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華平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上世紀60年代,有一位被稱為“鐵姑娘”的丹江口工程建設(shè)者,她的青春因參與工程建設(shè)而綻放出別樣的色彩。她叫呂先早,13歲到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shè)工地,直到退休。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來丹江口工地視察,先后接見了她。不久前,筆者采訪了她。她高興地說:“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調(diào)水夢終于實現(xiàn)了,北方人民不僅喝上了丹江口水庫的水,而且老家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再也不用擔心洪水肆虐了?!?/p>
呂先早,1946年出生于湖北沔陽縣,她幼小時候的記憶都與洪水有關(guān)。當時家家戶戶都必須打造一條木船,船是最有用的家具。因為漢江洪水一來,用于逃生用。
對呂先早來說,1954年的那場洪水特別刻骨銘心。據(jù)史料記載,從1931年到1955年的25年間,漢江干堤和主要支堤就已五年三潰。
1954年,長江流域發(fā)生了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這次洪水淹沒農(nóng)田4775萬畝,造成1888萬人受災(zāi),死亡3萬余人,京廣鐵路中斷百日。
漢江洪水一下子把呂先早家的房子淹沒了,連同他們家養(yǎng)的40多只雞鴨全部淹死。呂先早的父親是當?shù)馗刹浚h里要求他組織鄉(xiāng)民轉(zhuǎn)移,因此沒有時間照顧自家逃生。家人把家里僅有的兩麻袋米帶上船,開始跟著大隊的大拖船一起轉(zhuǎn)移。不料洪水越來越大,暴雨如注,他們的船被一個浪頭打得沖出了隊伍,就這樣掉隊了。一家人驚慌失措,任憑船只隨著洪水漂流。
洪水把呂先早一家沖到了漢川縣,船身將近兩丈長,中間有艙。船上有爺爺、奶奶、媽媽等8口人,最小的妹妹是1953年生的,才1歲,得了痢疾,差一點兒就沒命了。他們將船拴在樹上,靠偶爾捕點魚上岸換東西吃,捕不到魚就上岸要飯。那時漢江兩岸都是災(zāi)民,即使要飯也十分艱難,有時幾天吃不到東西。呂先早從小就生活在水邊上,3歲就學(xué)會了游泳,像男孩兒一樣在水里逮魚摸蝦、抽荷根、采蓮藕,練就了生存本領(lǐng)。在逃荒要飯的日子里,凡是能撈起來吃的東西,她都不會放過。
1954年11月,呂先早的父親才找到已經(jīng)流落在外3個多月時間的呂先早等家人。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破土動工,建成后漢江中下游可以高枕無憂。時任湖北省長兼丹江口工程總指揮長張體學(xué)要求南陽、襄陽、荊州三個地區(qū)組建8個民兵師,其中第8師來自“十年九不收”的沙湖沔陽州,由沔陽縣1.2萬名民工組成。
修建丹江口水庫的消息傳到沔陽縣,民工們熱情高漲,呂先早的父親帶著自家的船和隊上其他13條船,和呂先早的爺爺、哥哥一起歷時半個月逆水拉纖到達丹江口工地。
1959年9月,沔陽縣委決定凡是參加修建鐵路的民工完成任務(wù)后回家,再組織人員到丹江口工地參加大壩建設(shè)。呂先早全家都跟著建設(shè)大軍到了丹江口。呂先早的舅舅挑著她的弟弟和妹妹,她的母親背著口鍋,13歲的呂先早背了床被窩卷跟著建設(shè)大軍步行前往工地。
所有民工在各級干部帶領(lǐng)下,經(jīng)潛江、沙洋、鐘祥、荊門、宜城、襄樊、老河口到丹江口。他們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擔子在肩上磨來磨去,肩膀磨出血,就墊一塊布,腳磨出了泡,就用布條纏一纏,挑著擔繼續(xù)趕路。白天行軍,晚上就地宿營,把帶的棉被鋪開睡一夜,第二天清早一卷又挑擔上路。
呂先早一家到工地后,他爺爺刷油漆,媽媽在工地上挑土,哥哥是通訊員。呂先早則白天給工人們洗衣服洗被單,晚上納鞋底、給工地食堂洗大鍋等,凡是能掙錢的活,她都搶著干。1959年底,工地上成立了竹器加工廠,呂先早去學(xué)編筐子、雨帽、竹子做的安全帽。她常常要到武當山下的鹽池河砍竹子、砍花栗樹燒炭,一個來回就是100多公里。
1964年,丹江口工程開始“小施工、大準備”,修建漢丹鐵路運輸物資迫在眉睫。工地上要選思想好、肯吃苦的青年工人修建漢丹線,18歲的呂先早光榮入選。修建鐵路要上山開采石塊、點炮眼,一些男工人都不敢點,呂先早敢點;重達200多斤的鋼軌,她一聲不響地和男工人一起抬,“鐵姑娘”的名號由此傳開。她當“青年突擊隊”隊長,扛枕木,打十字鎬,什么活兒都干。1966年漢丹線全線通車,呂先早參加了通車典禮。
1965年,呂先早被評為學(xué)雷鋒標兵,工程局局長任士舜給她發(fā)了一本《毛澤東選集》,從小沒上過學(xué)、不識字的呂先早下決心認字,讓會識字的姐妹教她。工地休息時間,她就用樹棍在沙地上寫字。早上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然后對照報紙看。那時10個人住一個帳篷,沒有電燈,呂先早就買了個手電筒,夜晚學(xué)毛澤東著作用。就這樣,她進步得很快。1966年的《丹江口報》里就刊登了向呂先早學(xué)習(xí)的文章,她被評為工程局十大學(xué)習(xí)標兵,兩次被評為湖北省學(xué)習(xí)毛澤東著作積極分子。
1966年,呂先早開始和大壩“親密接觸”,在壩上做沖洗養(yǎng)護工作,后來澆筑混凝土,60公斤的振動泵,她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導(dǎo)流底孔寬縫回填時,冬天,從壩頂閘門上沖下來的好幾米高的水直沖到衣服領(lǐng)子里,呂先早二話不說帶頭干。大壩主體工程停工后,所澆筑的墻皮都老化了,重新施工后,需要沖洗打毛。當時規(guī)定,一個人一天要打毛4個平方,而呂先早一天能打12個平方。十八壩段垮要一次性澆筑成功,呂先早連續(xù)6天沒有下工地,困了就在草包上打會兒盹,餓了就啃幾口饅頭。
1968年8月,呂先早在大壩豎井做工,不料安全繩斷了,被摔成重傷。時任省長張體學(xué)親自安排,用防震救護車把她拉到武漢全力救治。痊愈后,她又回到工地干活。1969年,呂先早在右岸導(dǎo)流底孔工作時,高架橋倒塌砸到頭上,至今她的頭上還有一條十幾厘米的疤痕,和她一起的另外一名男工當場被砸死。
在完成丹江口工程建設(shè)的任務(wù)后,呂先早又投入到了黃龍灘水庫電廠的建設(shè)中。一次洪水沖來的石頭把泄洪閘門堵死了,呂先早喝了幾口白酒,脫掉衣服一個猛子扎到四五米的水下,排除了石頭,讓在場所有人驚嘆不已。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先后在丹江口工地視察時,都接見了這位“鐵姑娘”。
與筆者交談時,呂先早欣慰地說,截至2018年7月底,丹江口水利樞紐共攔蓄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92次,避免了12次下游民垸分洪和34次沔陽杜家臺滯洪區(qū)分洪,減少損失達620億元,“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歷史一去不復(fù)返。
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完工后,丹江口水庫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從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5億立方米,增幅超過60%,漢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由二十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工程發(fā)揮出更大的防洪減災(zāi)效益,江漢平原永遠安瀾,這也是偉大的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呂先早說,她為能成為修建丹江口水庫這一大型工程的一份子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