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沙吾列·哈斯木漢
(新疆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1)
新疆土壤鹽漬化問題由來已久,客觀方面上,該地降水稀少卻蒸發(fā)量大,加上特殊地質的影響,導致土壤中無機鹽聚集,濃度升高,形成鹽漬土;主觀方面上,不合理的生活用水和農業(yè)灌溉,也進一步加劇了鹽漬土的形成。在明確了鹽漬土形成原因后,我們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治理對策,例如改善區(qū)域水利設施和灌溉方式,采取生物技術、化學技術進行土壤改良等。在治理的同時,也要注意樹立節(jié)約用水意識,合理用地,避免鹽漬土的繼續(xù)形成,提高防治成效。
1.1.1 氣候原因
新疆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深居內陸,雨水較少,平原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50-200mm。但是由于地勢較高,光熱條件較好,蒸發(fā)量卻高達1500-3000mm。在高溫環(huán)境下,土壤表層的地下水,會通過土壤毛細管蒸發(fā),而水中的無機鹽則堆積在毛細管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地表土壤的無機鹽含量升高,形成了鹽漬土。這種情況在新疆的一些灌區(qū)尤其常見。人為灌溉之后,地表水分快速蒸發(fā),原本溶解在水中的鹽類晶體析出,停留在地面或地表土壤中,形成了以Mg2+、Ca2+等陽離子和CL-、SO42-等陰離子為主的鹽漬土。
1.1.2 水文地質原因
新疆地貌格局為“三山夾兩盆”,盆地四周的山地巖石和成土母質普遍含有可溶性鹽分,新疆的內陸河,從山區(qū)淋溶鹽分,通過地表水和地下下水徑流,不斷向盆地輸送、累積而不能排出,初步估算僅塔里木盆地和準葛爾內陸河每年帶入兩大盆地的鹽分就達8000 萬噸。分布著含鹽的第三紀和第四紀地層,鹽分含量達到50-100g/kg,一些山前洪積沖積物10m 深土層含鹽量200-500g/kg。
1.2.1 水利方面
現階段很多地方使用的灌溉設施,由于修建的時間較長,加上后期維護工作不到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滲漏問題。在農田灌溉時,不僅會造成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而且渠道滲漏還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這樣就進一步增加了地表水分的蒸發(fā)量,原本分布在地下的無機鹽,在地下水位上升與蒸發(fā)的過程中,被帶到地表,并且不斷的聚集,最終形成鹽漬土。此外,不合理的灌溉模式,也是引發(fā)此生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例如一些水庫由于蒸發(fā)量較大,水中含鹽量上升,使用這些水進行灌溉,也會導致土地表層的無機鹽含量升高。
1.2.2 農業(yè)方面
很多農戶沒有養(yǎng)成科學種植的習慣,只顧眼前利益,例如棉花的價值較高,在土地上全部改為種植棉花,導致土壤的營養(yǎng)失調。同時,在種植糧食或經濟作物時,對于化肥、農藥過度依賴,導致土壤發(fā)生嚴重的板結,蓄水保墑能力下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土壤鹽漬化的發(fā)生。還有一些農戶盲目開墾荒地,但是這些荒地大多沒有完善的灌溉系統(tǒng),有些地方干旱,還有些地方積水,也是導致土壤鹽漬化的一種重要原因。
根據鹽漬化程度的不同,輕微的鹽漬化土壤,尚可種植一些耐鹽堿的植物,例如刺槐、石楠、榆樹等,這些作物不僅在鹽堿地中可以正常生長,而且本身還能夠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含鹽量較高的重度鹽漬化土壤中,不適宜植物的生存,只能廢棄。像一些耕地、林地等,逐漸荒廢成為鹽堿地,最后變成荒漠。
土壤鹽漬化會嚴重影響作物正常從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由于營養(yǎng)供應不足,在一些輕度鹽漬化的土地中,栽種的作物往往表現為植株矮小、產量降低。實驗研究表明,相比于正常的土地,輕度鹽漬化的土壤上,作物產量會降低10%-15%,而中度鹽漬化的土壤上,作物產量會降低20%甚至更多。
土壤鹽漬化會導致原本的土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由于地下水中無機鹽、礦物質的含量增加,水質也會逐漸惡化。例如長期飲用含有較高Mg2+、Ca2+的硬水,發(fā)生結石的概率會有一定的升高,而那些鋅、錳等微量元素缺少的水,長期飲用容易患有慢性腹瀉,例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流行的伽師病,就是長期飲用這類水導致的。
以往新疆很多的農耕區(qū),大多采用渠道漫灌的方式,為農田補水。但是由于水利渠道年久失修,蒸發(fā)、滲漏嚴重,并且容易造成渠道沿線的土壤鹽漬化。為此,需要轉變灌溉模式,可以嘗試推廣使用滴管、噴灌等新型方式,其優(yōu)勢主要有:其一,灌溉更加均勻,避免出現低處積水、高處積鹽的情況,是解決因為灌溉不均導致鹽漬土的一種有效措施;其二,節(jié)約用水,減少對水庫引水、地下抽水的依賴,對于維持水土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預防土壤鹽漬化有一定作用;其三,避免滲漏,解決了因為地面補水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出現的地表積鹽問題。
3.2.1 生物改良技術
依托地方的農技部門,加強技術指導和宣傳推廣,引導農戶形成科學的種植理念。例如苜蓿、紫菀、綠肥等,增加鹽堿地上的植被覆蓋率。這些植物除了可以適應輕度、中度的鹽堿環(huán)境外,還能夠降低地表水分蒸發(fā),并且吸收一些富集的無機鹽,減輕鹽漬化程度。另外,一些根系較為發(fā)達的灌木、喬木等,還可以改良土壤生態(tài)結構,通過生物排水,保證了地下水系統(tǒng)的相對穩(wěn)定。還可以通過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等),培育耐鹽堿植物品種,在重度鹽漬化土壤中種植,并發(fā)揮改良效果。
3.2.2 化學改良技術
從實踐效果來看,采用生物技術、農業(yè)技術進行鹽漬土改良,通常在輕度、中度條件下有較為明顯的效果,而對于一些重度鹽漬化的土壤,通??紤]使用化學措施進行改良。其技術優(yōu)勢在于成本相對較低,見效快,目前已經廣泛使用的化學改良劑有多種,例如鈣類改良劑,主要包括過磷酸鈣、鈣活化劑等,還有一些工業(yè)廢棄物,例如爐渣等。為了進一步提高改良效果,可以先選擇化學技術降低土壤的鹽漬化程度,然后搭配使用生物技術措施,讓鹽漬土逐漸轉化為正常土壤。
3.2.3 農業(yè)改良技術
首先是堅持做到“農田開墾,水利先行”,即保證有便利、完善的灌溉條件后,再進行土地開發(fā)和使用,避免因為不均勻灌溉、不合理用水導致的土壤鹽漬化。其次,堅持因地制宜,對于一些地勢比較低矮的,由于積水嚴重,積水蒸發(fā)后容易出現土壤鹽漬化問題。因此需要做好低洼地帶的排灌工作,增加地下水的流動,在流動過程中稀釋土壤中的鹽分,避免鹽分堆積。還有就是可以選擇多樣的作物,例如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苜蓿、綠肥等養(yǎng)地植物進行交替種植,無論是預防鹽漬土的形成,還是改良輕度鹽漬土,都有一定高度效果。
新疆灌區(qū)的鹽堿地,大都地下水埋深淺,地下水礦化度高。根據調查分析,中度以上的鹽堿地,一般地下水埋深均小于2m,地下水礦化度3-10g/L 不等,鹽堿地改良利用,最主要的水利工程措施就是排水。通過排水,一方面控制地下水位,使灌區(qū)地下水降到2m以下,使農作物不受高礦化度地下水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通過排水將高礦化度水排出灌區(qū),把從土壤淋洗到地下水中的鹽分逐漸排出,使土壤逐步脫鹽,達到改良鹽堿地目的。
大面積的鹽漬土,給新疆農業(yè)發(fā)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防治土壤鹽漬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經過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經探索出多種適合新疆地區(qū)鹽漬土的治理對策,例如農業(yè)改良技術、化學改良技術等。下一步還要在采取技術治理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水利設施、推廣節(jié)水灌溉等,提高土壤鹽漬化的預防能力,從源頭上解決此類問題,保障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