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近日,經(jīng)歷了一場艱苦“抗疫戰(zhàn)”的荊楚大地終于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緩緩復蘇。湖北除武漢以外的地區(qū)陸續(xù)“解封”,4月8日,武漢也即將按下“播放鍵”。全國各地都在等待這座城市精彩重啟,期待著去實地領略武大櫻花的浪漫和熱干面的滋味,而湖北省博物館里沉默無言的文物也正靜靜等待復蘇的那一刻,等世人再來聆聽曾侯乙編鐘的千古絕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城的日子里,湖北省博物館里的瑰寶并未沉睡,而是持續(xù)吸引著全國的關注。為了讓觀眾們有機會觀賞豐富的館藏品,湖北省博舉辦了一系列“云逛”博物館的精彩活動。據(jù)了解,有近800萬人次在20多個平臺觀看了“春光中的湖北省博物館”直播,一起穿越古今,聽曾侯乙編鐘奏響,看越王勾踐劍鋒芒。網(wǎng)友們看得興致很高,并發(fā)出“返場!強烈要求再看一個館”的呼聲。
“文物不言:等待復蘇后的傾聽”是湖北省博物館最近推出的又一大看點,其特地挑選出6件最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邀請數(shù)位明星以短視頻加動畫的形式生動地解讀文物知識,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除了大名鼎鼎的四大“鎮(zhèn)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和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也有極具楚地特色的珍品,如彩漆木雕鴛鴦形盒、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圓奩、金鑲寶石白玉鏤空云龍紋帽頂?shù)龋鼈兙鶠椤俺幕埂薄霸钜夷埂薄傲呵f王墓——鄭和時代的瑰寶”等基本陳列展中的一員。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復蘇,這些沉寂了千年的文物更加擲地有聲地講述著它們與時光的故事。而宅在家里,看千年古物、聽編鐘奏樂,也成了人們在這個春天里一項特別的體驗。
鐘架長748厘米 高265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diào)。音列是現(xiàn)今通行的C大調(diào),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長寬均為76厘米 高63.2厘米
鑒缶被人們稱為古代的冰箱,是用來冰酒的,曾侯乙墓共出土兩件套,分別重168.8公斤和170公斤。出土時兩器并列放置,上置一勺。鑒缶不僅設計巧妙,而且制作也很講究。它的造型端莊凝重,周身滿飾蟠螭紋,四個足是昂首張口的怪獸,鏤空的蓋是透雕的夔龍,這些都反映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長桿三角形器,是隨鑒缶一起出土的過濾器,可能是用來過濾酒中渣物的。
長55.7厘米 寬4.6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
直徑27.9厘米 通高10.8厘米
1986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
圓奩外壁彩繪了戰(zhàn)國時代車馬出行的場景,畫家以5棵迎風飛舞的樹分隔出4組互有關聯(lián)的畫面,26個人物姿態(tài)各異,犬豕騰躍,車馬有序,情節(jié)首尾連貫、過渡自然,是中國最早的“連環(huán)畫”。
高19.2厘米 燈盤徑8.9厘米
1965年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
通高16.5厘米 身長20.1厘米 身寬12.5厘米
出自曾侯乙墓西室陪葬棺。它是古代匠師用木頭精工雕刻的鴛鴦形漆器,鴛鴦作昂首曲足狀,形象生動逼真。鴛鴦腹部被鑿空,背部有一小蓋,頭可以轉動擺出各種造型,全身繪有美麗的羽毛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鴛鴦盒兩側腹部彩繪有怪獸撞鐘擊磬、擊鼓跳舞的圖案,是反映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及繪畫藝術的罕見材料,也為我們研究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