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悠悠歲月,歲月悠悠。伴隨著新中國的發(fā)展,我家也在不斷變遷著。盡管時間有些久遠,但是有些事依然銘記在心中。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大多家庭掙扎在貧困線上,有時甚至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靠掙工分養(yǎng)家糊口。那時,我家祖孫三代,老老少少八人住在一棟不足60平方米的房屋內(nèi)。聽父母講,此房屋是我爺爺?shù)臓敔斀ㄔ斓?,到我這一代已經(jīng)住了五代人,上百年了。房屋年代久遠,年久失修,長年風霜雨雪侵蝕,破落不堪,只能擋風遮雨讓人棲身而已。在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每個家庭填飽肚皮是頭等大事,住房不講究,有個住所就行。父母很相愛,家人也健康,我愛那時候的家。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未。我上初中了,改革開放政策如春風春雨,農(nóng)村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廣大農(nóng)民依靠勤勞雙手迅速富了起來。我家靠著父母的勤勞,精打細算勤儉持家慢慢地富起來。1980年,父母請來鄉(xiāng)親們幫忙,蓋起了一棟土木結(jié)構(gòu)大四間的磚瓦房。住著寬敞明亮的新房,父母親總是喜滋滋的,總是笑著說:“還是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還是分田到戶好!”
1989年初,我參加工作了。在中鹽新干公司的前身新干縣精制鹽廠入職成為了一名工人。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家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兄弟姐妹長大成人相繼成家立業(yè)。我也結(jié)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1998年,我搬進墟鎮(zhèn)自建房的新家。房子雖然面積不大,但房屋更加舒適衛(wèi)生方便了。此次搬家,在我的人生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終于有了一個房產(chǎn)權(quán)屬于自己的家,改變了在鎮(zhèn)上租住房屋的歷史。
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家的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中國聲音、中國方案、中國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我家也緊跟時代步伐,2016年我再次搬家,在縣城中鹽濱江峰景小區(qū)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看到我家的變化,想著以前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實現(xiàn),變成了現(xiàn)實。我想我家的變化,正是我身后偉大祖國的變化,一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國家。
每當我聽到《國家》這首歌,就會被歌詞深深打動?!凹沂亲钚?,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它唱出了我的心聲,更唱出了億萬中國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