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農(nóng)歷臘月三十,隨著鐘表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中國傳統(tǒng)的新年應時而來。在這“一年連雙歲”的時刻,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歡天喜地以豐富多彩的活動,表達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盼。
而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又有多少關于過年的故事?曾經(jīng)皇權(quán)時代的帝王們?nèi)绾芜^年?這座古老的紫禁城又見證了多少年歲更迭?就讓我們走進故宮,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皇帝也要“穿新衣”
在紫禁城600年的歷史中,曾歷經(jīng)明清兩代共24個皇帝,是封建王朝最神秘與高高在上的存在。然而在褪去神秘光環(huán)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其實紫禁城里皇帝的新年也同普通百姓一樣,穿新衣、吃餃子、團圓宴、守歲等習俗一樣也不少。
以清朝為例,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時令節(jié)日及壽誕、筵宴等喜慶吉祥場合,皇帝要穿吉服一龍袍,所以說,過年時皇帝也要換上“新衣”。不過皇帝穿吉服比百姓過年穿新衣要復雜許多,清代對龍袍的穿戴有嚴格規(guī)定,皇帝穿衣都由尚衣監(jiān)管理,四執(zhí)庫(位于紫禁城東六宮和玄穹寶殿之后的乾東五所)負責保管。每天穿什么都要提前準備,還要如實記錄在《穿戴檔》中。
例如:乾隆二十一年(1765年)正月初一子時行開筆儀,乾隆皇帝頭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黃稠繡靠三色黑狐賺龍袍,外套貂皮端罩”,腰系松石圓朝帶,左邊拴帶穗小荷包一個,右邊拴東珠云龍大荷包。白布棉襪,魚白春綢厚棉套褲,藍緞羊皮黑皂靴。寅初三刻,乾隆皇帝到宏德殿進湯煮餑餑(即餃子)時,“換下貂皮端罩”。辰初三刻,乾隆皇帝到慈寧宮給皇太后請安,又換上“大毛熏貂緞白蒼龍教子珠頂吉服冠,黃地緙絲滿地風云黑狐賺龍袍,芝麻花面端罩。金累絲松石吉服帶(上拴)帶穗小荷包一個(內(nèi)裝八寶兩件),大荷包兩個。腳穿青緞羊皮皂靴?!?/p>
除了“穿新衣”之外,餃子必須是清官新年第一餐。清代皇帝不僅吃餃子,還要講究餃子的餡料和吃餃子的儀式。關于餃子的餡料,清代宮廷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除夕夜吃素餡餃子。因此,餃子多以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面筋等為餡兒。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都嚴格遵守祖宗遺訓,在除夕晚上辭舊迎新瞻拜禮儀之后,到乾清官東側(cè)的昭仁殿東小屋吃煮餃子。
故宮除夕皇帝“很忙”,御膳房如何保證讓皇帝吃上剛出鍋的餃子呢?原來清官規(guī)制,自臘月底至正月間,皇帝每過一座門檻,隨侍太監(jiān)就要放一掛鞭炮。御膳廚役以聽到鞭炮聲的遠近來掌握煮餃子的時間,當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官臺階時開始煮餃子,皇帝到昭仁殿東小屋坐穩(wěn)后,餃子恰好出鍋。
除了這些習俗以外,紫禁城里的新年還有許多特別的活動。如明窗開筆,即皇帝在元旦(農(nóng)歷大年初一)當天,在養(yǎng)心殿冬暖閣的明窗處書寫新年第一筆,并有用金甌永固杯飲屠蘇酒的習俗。而茶宴雅集、聽戲、寫春聯(lián)、“筵九”等娛樂活動,也頗有意味。
欽天監(jiān)、歷法與“洋大人”
雖過年流程與尋常百姓放假打掃、吃喝玩樂、嘮嗑拜年相似,但紫禁城里皇家過年更講究吉日、吉時。比如放假,新年之前約七日,清宮選擇吉日停止朝拜、封印,各級官府同時封印,正月再擇吉日開印,恢復正?!吧习唷?。
欽天監(jiān)是一個專司“擇吉日”的部門。據(jù)《大清會典》記錄,欽天監(jiān)的日常工作為參驗星座天象變化,測吉兇,解釋并傳達天意,這是中國皇權(quán)政治下欽天監(jiān)很重要的政治功能之一。不過除了測兇吉,欽天監(jiān)其實還有一項重要職能,即天文計算和制定歷法,而對此更為擅長的,是在欽天監(jiān)中任職的“洋大人”們。
300多年以前,歐洲的統(tǒng)治者懷著對中國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國度的好奇,派使臣前往這里,而中國的皇帝也同樣想要了解世界,從而接受了西洋人帶來的歐洲科技。東西方文化再一次的大規(guī)模交流悄然誕生。于是在十七、十八世紀,長相迥于華人又會說難懂語言的西洋人,開始頻繁出現(xiàn)并服務于中國宮廷。
尤其在康乾盛世時期,西洋人的待遇十分優(yōu)渥一他們中的許多人能夠在中國宮廷中擔任要職,并以在欽天監(jiān)供職最多。甚至由于越來越多的西士(西方知識分子)供職欽天監(jiān),欽天監(jiān)的職官設置都發(fā)生了變化:監(jiān)正一職原設滿、漢各一人,康熙八年,把漢監(jiān)正改為西洋人監(jiān)正,后又增設西洋人監(jiān)副。湯若望、南懷仁等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把蟠蟪肌本跉J天監(jiān)供職。
自清入關直至1910年,清朝的歷書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洋科學家的觀測和西洋方法計算而制定的。歷書對于清朝政統(tǒng)的重要性,使得欽天監(jiān)西洋科學家在清朝受到極大的重視。不過雖然在紫禁城歷史中記錄的外國人不勝枚舉,但關于他們?nèi)绾味冗^中國年的記載確實少之又少。我們只能想象,他們也會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早晨的朝賀儀式中,出現(xiàn)在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的百官之列。
紫禁城里過大年
2020年,故宮將迎來600歲“生日”,曾經(jīng)數(shù)不清的神秘面紗,正在一層一層揭曉。
早在2019年春節(jié)期間,故宮就恢復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活動,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充滿年味的紫禁城,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前往故宮“打卡”過年場景的文物展出、實景體驗以及數(shù)字沉浸體驗展等。
其中在午門正樓和東西雁翅樓展廳,“賀歲迎祥一紫禁城里過大年特展”共展出文物885件(套),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游藝行樂、歡天喜地”六大主題,全面展現(xiàn)清代宮廷過年習俗。
立天燈、萬壽燈是清代早中期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從立到撤,前前后后要調(diào)用8000多人次。天燈、萬壽燈已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近200年,這次春節(jié),為了能讓大家一睹“天燈”和“萬壽燈”真容,研究人員翻遍相關文獻,大到使用方式、歷史沿革,小到各部分的詳細尺寸,都一一記錄,在各個庫房搜羅燈身模型、燈聯(lián)小樣、燈桿原件,并成功復原,在乾清官、皇極殿丹陛上下樹立,讓康乾盛世的過年景象又重新出現(xiàn)在今天。
提到天燈,不得不提到《雍正十二月行樂圖》,它表現(xiàn)的是雍正與其子女在圓明園內(nèi)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內(nèi)容以十二個月份來展示,場景宏大,人物和建筑渾然一體,繪畫細膩,無一敗筆。其中“正月觀燈”一幅,是目前留存的資料中唯一一幅出現(xiàn)了天燈的畫,此次天燈也是根據(jù)此畫復原。
而《雍正十二月行樂圖》的作者,正是清朝宮廷最知名的西洋畫家郎世寧。這幅記錄著天燈模樣的“正月觀燈”,是不是也說明郎世寧這位外國人見證和參與了紫禁城的新年活動呢?
歷史上服務于古老紫禁城的外國人如何過年我們雖知之甚少,但如今的故宮,正敞開懷抱迎接著中外游客的到來。
來自新西蘭的愛麗絲第一次來到中國,想來故宮了解中國的她正好碰到2019年故宮舉行過大年的活動,fascinating(迷人的)、more special(很特別),愛麗絲用這些詞感嘆中國過年的氛圍,她還學習了一句中國拜年的祝福語“恭喜,恭喜,恭喜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