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山
電腦是我們現(xiàn)在辦公離不開的重要工具,其中鍵盤更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部件了。對于鍵盤,我們從來都是拿來就用,上面的按鍵布局早就已經爛熟于心了。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鍵盤上的字母排列順序非常奇怪,至少它們沒有按照英文的前后順序排列。它們?yōu)槭裁磿@么排列呢?
原來,最開始的時候這些字母在鍵盤上的排列順序確實是按照26個字母在英文中的先后順序排列的,設計者這么做就是為了照顧大家的使用習慣,這樣的排列順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輸入者的打字速度。
但是很快公司就收到了很多用戶的投訴。投訴的問題很集中,就是打字的速度太快,快到按鍵來不及彈回正常位置,于是就會經常造成卡鍵。為了解決卡鍵的問題,設計者們可謂絞盡了腦汁,嘗試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一直到后來一個叫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的人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把原來的字母排列順序徹底打亂,然后根據(jù)每個字母的使用頻率重新排列。重新排列的原則就是把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母放在最不靈活的幾個手指下面,而最靈活的手指比如食指下面放的則是使用頻率最低的字母,比如“V、J、U”等。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既然暫時無法徹底解決按鍵回彈慢的問題,索性就想辦法降低大家的輸入速度。只要大家打字的速度慢下來,按鍵回彈慢一點也就不是什么大問題了。
原本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但是結果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種辦法竟然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評。到后來由于制作材料和制造工藝不斷發(fā)展,按鍵回彈的問題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鍵盤上的這種字母排列順序卻再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倒不是設計師偷懶,而是人們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種鍵盤布局。其間設計師也曾嘗試過其他更加合理的字母排列順序,但是始終無法對抗人們的習慣而無法推廣。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使用這種既難記憶又難熟練的字母排列順序的鍵盤。
(余娟摘自《你一定愛讀的古怪科學》/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