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陌:歡迎大家參加這次訪談,本期的主題是“觀察”。大家先做個自我介紹吧。
廖艷芝:我叫廖艷芝,雖然已經是50多歲的老阿姨了,但大家都叫我廖姐。你們也可以叫我廖姐。我是一家國企的后勤人員,負責大家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所有的物資也都由我負責。我每天的工作很繁瑣,但也挺熱鬧。
顏陌:你好,廖姐??磥砟闶悄銈児窘佑|人最為頻繁的。
廖姐:算是吧。
劉碩含:大家好,我今年27歲,在英國讀研究生。之前我在銀行工作了幾年,后來覺得很無聊,認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著手考研,考上了國內一所大學,然后來英國交流。目前也有在做美妝博主。
顏陌:哇,那我們可以和你學學化妝技術。你的求學經歷挺豐富的,去了國外應該也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楊惠婷:大家好,我今年也27歲。我研究生畢業(yè)后直接去了學校當一名英語老師。
廖艷芝:哎喲,兩個小姑娘都是精英啊。我這老人家可能就不那么好。
顏陌:咱們也不是說大道理的欄目,就和平時聊聊天似的,可以暢所欲言。再說了,您社會經驗豐富,我們還可以學到不少呢。大家可以說一說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廖艷芝:我先來說說公司里的事吧。我們辦公室也有幾個年輕妹子,80后、90后都有,平時在一起嘰嘰喳喳,也會說說自己的事情。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年輕人不容易滿足,有的已經結了婚但老說自己老公能力不行,有的就抱怨公公做飯難吃。在我看來,她們是多么幸福啊。第一個女生的老公呢,一有空就來接送她,雖然加班多,但是不加班的時候會給她做一桌子菜。第二個就更不用說了,家里條件好,現在懷著二孩,家里公公婆婆伺候著,什么也不用做。單位上的事別的同事幫她分擔了,基本都在家里辦公,別提多讓人羨慕。她們喜歡買包,聽說“包治百病”,哈哈哈。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每一分錢都要省著留給兒女,哪里會去買幾千上萬塊的包咯。不過我家條件還可以,我兒子發(fā)展得不太好,我就把我能省下的都給他們,不讓他們負擔太大。我孫女的幼兒園費用、保姆費、培訓班費用都是我出的,做父母的永遠都在操心。
劉碩含:可能每一代人的想法不一樣吧。你像今年香奈兒又漲價了。我朋友幾年前花兩萬多塊買的包,今年居然可以原價賣出。她說這種大牌包是投資產品。我不喜歡包,我喜歡到處旅游,去看看不同的風景和人。去年夏天的時候,我受老師推薦去做了導游,一車子全都是歐洲游客。雖然我的功課還過得去,但是我的英語口語不太好,而且沿路介紹的那些景點都有專業(yè)詞匯。有時候描繪一個事物,因為不清楚它原本的名稱,我需要用很長一段話來描述它的外觀形狀。好在游客們都很大度,一路上都是歡聲笑語。我覺得不知道沒關系,我還是想要盡可能地表達。他們可能在觀察我這個中國來的女孩兒,而我也在觀察整個英國的環(huán)境。我印象里的英國應該是男人們都西裝革履,戴著禮帽,拄著拐杖,女士們搖著美麗的羽毛扇,發(fā)髻如云。而實際中的英國年輕人其實和我們沒什么兩樣,他們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會為了考試焦頭爛額,在圖書館奮戰(zhàn)到天明。但是他們玩起來又很high,非常放得開,這一點我遠遠比不上。
顏陌:父母對你出國留學擔心嗎?
劉碩含:當然擔心。不過我每天晚上都會抽空和他們視頻,告訴他們我很好。我很感謝開明的父母給了我自己選擇的機會。我最開始去銀行工作確實是滿足了父母的期望,工作地點就在家附近,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飯。而且銀行是多少人削尖了腦袋都想要進去的,我的同事也不理解我。但是我不喜歡,有什么辦法。我的心里有著詩和遠方呀。
楊惠婷:我的生活比較單純、單一,每天接觸得最多的就是學生。要說觀察的話,我基本上也就只能觀察到老師和學生了。
顏陌:老師們之間會聊什么呢?
楊惠婷:和你們設想的也差不多,會聊一聊學生的成績。批改作業(yè)的時候會抱怨,明明在課堂上強調過很多遍的知識點,孩子們也都點頭說會了,怎么做題的時候還是會出錯。
顏陌: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數學老師。他挺喜歡我的,我上課也很認真,每次覺得自己懂了,結果考試出來分數卻不高,讓他很失望。就是做法都對了,但是結果錯了。我可能是小學基礎沒打好,加減乘除都會算錯。
楊惠婷:當然我們還會討論些別的,比如哪個班哪個女孩子長得好看啊。老師們其實私底下也很八卦的。我教的是初中生,他們才剛剛開始發(fā)育,個性還都沒有定型,有時候還要管班里的紀律,感覺心力交瘁。之前疫情期間落下了很多課程,現在在加緊補進度,每周末都在加班,也是很慘。
顏陌:不管怎么說,這個職業(yè)還是挺讓人羨慕的,有寒暑假。那你覺得現在的初中生和你們那時候相比有什么區(qū)別嗎?
楊惠婷:雖然我很不喜歡扣帽子,就像以前我也很討厭別人給我們90后扣自私自利的帽子那樣,但我是真的覺得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候很不一樣。他們處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家長都是有一定知識教育水平的,很幸運,從小接觸的東西很多,對各種流行用語都了如指掌,也能及時知曉世界上發(fā)生的大事。我覺得他們比那時候的我們更聰明,也更成熟。有一位家長和我說,她很想用心地教孩子,想要孩子多看書,但她的工作侵占了業(yè)余時間,晚上還得看手機回消息、發(fā)信息。于是當她要求孩子看書做作業(yè)的時候,孩子就反問她:“你自己每天晚上回來就玩手機,為什么要求我看書呢?”她被懟得啞口無言,然后就開始反思,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應該要從行為上給孩子一個參照,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
顏陌:現在的家長確實不好做,明明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回家還得繼續(xù)處理工作上的事。如果父母有一方能夠勻出更多時間陪孩子,好歹還均衡一點。但是現在父母基本都在外工作,要是都很忙就顧及不到,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時候教育理念又會產生很大的沖突。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楊惠婷:現在學校的作業(yè)會直接發(fā)在家長群里,就是為了讓家長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成長。我認為家長每天至少還是要抽出一兩個小時陪孩子。教育并不是為了讓孩子得高分、考名校,好的教育應該是給孩子觸及靈魂的愛與尊重。在愛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孩更加善良溫柔,而處在爭吵環(huán)境中的小孩會變得暴躁或者懦弱。孩子們都很聰明,只是有時候沒有“開竅”,而一旦錯過了這個“開竅”的時機,可能就為時晚矣。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其實都在生活中和孩子們共同成長著。作為大人,我們要善于引導,而不是強制性地下達任務,死板地以分數論英雄。要知道,學問高的道德敗壞者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而一個成績不好卻善良的人卻能夠溫暖這個社會。湖南常德有一個小伙子,在這次疫情中捐贈了四萬只口罩。他很有錢嗎?不是。他之前在一家口罩廠上班,后來因為工廠倒閉,廠里付不起工資,把口罩當作工資發(fā)給他。此次疫情全國物資告急,他本可以趁此大賺一筆,但他全都捐給了武漢。我看到這個新聞真的很感動,錦上添花的事誰都會做,但是只有一顆純粹善良的心才能做到雪中送炭。
廖艷芝:你說得真好。做家長的是要發(fā)掘孩子的閃光點,耐心培養(yǎng),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嬌生慣養(yǎng)。我的小孩已經30多歲了,但是萬事依然依靠父母。就像我前面說的,他們家里有什么要出錢的事就會伸手問我要。雖然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水平變差,我就負擔了很多,甚至他們出去旅游的錢都是我出。
劉碩含:聽您這么說,我也不是很贊同這種寵愛的方式。孩子都30多了,已經成家了,更加應該立業(yè),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財富,而不是成天朝父母伸手。中國式家長應該適當地觀察一下國外的家庭。大部分外國家庭的孩子18歲以后就獨立出去。如果讀大學的話就自己兼職打工賺學費,不讀大學的話也會搬出去住,自己賺錢養(yǎng)活自己。雖然搬出去了,但是和父母的感情依舊很好。父母不會干涉他們的感情生活,只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安慰。也不會幫他們全職帶孩子,大部分還是要靠他們自己。他們的晚年一般都是結伴出行,前提是身體條件允許。
楊惠婷:我召集家長來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讓家長們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通過觀察,我驚奇地發(fā)現,孩子們和家長在各個方面都很像。一是長相。這是基因控制的,有的孩子長得很漂亮,那她的家長相貌一定也很出色。二是面部微表情。這個比較奇妙,我發(fā)現一位平時老是皺著眉頭表情很嚴肅的學生,他的父親也擁有同樣的表情。三是性格。一個平時很活潑愛笑的女孩子,她的父親也是那么熱情大方。我在講臺上看著那些家長,就像看著自己平時的學生一樣。我想表達的是,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先得是什么樣的人。家長們不能盲目地期待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那樣太唯心主義了。如果期待過高,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很大。
顏陌:教育實在是博大精深,需要人類不斷地探索。今天的討論就到這里,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