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尤今
雪麗是如假包換的美國人,但卻說得一口流暢似水的普通話。
說來難以置信,她最初學習語言的地方竟然是臨終關(guān)懷中心。
雪麗在21歲由美國移居新加坡,熱心助人的她,報名當義工。當她遵從安排到臨終關(guān)懷中心報到時,卻發(fā)現(xiàn)她所照顧的病患不諳英語。
主管語重心長地對她說道:“在這個籠罩著死亡陰影的地方,語言是不重要的。病人需要的是一雙聆聽的耳朵、一顆溫暖的愛心。你只要耐心地陪伴他們、靜心地聽他們傾訴,便是他們最大的慰藉了?!?/p>
雪麗抱著“姑且試試”的心態(tài),安靜地坐在病榻前,把病人如柴的手握在她柔軟的掌心里,側(cè)著頭,全神貫注地聆聽病人說話。果然,病人說著說著,原本嶙峋的眼神驀然變得豐滿、原本荒蕪的面孔也忽然有了內(nèi)容;而且,無神的眸子一點一點地上了釉彩,臉上的內(nèi)容也一點一點地豐富起來。
“坦白說,我起初是半句也聽不懂的,但是,我的表情、我的目光,都在告訴她,我在聽、我在用心地聽。病人心里累積的話,有了個流淌的去處;病人心理的空虛,有了個填補的空間;盡管死神近在咫尺,但是,有人溫馨地陪伴在側(cè),她心坎深處那種無所依從的恐懼,也就慢慢地消弭了。”
在臨終關(guān)懷中心當義工的這一長段歲月,雪麗不但學會了聆聽的藝術(shù),而且,從日復一日的聆聽中,她學會了普通話,一石二鳥。
她深有感悟地說:“在巨大的哀傷前,陪伴是最好的語言;在學習的道路上,聆聽是最有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