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馨 倪奕瑋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出現(xiàn)過以下描繪的時刻?我們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不知從何時開始,到了某一個階段,你卻發(fā)現(xiàn)這種無處不在的“關愛”,讓人透不過氣、無處可逃。這些場景每天都在發(fā)生。
近日,一則《兒子報警稱被父親用攝像頭監(jiān)控》的新聞沖上了熱搜,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在南京,一名14歲男孩因父親要在自己房間裝監(jiān)控而報警。在現(xiàn)場,父親表示,男孩沉迷游戲,裝監(jiān)控是為了督促他學習,并現(xiàn)場反問兒子,“我監(jiān)控你什么了,我是你什么人,你有多少隱私,我不可以監(jiān)視你?因為我倆都在外面做生意……”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長認為實屬無奈之舉,而孩子們則普遍認為,這樣的溝通方法讓他們感到不適。評論區(qū)中,近萬名網(wǎng)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覺得這種做法非常過分,因而大量“感同身受”的評論涌入。不少網(wǎng)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和父母之間的相處:“只要一鎖上門,爸媽就會說你鎖門里干什么?”“被爸媽偷看日記?!薄懊刻煜掳嗷丶遥娨暀C屁股是不是熱的就知道我有沒有看電視”…… 被觀察、被監(jiān)視、被約束……這些詞語成了評論區(qū)中頻繁提到的主題詞。
江蘇泰和律師所事務所凌建豪律師表示,孩子也是有隱私權的,包括學習、生活和個人信息等,都是屬于小孩隱私的內(nèi)容。
但家長并不理解,裝攝像頭管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明明是出自愛意和關心的體察,為什么會讓他們一再退縮甚至感到恐懼呢?
被掌控的童年陰影
正在讀大三的方也,到現(xiàn)在還記得自己小學三年級時被父母“掌控”的場景:那時,她買了一本帶鎖的日記,但不過兩三天就被爸媽破解了密碼。當爸媽在飯桌上“無意”和她談起一件她只在日記上寫過的校園小事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秘密和爸媽的好奇心一起共享了。當天晚上,她用剛學的英文連寫帶畫,寫出了一篇英文日記。
沒出幾天,方也的媽媽就忍不住開始詢問她到底寫的是什么,“她還告訴我,孩子和家長之間不應該有秘密?!睆拇艘院?,方也再也沒有用過這本帶鎖的日記本。爸媽的行為讓方也感受到了“不尊重”,但方也并不認為這是錯的,“這是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他們會覺得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是關心我、為我好?!?/p>
方也的經(jīng)歷并非個例。 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一部7分鐘的中國風《包寶寶》,觸動了萬千觀影者的心。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個母親,意外獲得了一個從包子變成的嬰兒“包寶寶”,并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成長的故事。她本以為包寶寶會一直陪伴她身旁,而長大的包寶寶卻開始渴望個人空間,保留自己的隱私,并不希望母親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隨著包寶寶的逐漸長大,兩者的沖突越來越多,到最后,失控的母親幾乎想要把包寶寶吞下肚子。
這個荒誕的故事,其實來源于華裔導演石之予的親身經(jīng)歷:她在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因為父親忙于工作,她在媽媽的過度保護和高壓控制下逐漸長大。在之后的采訪里,石之予回憶到自己青春期時與母親的緊張關系時說,甚至短片中最駭人的那一幕,也是她媽媽真實說過的話:真希望把你裝回肚子里,這樣我就隨時清楚你人在哪里。
有人評價道:這個媽媽沒有自我。但更多人會認為,那里有我們父母的身影。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所謂“自我”,其實是不斷成長的。在社會互動之中,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和溝通往來,逐漸摸索出來的一種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每個人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隱私,當我們與別人溝通時,也應當尊重對方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
這種“人我界線”在家庭里尤為復雜——父母養(yǎng)育兒女,因為共生,在很大程度上會忘記與孩子之間的界線。而即使兒女已經(jīng)長大成人,父母依然希望過多干涉你的個人生活,比如安裝監(jiān)視器、偷看日記和聊天記錄等等。
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父母依然希望通過安裝監(jiān)視器、偷看日記和聊天記錄等干涉孩子的生活。子女和他們的生活會默認為屬于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表達和溝通失靈時,父母只能借助外力去了解對方。
“了解”背后,溝通失靈?
并非孩子都無法理解父母的“監(jiān)視”。 “如果沒有爸媽的‘監(jiān)視,我可能就‘廢了?!狈F(xiàn)在就讀于一所重點大學。他覺得,在家中裝攝像頭的行為不能算侵犯隱私,因為這和偷窺不一樣,不能把一般的判定標準直接遷移到家庭場域內(nèi)。進入大學,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讓樊童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系,他開始慢慢從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認為,是否有攝像頭并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出發(fā)點和有沒有與孩子對話的空間,才是熱搜背后最本質(zhì)的問題?!?/p>
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發(fā)展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則表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監(jiān)控作為一種工具,并不必然就是侵犯隱私,可以成為幫助孩子成長的工具,不能把所有對孩子的監(jiān)督和幫助都看成是對兒童隱私的侵犯。
如何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以及在輿論上做理性的討論?殷飛說,家長要和孩子做恰當?shù)慕涣骱陀懻?,孩子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在不同的交流和語境中是不一樣的。 在豆瓣關于“你以后會給孩子房間裝監(jiān)控嗎?”的討論中,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表示自己和家長在監(jiān)控相關的話題上交流并不愉快。
解決辦法也并非是死胡同一條。有家長完全可以跟孩子做另一套心理建設,家長“芬花柳麗”就表示,自己在征得孩子同意之后,在孩子的房間安裝了攝像頭。攝像頭只對著書桌,而且可以雙向通話,主要用于叫孩子起床和跟孩子聊天。她分享經(jīng)驗說,孩子在經(jīng)過溝通之后理解了,父母裝監(jiān)控是為了他的安全的良苦用心。
“攝像頭”也許能夠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但這終究是靠著外力強迫。家長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良好地溝通、互動、引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孩子能夠主動、自發(fā)地學習、努力。
現(xiàn)代化的工具固然厲害,但并非“合情合理”,否則這也是一種教育上的“懶惰”。 網(wǎng)友花輪就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故事:“我媽在我小時候,就算情書從書包里掉出來了,都不會拆開看。只要我不說她都不會問我的私人事情。就因為這樣,我反而啥都想說。好高招,因為她確實會站在客觀的角度給我分析?!?/p>
這種建立在尊重之上的良性溝通,效果好于一味的“監(jiān)控”。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