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嶺
我們都聽過很多名人如何沉迷興趣最終成就自己的故事,所以一直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某科成績不好,學得很痛苦,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沒有興趣,于是破罐破摔,興趣成了放棄的借口。卻不知那些只靠興趣,從來不關(guān)注成就感的人,最后都失敗了。
你不愿意做某件事,很可能不是不感興趣,而是沒有體會到成就感罷了;你討厭做某事,也可能不是你不喜歡,而是你不夠擅長。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到了某個階段總會變得很難,這個時候興趣救不了你,但是成就卻可以。在最艱難的時刻,更好的選擇不是因無趣而放棄或猶豫,而是逼迫自己努力跨越。等你沖破那段黑暗,收獲了成就,就可以笑著繼續(xù)走下去。
如果我們能從意識上變“喜歡”為“擅長”,走向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聰明人絕對不會僅用“喜歡”這個標準,否則人生選項將極為狹窄,當改用“擅長”這個標準時,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主動轉(zhuǎn)換任何自己必須面對的事情,人生的選項將極大豐富。
何況,將感興趣之事等同于有趣之事,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如果你只是覺得有趣的事情才做,沒趣的事情就不做,那論有趣,吃雞、打“王者”、刷微博、看抖音……這些直接刺激顯然更有趣,但是在這些事情上再擅長也無法成就自我。
我們當然不會笨到把娛樂當成興趣之事。但是,即使是在選擇諸如繪畫、音樂、攝影、寫作等高級技能或者職業(yè)時,也同樣不能忽略這一點:一定要選擇那個能給你帶來長久價值的,而非最有趣的選項。有趣的選項固然吸引人,但我們?nèi)绻麩o法通過它產(chǎn)出屬于自己的長期價值,一樣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因為沒有價值產(chǎn)出就難有成就感,沒有成就感,原來的有趣之事也會漸漸變得無趣。但反過來,即使那個選項并不怎么有趣,而我們依然能通過它給別人帶來長久的價值,被他人所強烈地需要,最終也會對它熱愛無比。
總之,興趣不是喜歡,而是擅長,興趣也不是有趣,而是有價值。當然,你要是找到了那個既喜歡又擅長、既有趣又有價值的興趣之事,那就不要猶豫了,全力以赴地投入吧!
//摘自清腦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