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財
(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扶貧發(fā)展中心,731600)
禽霍亂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是禽類的一種烈性傳染病。臨床上,急性病例以急性敗血癥和劇烈下痢為特征,慢性病例以局部感染為特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又稱禽巴氏桿菌病、禽出血性敗血癥。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革蘭陰性小球桿菌,兩端鈍圓,無芽孢,無鞭毛,不運動,新分離的細菌有微莢膜,在動物血液和臟器中的細菌,經(jīng)瑞氏染色或美蘭染色,呈明顯的兩極著色。本菌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經(jīng)20 分鐘即死亡,常規(guī)消毒藥均可將其殺死。
病禽和帶菌禽是傳染源。病原存在于病禽的血液、內(nèi)臟、排泄物、分泌物中,可由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場地等傳播給易感禽類。健康雞啄食病雞的血液、鼻分泌物,以及人工授精等都可直接感染。傳播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經(jīng)黏膜和皮膚傷口感染。蒼蠅是重要傳播媒介,人也能攜帶、傳播病原。本病在溫?zé)岢睗竦牡貐^(qū)和季節(jié)多發(fā),尤以春末秋初多見。
由于病原毒力和雞機體抵抗力不同,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 種病型:
3.1 最急性型 常發(fā)生于本病爆發(fā)的初期,發(fā)病急,不顯任何癥狀,病雞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病雞無神,縮頸閉眼,羽毛松亂,食欲廢絕,離群孤立,翅下垂,雞冠、肉髯呈暗紅色。呼吸急促,飲欲增加,口、鼻流出有泡沫樣的黏液。腹瀉,排出黃白色或綠色稀糞。體溫升高,1~3天內(nèi)因敗血癥而死亡。
3.3 慢性型 一般發(fā)生在急性流行的后期,或是由毒力較弱的菌株感染所致。多表現(xiàn)為局部感染,常見肉髯、翅或腿部關(guān)節(jié)腫脹,鼻流黏液,呼吸困難或有氣管羅音。慢性病雞可長期帶菌。
最急性的病雞無肉眼可見的病理變化。急性病例肝臟腫大,色澤變淡,表面有許多灰白色針尖大的壞死點。心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肺充血、出血。慢性型病例病變多發(fā)生在局部,常見的有上呼吸道炎、肺炎、胸腹膜炎、心包炎、關(guān)節(jié)炎、雞冠和肉髯的壞死等。蛋雞可見卵巢炎和卵黃性腹膜炎。
5.1 白花蛇舌草散:白花蛇舌草200g,茵陳、半枝蓮、大青葉各100g,生地150g,藿香、當歸、赤芍、車前子、甘草各50g,煎湯去渣,供100 羽雞3 天飲服,或拌入飼料喂服。功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瀉。又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80g,生地50g,車前子、茵陳、大黃、茯苓、白術(shù)、澤瀉各60g,生姜、半夏、桂枝、白芥子各50g。
5.2 穿心蓮片:穿心蓮、板藍根各60g,蒲公英、旱蓮草各50g,蒼術(shù)30g,為細末,加適量淀粉,壓制成每片含生藥0.45g,烘干。每只雞每次給藥3~4片,每日3 次投服。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禽霍亂。
5.3 穿雞甘散:穿心蓮90g、雞內(nèi)金8g、甘草2g 為細末,雛雞、雛鴨每只每次0.5~0.8g;成雞、成鴨每只每次1~1.5g;鵝每只每次2~3g。灌服或混飼。功能清熱解毒,止瀉。主治禽巴氏桿菌病,瀉痢。
5.4 翁丁二半煎:白頭翁、紫花地丁、半邊蓮、半枝蓮、石膏各100g,金銀花、蒲公英各50g,除石膏外,均為鮮草,煎湯去渣,濃縮至2500ml,給50 只雞灌服。功能清熱解毒。主治雞霍亂
5.5 霍亂清:金銀花、連翹各15g,夏枯草、雄黃、白礬各30g,茵陳50g,上藥為細末,拌料喂。雞每次服0.5g,日服2 次,連服5~7日。功能清熱燥濕,解毒保肝。主治禽霍亂。
5.6 六月雪煎:六月雪0.7g、欖核蓮0.4g、田基黃0.8g、救必應(yīng)0.2g、崗梅0.7g,煎湯去渣,令其自飲。功能清熱解毒。主治鴿霍亂。
5.7 禽康靈:巴豆霜4g、烏蛇2g、雄黃1g 為末,3月齡以內(nèi)的雞每20~50 只用藥1g,成雞每5~10只用藥1g,拌飼喂給,或摻少許面粉做成條狀填喂。功能解毒殺蟲,主治雞霍亂,球蟲病。
6.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保持雞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做好定期嚴格消毒,盡量減少或避免應(yīng)激因素,增加家禽的抵抗力。
6.2 免疫接種。每年定期對發(fā)病雞場進行免疫接種。禽多殺性巴氏桿菌血清型較多,要注意選用與當?shù)亓餍芯旰脱逍鸵恢碌木纾ㄓ星莼魜y活菌苗、禽霍亂滅活菌苗等),或用本地分離的地方菌株制備死菌苗進行免疫接種,效果較理想。
6.3 藥物防治。青霉素、鏈霉素、四環(huán)素、磺胺類藥物,都有一定療效。在治療前,應(yīng)分離病菌進行藥敏試驗,篩選最佳的藥物用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