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張香桂,郭琪,徐珍珍,孟珊,沈新蓮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農業(yè)農村部長江下游棉花油菜重點實驗室,南京210014)
蘇棉6039 是以MR21 為母本,魯棉研37 號[1]為父本,雜交后系統(tǒng)選育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 母本MR21 是本課題經多年連續(xù)系選培育的中熟棉花品系,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單株結鈴性強,鈴大,衣分高且纖維品質優(yōu)良。 父本魯棉研37 號為轉基因抗棉鈴蟲品種,單株結鈴性強,吐絮暢,纖維品質優(yōu)良且抗枯萎病、抗黃萎病。 2005 年配制雜交組合;2006―2010 年連續(xù)多代單株選擇,獲得穩(wěn)定的F7株系;2011―2012 年在江蘇省進行多點比較,表現出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以及抗病等特性;2013―2014年參加江蘇省常規(guī)棉區(qū)域試驗;2015 年參加江蘇省常規(guī)棉生產試驗;2018 年12 月獲得國家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農基安證字(2018)第343 號],準許在長江流域進行生產應用;2019 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蘇審棉20190001)。
蘇棉6039 生育期128~139 d,株型較緊湊,株高98.2~109.8 cm,果枝較短、平展,莖稈較粗壯、茸毛較多,葉片較大,葉色深,果枝始節(jié)位7.2~7.4節(jié),單株結鈴30.2~36.8 個,鈴卵圓形、鈴重4.9~5.7 g,衣分 40.5%~42.0%,籽指 10.2~10.9 g,霜前花率77.0%~83.7%,僵瓣率4.8%~9.0%。 出苗一般,長勢較強,整齊度較好,吐絮暢。
2013―2014 年參加江蘇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2 年結果平均,蘇棉 6039 每 667 m2籽棉產量232.8 kg,比對照泗抗 1 號[2]增產 3.9%;皮棉產量96 kg,比對照增產5.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 年皮棉產量均居常規(guī)棉參試組第3 位。 2015 年參加江蘇省棉花品種生產試驗,蘇棉6039 每667 m2籽棉產量214.5 kg,比對照泗抗1 號減產0.7%;皮棉產量88.7 kg,比對照增產2.9%,皮棉產量水平居參試組第2 位。
2013―2014 年江蘇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組織單位委托原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HVICC 校準),2 年結果平均,蘇棉 6039 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 28.8 mm,斷裂比強度 31.1 cN·tex-1,馬克隆值5.3,斷裂伸長率6.4%,反射率78.9%,黃色深度8.1,整齊度指數85.2%,紡紗均勻性指數143。
2015 年江蘇省棉花品種生產試驗中,蘇棉6039 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0.8 mm,斷裂比強度29.7 cN·tex-1,馬克隆值 5.1,斷裂伸長率 8.5%,反射率79.6%,黃色深度7.8,整齊度指數86.6%,紡紗均勻性指數150。
2013―2014 年江蘇省棉花品種區(qū)域組織人工病圃鑒定結果,蘇棉6039 枯萎病指14.3,黃萎病指30.2,耐枯萎病、耐黃萎病。2013―2014 年抗棉鈴蟲鑒定和轉Bt基因抗蟲棉抗蟲株率檢測結果,蘇棉6039 棉鈴蟲綜合抗性值為39,平均抗級3.3,綜合抗級為抗棉鈴蟲,抗蟲株率90%。
適于江蘇省枯、黃萎病輕病田區(qū)種植。
播種期宜安排在4 月上中旬,采用穴盤育苗,澆足底水,干籽播種,每缽1~2 粒。 齊苗后及時通風、間苗,根據苗情進行化學調控,有效提高成苗率及棉苗素質。
當棉苗二葉一心時,及時進行移栽,根據土地肥力,移栽種植密度以每666.7 m2約2 500 株為宜。
全生育期每666.7m2用尿素35 kg,磷肥50 kg,鉀肥25 kg,氮、磷、鉀肥合理搭配,前輕后重;并增施基肥、有機肥以及硼肥,結合施肥及時中耕。
全生育期化學調控3 次,初花期每666.7 m2縮節(jié)胺純品用量1.0 g 左右,盛花結鈴期每666.7 m2縮節(jié)胺純品用量 2.0 g 左右,打頂后 5~7 d 每666.7 m2縮節(jié)胺純品用量3.0 g 左右; 或者結合防病治蟲采取少量多次的化控方式[3]。
苗期及時防治苗病;棉苗移栽時重點防治地下害蟲;苗期、蕾期以及盛花期及時防治盲蝽、蚜蟲、紅蜘蛛、煙粉虱和斜紋夜蛾等病蟲;注意棉鈴蟲的后期防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