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國
捧讀劉宋斌研究員的《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1)劉宋斌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不禁感慨萬千。我與宋斌先生僅有一面之緣,甚至未及相談。我原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工作,宋斌先生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因工作關系,自然有些往來。即使是在研討會上相見,也難得多聊。最后一次見宋斌先生是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當時宋斌先生蝸居一間套房的里間,房門緊閉,不好打擾,未成想,竟然永遠錯過了與宋斌先生相談的機會,甚是遺憾。機緣巧合,因機構改革,我現在的工作地點恰恰是宋斌先生曾經工作的地方,世事變遷,謹以此文聊表對宋斌先生嚴謹治學的敬畏之心。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洋洋灑灑300萬字,可以說是鴻篇巨制。僅以史論,該書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形成紅色文化,發(fā)揚紅色文化,并探尋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文化道路的。
全書開篇即提出一個命題——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是什么?圍繞這一命題,全書以百科全書的方式全面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宋斌先生在書中溯古論今,并不乏一些鞭辟入里的評論。如,作者吸收了最新黨史研究的成果,對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和出版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挖掘,其中的文獻史料學功夫尤需贊嘆。又如,在談及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對西方文化的反思時,作者認為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的先進分子強烈地感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并對西方文明價值產生懷疑和動搖,由此開始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反思和批評”。這一評論表面看中規(guī)中矩,但仔細研讀,可以發(fā)現,作者在對此進行進一步論述時,采用了全新的世界史視角,以全球的眼光觀察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動及其意義,這樣的視角無疑是具有意義的。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需要解答一個問題——什么是紅色文化?一般來講,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匯聚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中國共產黨自身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這樣的文化是厚重的,也是豐富的。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資源,紅色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也包括非物質文化。在《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閱讀到作者對紅色文化內涵及外延的深刻理解和全面了解。作者大開大合,往來于中國共產黨90年的文化建設發(fā)展歷史中,許多觀點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而在一些細節(jié)上,作者毫不馬虎,精心考證,細致解釋。這讓《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可以稱為一部信史。如,在談及抗日根據地的美術事業(yè)時,作者注意到沃渣、古元等人的木刻藝術作品,指出,“延安木刻運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又如,在論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文化工作時,特地專辟一節(jié)研究香港達德學院的創(chuàng)辦,指出:達德學院的創(chuàng)建實現了周恩來和南京局設定的目標,為新中國的建設培育和儲備了人才。像這樣用放大鏡觀察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的篇章,在書中比比皆是。一粒粒細小的沙子堆起了一座聳立的山峰。對文化史的關注,使作者寫作《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時游刃有余。作者的視角關注到“解放區(qū)新英雄傳奇作品的產生”,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描寫革命軍人的英勇殺敵,描寫獵獵軍旗的迎風飄揚,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中崇尚英雄、崇尚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作者的視角關注到“關于開國盛典的新聞報道”,讓人仿佛重新回到新中國成立時的吉祥與喜慶時刻。作者的視角關注到“《江山如此多嬌》等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用美麗詮釋了紅色文化的美學含義。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始終強調,紅色文化是一種革命文化。作者研究“《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分析早期共產黨人是如何確立信仰和堅守信仰的。作者探討“《八路軍進行曲》《新四軍軍歌》等軍歌的創(chuàng)作和流行”,謳歌我軍指戰(zhàn)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感人場面。南湖紅船、井岡山小道、紅巖的牢獄、寶塔山下的燈火,這些具有符號意義的紅色文化故事、舊址、人物、事件,作者均進行了重點描述,讀起來朗朗上口。作者還關注了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等等諸多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彼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又一次創(chuàng)造性拓展和完善。文化自信,包括對中國共產黨自身文化發(fā)展的認同和對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歷史的梳理?!吨袊伯a黨文化建設史》恰恰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講述了一個道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什么“舶來品”,而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會貫通,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對人類文明的總結和吸收。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發(fā)展,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整合、重組、吸收、優(yōu)化古今中外的先進文化成果基礎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而生成的革命文化。審視這一文化的特征,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fā)展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道路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式”,它是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文化和紅色革命精神的凝結。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更是將目光從歷史拉到了現實,該書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更是包括了“打工文學與底層寫作”“網絡書店與出版社網站建設”“卡通一代與新人類”等新詞匯、新業(yè)態(tài)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等各種文明形態(tài)。這使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具有革命性與先進性、科學性與實踐性、本土化與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著重探討了一個重要問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以共產主義為信仰。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與工人運動相結合,與中國革命相結合,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反思、反省和審視,對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中國化進行了艱辛探索。正是這樣的文化自覺,使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和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恰恰在這一過程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胸襟氣度、理性高度、覺悟水平、認識能力。使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底蘊。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在梳理了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歷程后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即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目標是不斷創(chuàng)造先進文化。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如何判斷文化的先進性,關鍵看其對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是否具有積極意義。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旗幟始終是鮮明的。從建黨時期文化領域的幾次思潮論戰(zhàn),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新中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到改革開放之初《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和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中國共產黨在每個歷史重大關頭,總是能把握方向,推動自身文化建設朝著先進文化的方向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頁。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文化建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進步性。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史》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厚重,不止是其300萬字之巨,分一、二、三卷的體量之重,也是其關注黨和國家的發(fā)展目標與發(fā)展需求,為時所用,起到資政育人意義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