀,使這座具有重要軍事地位的張家灣古城毀于一旦,只剩下殘垣斷壁,這段僅存的百米城墻,還是因為早年通縣糧食倉庫占用圍墻才保存下來。而今,這里要還原建設張家灣公園,適當保留園內村落肌理,營造古街村韻,再現(xiàn)水巷茶棚的歷史風貌,展示水鎮(zhèn)的特色景觀,將再現(xiàn)昔日運河上漕運通濟之地的繁榮景象。
2008年7月8日晨,農歷六月初六,通州大運河畔,一艘典雅的巨大木船坐在岸邊黑色氣墊上,通體銅黃色,船頭船尾各鑲龍鳳。人們在船首前案子上恭敬地擺列上壽桃、糕點,上香祭拜,祈求大船順風順水。鑼鼓聲中,“安福艫”漸漸滑向水中,船頭離開船臺最后一個支撐氣墊時,站在船頭的船工向水中放生了一條鯉魚,鯉魚是吉祥的象征。隨后“安福艫”主機被開動,緩緩駛向不遠處的游船碼頭,與在此停泊的漕舫船和漕船會合……
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水上傳遞奧運火炬打造了“安福艫”仿古船。運送奧運火炬經大運河通州段送至北京,總長11公里,水上火炬?zhèn)鬟f的火炬手所乘之船為“安福艫”仿古船和兩艘漕船?!鞍哺FA”仿古船的原型是史料記載的乾隆沿京杭大運河六下江南所乘的龍船,其氣勢恢宏,船上有亭臺樓閣,船中央豎立一面繪有巨龍的大帆。船長29米、寬6米,舷窗上的花紋、圖案參照故宮的門窗花紋雕刻。乾隆南巡,其排場之大,耗費之巨,前所未有,僅御舟拉纖的河兵就需3600人,需船千余艘。這樣豪華龐大的船隊行進在運河上,首尾相接,旌旗蔽空,蔚為壯觀。
至此,在古老的大運河上,“安福艫”仿古船和兩艘漕船完成了它們特殊意義的一站——奧運圣火在運河水上的傳遞……
了解了通州漕運文化的脈絡和古運河上奧運圣火傳遞的情景,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大運河邊上的通州城吧。
記得2019年9月,通州大運河畔呈現(xiàn)了一場美妙絕倫的大運河燈光秀,在北運河大橋設置了一幅中國最大幅寬的橋體水幕,來呈現(xiàn)“通州八景”?!巴ㄖ莅司啊笔状纬霈F(xiàn)于明代嘉靖乙酉年(1594年)刊刻之《通州志略》創(chuàng)刊中,我們所說的“通州八景”,依次為古塔凌云、長橋映月、柳蔭龍舟、波分夙沼、高臺從樹、平野孤峰、二水會流和萬舟駢集。
游走在“古塔凌云”間……
“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闭f的就是通州運河碼頭邊的燃燈塔,燃燈塔是通州的標志,也成為了大運河明朝之后最北端終點的標志。行走在大運河北端西岸,不知不覺來到此塔前,由于疫情,沒有開門,只好遠觀。據(jù)了解,燃燈塔全稱燃燈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唐貞觀七年復建,遼代重建,元大德間、明成化間均予以維修,故有“古塔”之言。
塔內藏有數(shù)百顆粟粒大小的舍利子,顏色是淡黃色、紅色,像寶珠一樣,被拾到后保管在佑勝教寺。這座塔經歷過兩次地震和多次人為破壞,后來在須彌座上重建,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塔,由須彌座、塔身與塔剎三部分組成,全高56米,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塔。磚瓦、拱門、佛像、裝飾等非常精美,且全塔磚表涂白,故有“冰虬峭立倚云霄”之句。在每椽和每角各懸鈴一枚,共懸鈴2248枚,為全球塔上懸鈴數(shù)量之最。
沿大運河南下,來到大運河的南岸——城市綠心,它相當于3.8個頤和園的大小,西邊以東六環(huán)為界,南至京塘公路。依據(jù)清朝《潞河督運圖》中的運河文化帶的繪制內容,在這里設置了傳承運河文化的一故道、兩柳堤、三景區(qū)、八節(jié)點,置身“綠心”猶如畫中行。
走,去看看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踏進公園南門,只見星型園路,主干道兩側鋪滿了很多賞心悅目的花草,能認得的有雛菊、月季、鳶尾。在主干道北側,有一座古建筑風格的敞軒,回來查閱資料,得知是單檐懸山式建筑,采用傳統(tǒng)的四梁八柱的建造方法,糅合了廊、殿、亭、閣樓的風格,建有紅柱灰頂,融入了萬字福、團花墻等中國古典庭院的元素,從這里可以開始欣賞綠心的別致景觀了。向東望去,一座青石點綴的廣場被蔥郁的樹林環(huán)繞,可謂一松一畫,一石一態(tài),如詩如畫?;氐街鞲傻览^續(xù)前行約500米,可見一座純木結構搭建的短廊,是青磚灰瓦的建筑,從大木立架到蘇式彩繪,繪出了通州當?shù)氐拿麆俟袍E和風土人情。
北賞櫻、南觀湖是它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說,按照規(guī)劃,北側依山體地勢,種了大量的櫻花,待到山花爛漫的春天,來北京游玩會又多一個觀賞櫻花的打卡地了。站在北側櫻花小山的走廊中不必移動,又可以賞到南側的湖水景觀,俯瞰清澈的湖水,湖邊、棧道、濱水平臺、濕地應有盡有。走在六角形的環(huán)繞公園道路上,分別鋪設了8米寬的騎行道和3米寬的步行道,全長5.5公里,中間有休息島,兩邊是銀杏樹,可以邊逛邊欣賞美景。繼續(xù)往公園中心的瞭望臺走,登上20米高的瞭望臺,于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和大運河盡收眼底。
“春賞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銀杏,冬見蒼松”是對這個城市綠心最貼切的描述。
大運河上每一個科學成就都不會是孤立形成的;每一處遺產,或多或少都可找到傳承的印記;每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又都具有沿岸的普遍性。這流淌了2500年的河水,遠遠不只是積淀了各種文化,更是流動著的文化。大運河北京段橫跨六區(qū),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為北京烙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記,“文化”和“現(xiàn)象”的匯合,構成了共通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其實,我們,都是大運河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