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楠,張海龍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神經(jīng)性皮炎的主要表現(xiàn)為紅色丘疹伴陣發(fā)性瘙癢,經(jīng)反復搔抓后可出現(xiàn)皮損苔蘚樣變及增厚,好發(fā)于項部、腰背、四肢、骶尾等處,而部分患者在上述部位亦可出現(xiàn)滲液、血痂、抓痕等類似濕疹樣皮損的表現(xiàn),診斷上模棱兩可,王俊志教授將其定義為神經(jīng)性皮炎濕疹樣變。此類患者日益增多,病情纏綿難愈,單純采用濕疹或神經(jīng)性皮炎的用藥方案效果均不理想,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故應引起臨床重視。
王俊志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主任,師從全國名老中醫(yī)王玉璽教授,從事中醫(yī)皮膚病研究30余年,孜孜不倦,融會貫通,推陳出新,治療本病療效甚佳,現(xiàn)將經(jīng)驗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王俊志教授認為,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因素體有濕,病情纏綿,日久肝郁化火,進而傷脾,脾虛濕盛,導致濕疹樣變。明·王肯堂《證治準繩》載:“夫疥癬者,皆由脾經(jīng)濕熱,及肺氣風毒,客于肌膚所致也……久而不愈,延及遍身,浸淫潰爛,或癢或痛,其狀不一”。論述了久病產(chǎn)生濕疹樣變的病因為脾經(jīng)濕熱。導師總結前人理論經(jīng)驗并結合對大量現(xiàn)代臨床患者的觀察,重歸濕熱兩邪發(fā)生源頭,將熱邪歸于肝火,濕邪歸于脾虛。
肝屬木,喜條達,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日久不愈則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而木易生火,患者長期肝氣不舒,郁結于內(nèi),化火生熱。脾屬土,喜燥惡濕,對應情志為思,若患者長期憂思不解,則易傷脾,脾臟虛損則更生濕濁??傊∫虼笾聻樯窠?jīng)性皮炎患者,先有肝經(jīng)生熱,后有脾虛生濕,濕熱之邪,外蒸肌膚,故產(chǎn)生濕疹樣皮損的改變。
本病不是專有病名,屬于神經(jīng)性皮炎這一疾病的轉(zhuǎn)歸,病因尚不明確。疾病發(fā)生濕疹樣變,多數(shù)患者存在細胞免疫功能異常[1],并與免疫遺傳體質(zhì)有關[2],因此可將神經(jīng)性皮炎濕疹樣變疾病視為免疫功能異常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
瘙癢是神經(jīng)性皮炎的主要癥狀。研究顯示,“瘙癢-搔抓”這一惡性循環(huán)是神經(jīng)性皮炎發(fā)病及加重的主要因素[3]?;颊咦灾魃ψ?,導致在苔蘚樣變基礎上又出現(xiàn)抓痕、滲出、血痂等濕疹樣皮損的表現(xiàn),可推測疾病具有“皮膚炎癥-瘙癢-搔抓-濕疹樣變”的致病規(guī)律。
根據(jù)以上認識,結合臨床觀察,王俊志教授認為患病早期雖有濕邪,但多以肝火為主,后期雖有余熱,但多以脾濕為主,故將本病分為肝火熾盛與肝郁脾虛兩種證型。
患者神經(jīng)性皮炎病史,疾病纏綿不愈,進而影響心情,日久肝郁化火,肝經(jīng)火旺,充斥肌膚而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為病變部位皮膚潮紅,灼熱,邊界彌漫,上覆丘疹或丘皰疹,抓破有滲出,嚴重則濕爛;伴心煩、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癥狀;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數(shù)。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組方: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通草、澤瀉、車前子、萹蓄、生地黃、當歸和甘草。滲出嚴重加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瘙癢嚴重加苦參、地膚子清熱燥濕止癢。
方中龍膽草瀉肝火, 清濕熱, 直中病機, 故為君藥。黃芩入肺經(jīng), 清上焦之火;梔子清熱解毒,瀉三焦之火,為臣藥,君臣合用,共奏清利三焦?jié)駸嶂Α蔀a、通草、萹蓄、車前子清熱基礎上利水滲濕,導濕熱從水道而去,予以濕邪出路,有利于緩解濕疹樣變皮損表現(xiàn);生地黃清熱涼血,又善養(yǎng)陰生津,與滋養(yǎng)陰血之當歸相伍,使邪去而陰血不傷,以上共為佐藥。此外,火郁于內(nèi),肝氣不暢,遂用柴胡引經(jīng)以疏之;甘草調(diào)和諸藥。
龍膽瀉肝湯成分,可有效減輕血清中各類炎性因子水平,減輕炎癥反應,并通過調(diào)節(jié)T細胞CD4+、CD8+水平,調(diào)控細胞免疫功能[4],導師認為,在此基礎上加減運用,即可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又可糾正患者免疫失調(diào)情況。
本病患者常失治誤治,導致病情纏綿不愈,則更添抑郁情緒,日久憂思,使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生,日久遷延而成慢性濕疹樣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以苔癬樣變?yōu)橹?,干燥粗糙,邊界不清,或有滲出,皮損上覆丘疹、抓痕、血痂;伴胸悶、脅脹、腹脹、便溏等癥狀;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組方: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牡丹皮、梔子、陳皮、枳殼、蒼術、白鮮皮和炙甘草。脾胃虛弱者加山藥健脾益氣;瘙癢重者加地膚子、蛇床子燥濕止癢。
方中柴胡主入肝經(jīng),解郁疏肝,使肝氣得以條達,有效針對肝郁病機,故為君藥;當歸、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利濕,四藥合用肝脾同治,使肝郁得疏,脾虛得健,濕濁得清,共為臣藥;牡丹皮、梔子清肝涼血, 共助柴胡抑制氣郁之火,蒼術、枳殼、陳皮疏肝理氣、健脾燥濕,白鮮皮清熱燥濕基礎上又有止癢之功,以上共為佐藥;最后炙甘草補脾和胃、調(diào)和諸藥。
丹梔逍遙散即能疏肝又善健脾,是治療肝郁脾虛常用方,蒼術提取物——蒼術內(nèi)脂Ⅰ,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5];白鮮皮可能對效應期T細胞有抑制作用, 阻止其釋放各種淋巴因子, 因而抑制了機體對過敏原的過度應激反應, 有助于恢復機體正常免疫系統(tǒng)應答[6]。導師認為,本方加減運用,不僅對抗機體免疫反應異常,又能健脾除濕,兼清郁熱,有效的針對久病濕疹樣變的病機。
有諸內(nèi)必行諸外。王俊志教授認為,雖然免疫異常類皮膚病不能單靠外用藥來達到治愈目的,但仍需內(nèi)外同治,在外用藥的輔助治療下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濕敷法又稱溻漬法,首見于《劉涓子鬼遺方》,《外科精義·溻漬瘡腫法》論其“夫溻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fā)散邪氣,使瘡內(nèi)消也”。
濕敷法為皮損有滲出時的主要治療方法。導師選用龍膽草、生甘草、馬齒莧,煎湯冷濕敷治療。方中龍膽草甘草清熱、解毒、收濕,并且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馬齒莧在祛濕的基礎上增強止癢力度。研究表明[7-8],冷濕敷治療滲出性皮炎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縮短患者的病程,明顯減輕瘙癢和縮短滲出時間,減輕皮損,改善睡眠,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
3.2.1 糖皮質(zhì)激素
糖皮質(zhì)激素在免疫相關性皮膚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 在多數(shù)疾病的治療中屬于一線治療藥物[9],在皮膚性病上得到廣泛應用。本病變?nèi)诤狭松窠?jīng)性皮炎與濕疹兩種皮膚科常見疾病的表現(xiàn),治療較為困難, 西醫(yī)常見治療手段以口服抗組胺藥物及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藥膏為主。
導師一般選用復方鹵米松乳膏。鹵米松具有強烈的抗炎、抗過敏、止癢效果,在多種皮膚疾病的治療中都較為常用[10]。實踐表明,復方鹵米松乳膏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與慢性濕疹效果顯著,且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機率較低,相對安全。此藥多在本病滲液不多或濕敷后進行應用,可快速緩解皮損癥狀。
3.2.2 代替療法
患者外用激素藥膏后, 常可發(fā)生接觸性皮炎, 使原有皮損加重, 出現(xiàn)紅斑、腫脹、滲出等[11]。久用皮質(zhì)激素類藥膏后,機體腎上腺皮質(zhì)的正常功能受到抑制,一旦突然停藥便可因機體激素分泌量不足而引起病情加重[12]。為了保證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導師在其還沒有出現(xiàn)副作用之前,改用其他不含激素的外用藥物進行代替治療。
在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1~2周后,若皮損癥狀穩(wěn)定,則改用全蝎軟膏[13-14]直接代替治療。但因患者稟賦差異,部分患者出現(xiàn)停用激素后,病情驟然加重現(xiàn)象,因此代替初期,可用全蝎軟膏與復方鹵米松乳膏進行交替使用,并逐漸延長全蝎軟膏使用時間,再配合內(nèi)服湯藥,逐漸做到完全代替激素治療。
蟲類藥物外可走表行皮、宣風泄熱,內(nèi)可入里通絡、搜風解毒,在皮膚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效用佳良而且可靠[15]。其中全蝎、蜈蚣善祛內(nèi)外之風,癢自風來,風去癢自止,所以由風燥、濕熱引起的瘙癢性以及過敏性疾病均可用其治療;冰片清熱解毒、防腐生肌,可抑制皮膚炎癥;凡士林具有濕潤黏膜、滋潤皮膚之效。全蝎軟膏作為蟲類藥代表,在本科室主要用于干燥性、瘙癢性、潰瘍性、滲出性皮膚病,能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潤膚止癢。
李某,女,40歲,公司職員,2019年5月21日初診?;颊甙肽昵耙螂p手肘、頸后等部位出現(xiàn)皮膚肥厚粗糙,呈陣發(fā)性瘙癢而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診斷為神經(jīng)性皮炎,經(jīng)西醫(yī)治療未見明顯好轉(zhuǎn)?;颊咦允龌疾∑陂g因瘙癢難耐而不受控制反復搔抓,近日皮損處逐漸出現(xiàn)丘皰疹、血痂,抓破有滲出,遂來我院就診??滔拢浩p肥厚、粗糙、潮紅,伴有丘皰疹、血痂、滲出,瘙癢嚴重,患者情緒焦慮,口苦,怕熱,喜冷飲,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辨證:肝火熾盛證。治法:疏肝解郁、清熱祛濕。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組方:龍膽草10 g,梔子15 g,黃芩15 g,柴胡15 g,車前子20 g,生地黃20 g,澤瀉15 g,通草10 g,甘草10 g,當歸20 g,白鮮皮15 g,地膚子15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陳皮15 g,蒼術15 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后30 min溫服。外用龍膽草、生甘草、馬齒莧煎湯冷濕敷后外涂復方鹵米松乳膏。
二診:自覺瘙癢緩解,大便恢復正常,皮損顏色轉(zhuǎn)淡,肥厚程度減輕,仍有少量滲出。上方加萹蓄20 g,茯苓30 g,白術(炒)15 g,14劑,服法同前。外用龍膽草、生甘草、馬齒莧煎湯冷濕敷后外涂全蝎軟膏。
三診:患者皮疹盡消,無瘙癢、滲出表現(xiàn),未見其他不適癥狀??诜朐慢埬憺a肝膠囊,外涂全蝎軟膏,鞏固治療。
按語:本例患者為中年女性,有神經(jīng)性皮炎病史。患者因皮損癥狀嚴重,反復搔抓刺激患處,日久導致濕疹樣變。加之此年齡段女性受生活、工作等壓力影響,情緒煩躁,氣悶不舒,日久肝火旺盛而出現(xiàn)口苦、便干、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等癥狀,辨為肝火熾盛證。內(nèi)治上應疏肝瀉火,利濕止癢,以龍膽瀉肝湯加減。因患者皮損色紅,熱像較重,故加赤芍、牡丹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瘙癢嚴重加白鮮皮、地膚子清熱燥濕止癢;方中多用涼藥,故加陳皮、蒼術保護脾胃,以防藥寒傷中。二診:癥狀減輕,但仍有滲出,故加茯苓、炒白術健脾、利水滲濕,萹蓄清利濕熱,諸藥合用有利于改善濕疹樣皮損表現(xiàn)。三診:患者諸證減輕,基本痊愈,口服中成藥“龍膽瀉肝膠囊”鞏固治療。外治上,因滲出較重,用冷濕敷治療后外涂激素藥快速緩解皮損不適。二診皮損雖仍有滲出,但癥狀減輕,表現(xiàn)穩(wěn)定,故在濕敷后換用不含激素的全蝎軟膏,保證療效安全。三診基本痊愈,外用全蝎染膏潤燥養(yǎng)膚,鞏固療效。
李某,女,56歲,退休人員,2019年8月17日初診?;颊?年前頸后部、背部皮膚突然發(fā)生散在紅斑,瘙癢異常,撫之粗糙。自行外用激素類藥膏,病情時好時壞,未予重視。3個月前,因皮損逐漸向尾骶部及雙上肢外側蔓延,并出現(xiàn)丘疹伴有滲液,遂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以“濕疹”收入院,住院期間靜點治療,并配合“氧化鋅軟膏”“地奈德乳膏”等。出院后病情雖有好轉(zhuǎn),但仍有皮膚粗糙,瘙癢等表現(xiàn)。近日病情出現(xiàn)反復,遂來我院以求中醫(yī)藥治療??滔拢侯i后、背部、尾骶部、雙上肢外側散在紅斑丘疹,皮膚苔蘚樣變,瘙癢嚴重,抓后有少量滲出,伴有心煩胸悶,腹脹,嘔惡,肢重,飲食不佳,睡眠尚可,大便黏膩,小便正常,無口干口苦,舌淡紅,苔白膩,邊有齒痕,脈弦滑。辨證:肝郁脾虛證。治法:疏肝解郁、健脾除濕。處方:丹梔逍遙湯加減。組方:牡丹皮15 g,梔子15 g,柴胡15 g,白芍15 g,炒白術15 g,茯苓30 g,當歸15 g,白鮮皮20 g,地膚子20 g,陳皮15 g,半夏15 g,烏梅20 g,枳實15 g,甘草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后30 min溫服。外用龍膽草、生甘草、馬齒莧煎湯冷濕敷后外涂復方鹵米松乳膏7 d,7 d后與全蝎軟膏交替外涂。
二診:治療后皮損癥狀穩(wěn)定,瘙癢緩解,無滲出,心煩胸悶癥狀減輕,但出現(xiàn)便稀癥狀,加干姜15 g,吳茱萸15 g。14劑,服法同前。用復方鹵米松與全蝎軟膏交替外涂,并逐漸延長全蝎軟膏使用時間。
三診:患者基本恢復正常,未見瘙癢、胸悶或其他不適癥狀。上方不變,7劑,服法同前,外涂全蝎軟膏,鞏固療效。
按語:本案患者患病時間長,先前經(jīng)西醫(yī)按照“濕疹”治療,效果不佳,根據(jù)患者對病史的詳細描述,可判斷患者初起時為神經(jīng)性皮炎,后因反復搔抓或外用用藥刺激使皮損出現(xiàn)濕疹樣表現(xiàn)?;颊咝貝灋橛懈斡舯憩F(xiàn),飲食不佳、大便黏膩為脾虛痰濕表現(xiàn),結合患者舌脈等客觀癥狀,辨為肝郁脾虛證。內(nèi)治上應疏肝解郁、健脾除濕,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因患者腹脹、胸悶枳實行氣、寬胸、開郁;嘔惡,肢重,為痰濕癥狀,故合二陳湯,燥濕化痰,其中成分烏梅又可抑制過敏反應,一舉兩得;癢重加地膚子清熱止癢。二診:患者出現(xiàn)便稀癥狀,加干姜、吳茱萸溫補脾胃、溫陽止瀉,以防湯方過于寒涼而傷及脾胃。三診:患者諸證減輕,基本痊愈,又服14劑鞏固。外治上,因有滲出表現(xiàn),則先冷濕敷治療,并在前7 d外涂激素藥膏快速控制皮損表現(xiàn),又因本案患者病程長,且外用過多種藥膏,為避免完全代替治療使皮損癥狀出現(xiàn)反復,故在7 d后用全蝎膏與復方鹵米松乳膏交替應用治療。二診皮損無滲出,表現(xiàn)穩(wěn)定,故可延長全蝎軟膏外用時間,逐漸代替激素治療。三診基本痊愈,外用全蝎染膏潤燥養(yǎng)膚,鞏固療效。
目前,原發(fā)疾病發(fā)生濕疹樣變而導致誤診誤治的病例不占少數(shù),臨床中應注意與單純性濕疹進行鑒別。據(jù)文獻報道[16-17],濕疹樣變還可發(fā)生在銀屑病、手足癬、帶狀皰疹等疾病上,因此臨床中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抓住疾病發(fā)生的主要規(guī)律,切忌千篇一律,墨守成規(guī)。
王俊志教授認為,神經(jīng)性皮炎濕疹樣變具有瘙癢難耐特點,患者反復搔抓刺激導致皮損癥狀惡性循環(huán)而出現(xiàn)情緒異常表現(xiàn),因此在注重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安慰。辨證上,考慮到不是所有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都會發(fā)生濕疹樣變,因此這類患者素體定有濕邪。初期主要責之肝臟,因患病日久,肝郁不舒而致肝經(jīng)火毒熾盛,加之素體有濕,濕與火熱相搏結,泛溢肌膚,而成濕疹樣變;后期主要責之脾臟,因日久憂思傷脾、肝火克脾等因素,使脾臟受損更生濕濁,導致濕疹樣變?nèi)站眠w延不愈。選方用藥上,清肝瀉火不忘護陰,健脾祛濕不忘疏肝,靈活運用經(jīng)典方劑,并根據(jù)患者稟賦異同隨證加減,臨床療效顯著。
總之,醫(yī)者應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配合精準辨證,靈活施治,正確選方用藥,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