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拍照是人們旅游過程中再普通不過的事,然而在不少國家,卻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抄起相機隨意拍的。《環(huán)球時報》記者曾去過許多阿拉伯國家,發(fā)現(xiàn)當?shù)貙ε恼帐怯幸恍┙珊拖拗频?,如果對當?shù)仫L俗和文化不太了解,很有可能會觸碰到“高壓線”,而惹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禁忌不單單是軍事敏感區(qū)
眾所周知,在任何國家,軍事基地、國防設施等都是嚴格禁止拍照的,阿拉伯國家也同樣遵循這樣的規(guī)則。游人自然也不會對這些敏感目標產(chǎn)生拍攝的意愿和興趣。但除了這些,一些并不屬于軍事范疇的目標也不允許拍照,比如尼羅河大橋就是如此。
埃及首都開羅有好幾座氣勢恢宏的大橋橫跨尼羅河,尤其是“10月6日橋”,橋面寬闊,橋體結實,造型優(yōu)美。站在大橋上,俯瞰靜靜流淌的尼羅河水是一種美的享受。此情此景,游人們總是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一番,可每每這時,就會遭到負責看守大橋的安全人員的制止。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里是“戰(zhàn)略要地”,不得拍攝。大橋溝通尼羅河東西兩岸,雖不是軍事設施,但位居交通要道,還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
再就是不能隨便拍攝婦女,這也是對女性的尊重。在埃及方言中,女性叫“哈里米”,意思就是“禁止的”。阿拉伯海灣國家,情況更是如此,很多女子蒙著黑色面紗,連臉都遮蓋得嚴嚴的,只露出眼睛,緊緊跟在丈夫后面。你若是對她們拍照,甚至會有被暴揍的可能。
而一些國家還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禁止拍攝女子。像沙特就規(guī)定,未經(jīng)本人許可,不得在公眾場合拍攝當?shù)厝?,尤其是婦女,否則,警察將進行干預,輕則加以阻止,勒令刪除照片,重則沒收相機,甚至還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此外,沙特2007年制定的《網(wǎng)絡法》還規(guī)定,任何人如將侵犯他人肖像權的照片上傳至網(wǎng)絡,都會被處以1年有期徒刑或者重金罰款。
還有就是不能拍攝履行宗教義務的人,比如正在做禮拜者、正在誦經(jīng)者等。其實,未經(jīng)本人允許,對其拍照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不光在阿拉伯國家,在其他任何國家,對涉及人們隱私的行為拍照都是非常不禮貌的。
禁止偶像崇拜是一個原因
《環(huán)球時報》記者早年在摩洛哥偏遠地區(qū)采訪時,聽那里的人們說,很多年前,由于當時社會不發(fā)達,加上地處偏僻,所以在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等一些國家的偏遠地區(qū),人們對照相機心存天然的恐懼之心,甚至認為照相機會攝走人的魂魄,是“妖魔巫術”,是“不祥之物”。基于這樣的認識,部分偏遠地區(qū)的阿拉伯人對拍照有抵觸情緒,也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禁止偶像崇拜也是一些阿拉伯人不喜歡拍照的一個原因。埃及文化學者拉齊克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道,據(jù)說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時,曾有著名畫家畫了一幅他的像,畫像惟妙惟肖。圣門弟子視為珍寶。然而,當這幅畫傳到了穆罕默德那里后,他看了極為震驚,立刻命令將畫像付之一炬,并告誡人們:畫人像是魔鬼的行為,造像者必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受嚴厲的處罰。從此,人們不再以人像入畫。
正因為如此,當歐洲中世紀的藝術家把《圣經(jīng)》故事中的人物大量反映在宗教藝術中時,阿拉伯伊斯蘭藝術卻恪守圣訓,沒有人物肖像和動物畫像等。即使在阿拉伯倭馬亞王朝時期,哈里發(fā)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在沙漠中建“快樂宮”,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但他們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依然遵守禁令,只是請來畫師為他們的宮殿、建筑和花園里的植物、花卉作畫。
圣訓中還提到,只能描繪大自然的風景,而不能畫人,更不能畫真主和先知。正因為如此,阿拉伯的繪畫藝術中極少出現(xiàn)人的畫像,而以草木、鮮花、器物、服飾和幾何圖案為濃彩重墨的摹畫對象。繪畫與攝影是一脈相承的,當人類科技進入相機時代,一些阿拉伯人仍一如既往地秉承著先人古訓和圣典的要求,對攝影并不喜歡。
阿拉伯兒童喜歡照相
當然,也不是在阿拉伯國家就不能照相了。自然風光、美食美景都是可以拍照留念的。
有趣的是,阿拉伯國家的年輕人和兒童特別喜歡拍照?!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在很多阿拉伯國家采訪時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年輕人見記者背著相機,多半會主動湊上來套近乎,有的還要求給自己拍照。當他們看到記者舉起相機、手機時,便呼地一擁而上,做出各種表情和動作,讓記者拍個不停。甚至還有一些孩子要求與記者單獨合影。
不過,最后還是想提醒一下愛照相的國人,出國旅行的時候,拍照之前還是要熟悉當?shù)仫L俗和法規(guī),避免給自己和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